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派目前有哪些名家(杨山十大弟兄之老二张屏)(1)

张屏(1874~1949),字玉山,嵩县库区乡戴村人。祖居伊川张岭,后迁居伊南戴村(今上坡)。

  清穆宗同治十三年(1874)生。幼年张家境贫困,兄妹4人,屏居长,其父给人家看蚕坡,佃种几亩簿地,维持生活。及长,他给人家当雇工。

清穆宗同治十三年(1874)生。20岁,他不甘受饥寒和压迫,与乡邻好汉结伙拉杆,到外地富户、豪商家以拉“票子”办法索取钱物。看是匪,实非匪也。其一,张屏宣称对索来的财物,除杆伙用以外,把剩余财物分给贫困农民。其二,对抢来的“票子”不论老少,不使用酷刑毒打,对拉的女“票子”不侮辱,不虐待,不殴打。并且对长辈视为亲生父母一样尊敬。对年幼者视为同胞兄弟姐妹看待。其三,凡抢来的“票子”,首先搬椅让坐、递烟、倒茶、安慰,甚至还要同“票子”同桌吃饭。其四,若转移“票子”,即派人把“票子”抬着走或骑马。其五,对待“票子”家属送到赎金时,则只收大部,尚留少部退回原主使用。其六,对“票子”还要结识为干亲、称干爹、干娘、干兄、干弟。并赠银锁、银镯、金项圈。其七,当“票子”返回时,还派人抬送,或骑马送至故里,保证安全到家。并嘱咐“票子”,今后若再遭此事发生,要告诉我张屏,一切由我负责。张屏拉“票子”要赎金,采取商议办法。有一次,张问被拉来的“票子”:“根据你家情况能拿来多少银两?”“票子”答:“可拿银币1000元整。”张说:“拿500如何?因你家今后还得过日子哩!”这“票子”满面笑容,立即写信告诉家中及时送来赎金。

  清宣统年间,木植街升坪村被另一土匪段祺将村民的房屋燃着,火光冲天,浓烟滚滚。适逢张屏杆首路过,立即率众救火,救出10个小孩,一个一个摆放路上,张屏走时,又在每个小孩身上放银元10块,以示关怀。众乡邻称颂真是“仁义老张屏”。木植街乡翟岭村翟水娃,一次被张屏部下当“票子”抢去,其父病情严重。时有翟水娃的胞兄翟玉山先去求见张屏说,家里财帛空空,父有重病,危在旦夕,若能恩放归里,待父病情好转,一定重谢。张听后,立即放翟水娃随兄返里。村民称颂说:“张屏是匪非匪,办事通情达理,不愧为仁义老张屏。”仁义张屏,名传乡里,入杆者与日俱增,达百余人。后,王天纵邀张屏杆首到杨山结拜为盟兄弟,排行老三。

宣统三年(1911),武昌起义后,张屏随王天纵等杨山弟兄,响应同盟会号召,造反满清,转入陕西,参加秦陇豫东征军,任一标营长。

1912年,镇嵩军成立,他被编入第二标任营长。同年10月,他随镇嵩军回豫西“剿匪”。

1914年,镇嵩军在栾川与任天赦杆众200余人交锋。任力不能抵,窜逃内乡。镇嵩军乘胜追击,至细辛,杆首任天赦被击毙,其部交械投降。时有任天赦抢娶为妾的民女高玉兰释放归里。镇嵩军中官兵多人见玉兰姿艳俊多,要求上级批准与其成亲。镇嵩军官佐商:“谁要与高玉兰结婚,必须离职离军。”张屏就借此纳妾,与玉兰结婚。众说纷云张屏不当团长要玉兰。

  1916年张屏下野,归故里,携妾居嵩城高都街。后,张患眼病(白内障)。

1930年,中原大战结束,张钫时任段军第20路军总指挥,调访洛阳时,专程到嵩探望张屏,并让他同车赴洛医治,后委任为20路军顾问,月薪银币100元。

1937年冬,张钫下野,张屏亦被免职。尔后,张屏回故里戴村,率村民改道永定渠,又改滩造地,使百亩良田常年通水灌溉,得到村民称赞。

  1944年,日军进犯豫西,嵩县城沦陷。张屏将玉兰和其子女留住县城,他又与原配夫人王香归原籍居住。同年冬,国民党85军驻防瓜坡(今纸房乡辖)的金营长,到戴村借故说:张其子张璞参加日伪保安团,剿了张屏的家,并带走了张屏。后经人说合,张被释放返里。自此,多度寒日终老。

1949逝世,终年75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