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说《儒林外史》中,开篇的第一个儒生,就是周进了,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儒林外史中周进的形象特征?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儒林外史中周进的形象特征(周进和范进这两个人物的姓名)

儒林外史中周进的形象特征

在小说《儒林外史》中,开篇的第一个儒生,就是周进了。

小说中的很多人物都是有原型的,他们就生活在小说作者吴敬梓的身旁,或者是他的亲戚,或者是他的朋友。但周进这个人物不是这样的,他是作者完全虚构出来的。

既然如此,作者就肯定会很用心地来给他起一个好姓名了。

武松在孟州道的酒店里找茬儿,问店里的酒保,这家店的主人姓什么,酒保回答他说姓蒋,武松紧接着就质问了酒保一句:“却如何不姓李?”

这句问话同样也适用于周进,他为什么就一定要姓周呢?

很多人认为,周进的这个“周”,是周正,正直的意思,这倒也说得过去,因为周进这个人物,在小说中表现出来的品行还是很好的。但我认为,作者安排小说的第一个主要人物——周进姓的这个“周”,应该是“周礼”的周。

吴敬梓是反对八股取士这个制度的,但是他并不反对儒学。小说里许多的正面人物形象,比如大智若愚的虞育德,学者派头十足的庄绍光,才华横溢的杜少卿等人,都是当时的儒学大家。

儒学的鼻祖,就是孔子了。他曾经说过:“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克己复礼。”而他所要恢复的“礼”,就是周礼了。

周礼,是由西周时期的周公制定的,他是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是周武王的弟弟,姓姬名旦,人们也称他为周公旦。周公辅佐哥哥周武王推翻了纣王的统治,建立了周朝,为了进一步稳定周朝的统治,周公制定出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其中就包括各种礼节上的规矩,这就是周礼。

等到了孔子生活的东周时期,周公制定的这些规矩全都乱了套了,一些势力强大的诸侯,已经不再尊重周天子的地位,开始使用只有天子才能使用的仪仗。这就是僭越,这就是礼崩乐坏。孔子为此感到痛心疾首,于是他开始大力提倡要恢复周礼,恢复到以前西周时的社会秩序。

这种情况,在《儒林外史》所反映的明清时期的社会现实中,也有很多的表现,就拿在小说中一再提到的方巾来说吧。

方巾可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戴的,这是读书人的标志,最起码得是个秀才才能有资格戴它。周进和范进在他们还只是童生的时候,戴的就都是毡帽而不是方巾,但社会上的其他人,可就未必都肯这么守规矩了。

在牛浦跟着牛玉圃在仪征的大观楼里吃饭的时候,遇到了头戴方巾的王义安。三个人没说几句话的功夫,从楼梯上走来了两个衣衫褴褛的秀才,他们一眼就认出了王义安,上前就扯掉了他的方巾,还把他给打了个半死。王义安也知道是自己做得不对,这顿打挨得是罪有应得。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王义安的真实身份,是一个妓院里的掌柜的,他是没有资格戴这顶方巾的。

在小说的后面,戏子鲍文卿想要整理一下旧业,于是到茶馆里去会一会自己旧日的同行们。在那里,他见到了原先与自己同班唱老生的钱麻子,只见他头戴高帽,身穿宝蓝直裰,脚下粉底皂靴,完全是一副读书人的打扮。

鲍文卿道:“我方才远远看见你,只疑惑是那一位翰林、科、道老爷,错走到我这里来吃茶,原来就是你这老屁精!”······鲍文卿道:“兄弟,不是这样说。像这衣服、靴子,不是我们行事的人可以穿得的。你穿这样衣裳,叫那读书的人穿甚么?”

这就是没有了规矩,没有了秩序,而这也是作者吴敬梓所深恶痛绝的。所以,他借着鲍文卿之口,在小说中痛骂了这些不遵守礼法的人:“兄弟,你说这样不安本分的话,岂但来生还做戏子,连变驴变马都是该的!”

恢复周礼,是作者的一个美好愿望,也是他写这部小说的一个目的所在。小说中最高潮的地方,就是南京的几位文人一起大祭泰伯祠的情形了。这一大段文字,虽然读者看起来是枯燥乏味的,但作者写得可是事无巨细,不厌其烦的,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当时行的都是古时候的周礼。

这才是作者吴敬梓,安排他小说中的第一个儒生姓周的主要原因。

周进的名字“进”,是要与他的字“蒉轩”来一起解读的

当周进终于考中了进士,做了御史,钦点了广东学道,最后成为国子监司业以后,原先他做过教书先生的薛家集里的人们,立即就开始高看周进一眼了。他们甚至在他教过书的观音庵里,立了一块他的长生牌位:“赐进上出身广东提学御史,今升国子监司业周大老爷长生禄位。”旁边还有一行小字:“公讳进,字蒉轩,邑人。”

至此,读者才算是知道了这个原先人人都不待见的周进,原来是姓周名进,字蒉轩。

在《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就好比用土来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可以成功了,这时候如果停下来的话,我以前所有的努力就白费了。就好比用土来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了一筐土,但我只要继续做下去,这就是在前进。

周进的科举之路,不就是这个样子的么。他当时已经是六十多岁的人了,却还只是一个童生。秀才考不上,教书又受人排挤,最后,周进只好在姐夫金有余的劝导之下,跟着他们一起去做买卖,挣一碗“现成饭”吃。

但是,周进是不甘心这个结局的,他苦读了近六十年的时间,到最后却没有丝毫的成就,怎能对得起他自己以前的努力呢。所以,当看到贡院里考试的号房时,周进不禁痛哭了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

几个商人听说了周进的事情后,一起凑钱给他捐了一个监生的身份,这样他就可以越过秀才的过程,直接参加乡试了。然后,周进就中了举人,紧接着就中了进士,终于是夙愿得偿了。

假如周进像那个用土堆山的人一样,本来就只差一筐土了,可他却就此停下来的话,岂不就前功尽弃了么?

这就是周进这个人物,名进字蒉轩的含义。

范进姓名的含义比较简单,就是“以周进为典范”的意思

周进是范进的贵人,而范进也是以周进为典范来进行描写的,他们二人有着很多的共同之处。

两人都是童生起步,生活困苦,然后都卡在了考取秀才这一步上。两人都是在一次科举考试成功之后,就顺风顺水地一路考中了举人,进士,最后都做了大官。

就连两人的性格都是有些相似的,他们都很正直,只是略有些迂腐,他们都不和那些以前轻视过他们的人计较什么,都比较念旧。

唐太宗在《帝范》中说到,“取法乎上,仅得乎中”,范进虽然以他的老师周进为典范,但后来却有了一些被作者讥讽的地方。

范进的母亲去世了,他虽然遵从古人丁忧的礼仪,但却是有些虚伪,做作的。面对着高级的餐具,范进是“退前缩后”的,但却不妨碍他从碗里“拣”了一个“大”虾丸子吃。

在小说的楔子中,王冕看到了朱元璋定下的八股取士的制度,很是为天下的读书人担忧,但读书人的堕落,却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

所以小说的第一个儒生周进,他的表现还是相当好的,能够遵从周礼,积极进取,但他后面的人物范进,就已经略有些变味儿了。再往后,小说中描写的读书人,也就变得愈发的不堪入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