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出自《道德经》第八十章,意思是,国家不大,人民很少。即使有各种器具却不使用,人民都重视生命不愿离开家乡。即使有各种船车却不乘坐,有兵甲却没有机会布阵打仗。让人民回到结绳记事的远古时代。有美味吃,有美服穿,有房安居,享受快乐的风俗。邻国之间可互相看到,鸡犬之声能相互听到。人民之间,老死不相往来。

曾仕强先生解读

小国寡民。很多人的疑惑,难道现在大国众民不好吗?回想一下第六十章的一句话,“治大国若烹小鲜”,可见老子也知道,国家要大,势力才会强盛。

现在的世界,欧洲为什么始终起不来,有个英国人说,欧洲从来没有出现过统一六国的秦始皇,所以我们的国家不大。现在搞个经济体都很难,如果想把整个欧洲联合成一个大国,那是永远不可能,我们因此而吃亏。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你有各色各样复杂的器物,但是我不一定要用。我们有各色各样的东西,但是大家不要盲目去追求。我们过俭朴的生活,还是最快乐的,但是也不排斥在这方面有所改善。我们只是说你不要急于去追求,而不是说你要改善生活,我们就反对,这不可能。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远徙”就是远走他乡。有人现在很辛苦,还要定期去坐牢,坐移民监,他为了要移民,又舍不得离开祖国,他很多根基,很多朋友都在祖国,还要回去坐牢。这些人就是不爱惜生命,不重视生命。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我交通很方便,什么车子都有。社会要进步没有关系,但是我要用,才去坐,不用就放着,不能说我这有车子,不出去开开人家都不知道,但是出去就堵住。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陈不是陈列,而是列阵,就是准备打仗了,才叫陈。虽然我有各种武器,你不能没有武器,人家打你,你保卫不了自己。你可以不打人家,但是不能不防止人家打我。可是我不打,我无所陈之。

以前打仗的时候,先摆出阵来再说。那我用武器去干什么?第一,保护我自己;第二,防止家来侵略我。中国人爱好和平,就是从这里表现出来的,爱好和平不可以说没有军备,那还得了。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结绳记事,它代表的是文字出现以前的一种生活形态。就是告诉我们,人类在没有文字以前,我们是很纯朴的、不会狡诈、不会玩文字游戏、不会做表面、不会说拿一个契约把人家绑死,然后置人于死地。

“民复结绳而用之”,就是说你要过实实在在的、很朴实很纯真的、大家心里头很愉快的生活。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甘其食”,现在的人一听就是那当然了,要吃山珍海味,其实刚好是相反的。就是说你要真能够吃粗茶淡饭,且感觉甘之如饴。

美其服”,现在的人一听这几个字,就赶快看时尚杂志,赶快去买名牌,而且最好是限量版的。其实老子前面都已经批评过了,这就是自己找麻烦,自己找痛苦。“美其服”就是说,就算穿粗布衣服,我也很自在。

安其居”,不是说我要住别墅,要豪华,其实不是。你不要老往外跑,不要整个心都是向外的,你在家里头就感觉到很满足。

乐其俗”,爱乡土,要自得其乐。各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风景,就是因为有不同的风景,我们才会感觉到这个世界变化多端。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你一定想到,老子完全不能想象,我们现在交通那么发达,资讯那么发达,怎么可能做到他说得这些?其实,交通那么发达,资讯那么发达,我们几乎没有国界的。

你到北欧去看,根本没有国界,跑来跑去,一会儿到这个国家,一会儿到那个国家,它们是连在一起的,就是典型的邻国相望。

谁都知道是有国家的,但是平安无事,国界那么重要吗?两国处得很好的时候,谁也不会去想边界问题。开始有意见了,才想边界来划一划,每次都是用边界来做议题。

国与国最主要的是什么?声气相通,共同和平发展,求同存异。你的情形我也了解,我的情形你也了解,这就叫做鸡犬相闻。但是我们不一定经常要打交道,因为我们有利害关系。

赏析小国寡民(80.小国寡民邻国相望)(1)

萱草

傅佩荣先生解读

这一章就是很有名的一般人所了解的老子心目中的理想国,也就是所谓的乌托邦。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国土要小,人口要少。即使有各种器具也不使用;使人民爱惜生命而不远走他乡。虽然有船只车辆,却没有必要去乘坐;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机会去陈列。使人民再用古代结绳记事的办法。饮食香甜,服饰美好,居处安适,习俗欢乐。邻国彼此相望,鸡鸣狗叫的声音相互听得到,而人民活到老死却不互相往来。

小国寡民”,人口要少,国土要小。少到什么程度呢?老子没有说。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什伯之器,就是一种工具,使用之后可以替代十个人的力气、一百个人的力气。的确,你说随着人类发明的各种机械,使用它之后,确实省了很多力气。

《庄子》里面提到汉阴丈人,就是汉水南岸的一个种菜的老人家。这个老人家听到子贡向他介绍桔槔这种抽水的机器之后很不高兴,他说:你有这个机巧之事,代表你有“机心”。就是心里面弄得很复杂了,经常跟别人会比较来比较去的,弄得起伏不定,那你就不可能悟道了。这就说明什么?这就说明老子的想法就是如此。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使老百姓爱惜生命而不远走他乡。在农业社会里面安土重迁,为什么要远走他乡呢?当然是各种生活条件改变,为了更好的生活,只好勉为其难了。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就算你有船只车辆,却没有必要乘坐,我又不要到处乱跑。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虽然你有各种打仗用的甲兵,无所陈之,这种武器装备也没有机会去陈列。因为根本没有什么国与国之间的斗争或战争,大家过着自己的生活,没有什么特别的意念或是欲求。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让老百姓用古代结绳记事的办法。什么意思呢?用结绳来记载某些事情,虽然有文字我也不要用,结绳记事比较直接。一般认为结绳记事可以作为思考线索的就是伏羲氏画八卦,八卦最早的来源就跟结绳有关,这个绳当然也包括树藤在内。

换句话说,百姓只希望过一个安生日子,你不要叫我去为什么价值而牺牲奉献。在自然的状态里面,没有那个复杂的问题。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饮食香甜,服饰美好,居处安适,习俗欢乐。

有一些比较原始的部落或少数民族,他们过着自己传统的生活。饮食方面就以他们当地的地理条件,就地取材,成为很有特色的美食。他们穿的服饰看起来也很淳朴、典雅,色彩缤纷而有秩序。

居处安适,就是因为他们安土重迁,世代都居住在那样的环境里面,已经习惯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最后是习俗欢乐,他们的习俗背后有他们传统以来的神话与信仰,再配合季节表现出来。

所以这四个词实在是太好了,代表他们的生活免于匮乏,过得很舒服,主要是精神状态比较欢愉,谈不上各种紧张的情况。

邻国相望”,邻居的国家彼此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你可以互相听到别的国家鸡鸣狗叫的声音,但是老百姓彼此不相往来,这实在是让人感慨。

我们现在是住在同一个小区,有时候隔壁或上下楼的邻居,电视机的声音是互相听得到的,好像也很少来往。

老子了解人类对于文明“是不为也,非不能也”,不是你不能够继续发展创新,在科技上不断地突破进步,而是你不为,你不要这样做,因为他要特别强调一种精神的境界。不是说人想要改善而不能改善,而是能够改善,但是不愿意这么做。

而事实上在这一章里面也可以了解,我们不可能恢复到古代原始社会,好像还在茹毛饮血一样。事实上,你说“小国寡民”的时候已经有国了,你后面又提到有舟舆,也有甲兵,代表文明进展到某一个程度了;但是照样可以“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就是你接受社会的现实状况,但是转而追求精神境界。

所以我们读到《老子》这一章,在今天21世纪,一定要了解:他要展现的是一种精神的境界,我们可以“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就是在心灵上能不能够自得其乐呢?

我们有各种文化上、科技上的产品,但是要记得这种产品是为人所用的,而不能够倒过来,人被这些科技产品所束缚了。人本来是主人,结果现在反而变成客人了。离开了这些科技,我们还知道该如何生活吗?所以老子早就发现这样一种可能性,要问:人活在世界上,到底要追求什么样的生活?

赏析小国寡民(80.小国寡民邻国相望)(2)

萱草

南怀瑾先生解读

许多写政治哲学论文的人,常提到老子“小国寡民”之治,认为老子反对大国之治。可是我们中国是大国,如果要实行道家的政治观念,是否要把大国划分成小国呢?

关于这一点,大家忽略了一件事,就是春秋战国时所谓的国家,不是现在国的观念;那时的“国”,是个地方政治单位的名词,直到三国时代都是如此。到了唐太宗时代封地区领导人时,对他儿子还引用“诸侯治国”的制度,派他儿子到一地区去管理。所以,“小国寡民”这个“国”,是“地区”的意思。不要看到一个“国”字,就拿现在国家观念来读《老子》,那就不对了。

我们了解这些以后,就知道“小国寡民”就是地方自治,进一步主张要一个国家天下太平,必须国民道德充沛,人人能够自发自动,国民道德才能提升,然后才能讲自由民主,达到天下太平。这样解释“小国寡民”,才可能是老子的原意。

目前世界上只有瑞士这个国家,勉强可以称得上“小国寡民”,另外还有一个国家,全国只有三个警察,实际上那不是国家,那是他自己号称为国家而已。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大家虽有最好的物质文明,但是重视的更是精神文化,并不太重视物质方面的文明。“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大家对生命看得很重,所以不冒死,而愿意过着平安的居家生活,不离开生长与生活的环境太远。“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然有良好的交通工具,并不去乘坐;以现代生活来说,虽有高速快车,没有要事,也不去乘坐。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宁可让大家过原始纯朴自在的生活,安安稳稳,吃得好,穿得暖,住得舒服,社会安定,人与人之间道德相处。“邻国相望,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曾有过山居经验的人就知道,邻居住在对面山顶,欲相见握手,还要走三天的路;但早晨起来站在门口,彼此都可以看到,打手势招呼一下,意思说你去砍柴吗?我也要去挑水了。

现在有些人,家里地毯铺得厚厚的,做半天的工,工资已经够用了,下半天绝不愿意出来工作,也做到了“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有些落后地区,邮差被狗咬是第一新闻,除此之外没有其他事情。

《道德经》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