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其实很容易理解这样一个观点:世间万物各有不同,就如一朵花与一棵树,一只鹿和一条鱼。为了更好地理解自身以及周围的世界,我们学会了对比,学会了分门别类,也学会了逻辑思考。人类变得更聪明了,对世界的了解也更深入了,可是人们的困惑也越来越多,内心也越来越迷茫。高速发展的人类文明并没有给人们带来内心的平静,于是人们开始寻找人生的三大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些都不能从现代文明中找到答案。

也许正是在这种终极意义上对人生意义的探索,乔答摩.悉达多舍弃了王位,成为一个苦行者,以寻求他的答案。他参访了许多名师,修炼了各种苦行,一直到六年后的一天晚上,他坐在尼连禅河边佛陀伽耶的菩提树下,乔答摩.悉达多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此后,人们称呼他为释迦牟尼,也叫他佛陀。

佛陀说法四十九年,所说亦不过“缘起”、“性空”四字。佛陀否认了神灵,否认了永恒不灭,以“缘起”来看这个世界。这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在这种视角里,万物的不同由“性空”统一,一切相对都被消弭,天与地齐,山与海平,留下的是万法归一的和谐。

《金刚经》偈

历来解读《金刚经》的人不计其数,我自己也看过不少人的解读,其中不乏祖师大德,但还是看得似懂非懂。《金刚经》全文仅五千多字,我反反复复看了一百遍不止,但某些东西仍然无法了然。就我个人之感觉,《金刚经》之难读,大略原因有二。

第一,《金刚经》义理玄奥难懂。现在我们可能会用一个“空”字来概括《金刚经》的中心意旨,可是什么是“空”呢?如果用当下的语言来表示,真空生妙有,“空”容纳了无边的空间和无尽的时间,容纳了我们所能认知的万事万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万物皆“空”。“空”与“无”的关系又是如何的呢?六祖慧能大师将《金刚经》总结为“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这也成为《六祖法宝坛经》阐释的主要内容。

第二,《金刚经》中的一些常识、一些背景、一些故事,在其中并没有详细阐述,对于刚开始接触佛教的人来说会对理解经义造成障碍。

以上两点困难,也许自从《金刚经》出世以来,每一个研究修习它的人都曾面临同样的困惑,耗尽心神费力抓取却依然不知落在何处。《金刚经》中的一些偈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很多人都耳熟能详,细思却茫然不知所措。

坦白地说,我对《金刚经》的认识还肤浅得很,只是无数研习《金刚经》的人中微不足道的一个。自古高僧大德对《金刚经》的注疏很多,对《金刚经》的解读已不需要我来赘述。这么多年过去,《金刚经》于我,仿佛是悬在天空中的一颗明亮的星星,它一直在我心里光烁烁地闪耀,却又抓摸不着,让我纠结,让我思念。

至此方才明白,无论别人解读《金刚经》如何透彻,终归是别人的《金刚经》,唯有自己去学习、去翻译、去书写,虽然不能保证能读懂《金刚经》,但正如小儿爬梯捉月,至少是一种努力的尝试。本文如果能够激发您自己解读《金刚经》并行之于文的冲动,那真是最好不过的期望。

金刚经全文原文(金刚经的智慧)(1)

如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