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种友谊被叫做“元白之交”。而这里的“元、白”指的就是元稹与白居易。

唐朝时文化繁荣,名人大家辈出,元稹、白居易自然亦在其列。这两位都是当时名满天下的诗人,深情款款的一代才子,但他们之间却丝毫没有传统文人之间“文人相轻”的敌意,有的却是“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的心灵一致,于是他们成为了无话不谈的挚友。

这种“挚友”又好到什么程度呢?元稹去世时,白居易写下《祭微之文》,其中写道“金石胶漆,未足为喻,死生契阔者三十载,歌诗唱和者九百章。”

没错,他们之间的友情如金石般坚固,如胶似漆,死生契阔三十年,而仅仅是唱和诗词便达到了900多首。这足见二人友情之深笃,但如果说这些话语已经让人羡慕的话,那么在元稹去世9年后,白居易某夜梦到元稹被惊醒后所写下的一首跨越生死的千古名篇《梦微之》,则更让人感动,更让人顿觉“得友如此,此生足矣!”

元稹最凄惨的一首诗(白居易梦中惊醒)(1)

元白之交

元稹出生于779年,白居易则出生于772年,二人之间相差7岁。元稹出身名门,为鲜卑族拓跋珪后人;而白居易则出生于一个中小官僚之家。

同样的天资聪颖,同样的刻苦努力工于学习,也让本并不相识的二人在贞元十九年(803年)的同登书判拔萃科上相遇了。

这一年,两人都成为了秘书省的校书郎——一个校勘典籍的闲职。仕途上的春风得意,高深的文学造诣,性格上的相似也很快让他们从同事变为了朋友,无话不谈的那种。

缘分就是这样妙不可言。

元稹最凄惨的一首诗(白居易梦中惊醒)(2)

于是,白居易写下“忆在贞元岁,初登典校司。身名同日授,心事一言知”;元稹则写下“君今劝我醉,劝醉意如何?”

而对于两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而言,校书郎显然“非所愿”。于是他们一同辞职,他们一同准备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考试。巧的是他们还一同及第,元稹第一,白居易第二。

残酷的历史,面对这样一对志气相投的好友,似乎总是有意无意地要弥补“李杜之交”中的遗憾。

就在元稹被授予左拾遗的次年;回朝任职的白居易,也很快从翰林学士转任了左拾遗。二人就这样又一次成为了并肩而立的战友。

不过,对于两位才子而言,他们接下来的举动却让他们终究还是免不了分离了。共同的抱负,大唐越来越羁縻的乱象,他们又怎么会忍受,于是他们不断上书谏言 ,他们还发起“新乐府运动”用诗“讽喻时事”。

元稹最凄惨的一首诗(白居易梦中惊醒)(3)

这对后人而言,自然是极其令人钦佩的;但对于当时的皇帝唐宪宗而言,对于当时的权幸而言,则无异于“鞭挞”。很快,元稹便被贬江陵,此后数年从江陵到通州、同州、武昌都留下了他的影子。

至于白居易自然也不例外,他则被贬江州。此后虽然山河路远,相隔遥遥,但这却并未让这样的两位好友间的感情有丝毫的淡漠。

他们写信唱和思念之情。

白居易写道“只得两相望,不得长相随……愿为云与雨,会合天之垂”;元稹则写道“朝朝宁不食,日日愿见君。”

知道了通州很热,白居易为元稹送去凉席,而元稹则甚至会为没有梦见白居易写下“我今因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

……

此番种种轶事,不胜枚举。

我们想来这世间能让两大才子结下如此深厚友谊的缘由,也大抵只能是白居易所说的“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了。

元稹最凄惨的一首诗(白居易梦中惊醒)(4)

没有心灵上的默契,意气相投,又怎会如此呢?

但既是人,又难免生死。829年,元稹或许是因为政治上的失意,亦或许是内心感觉到了什么,在与白居易见面后写下了“恋君不去君须会,知得后回相见无?”的诗句。而这连白居易也定不会想到是二人之间的最后一次会面。

831年,53岁的元稹暴病而亡。听闻消息之后,白居易久久不能自已,遂写下了《祭微之文》,并将元稹家人所赠财帛悉数捐给香山寺,以此来为这位老友积筑阴德。

但对于白居易而言,好友的离去却并不意味着遗忘,就在元稹去世后的第九年,69岁的他又一次梦见了老友 ……

《梦微之》

840年,白居易已经69岁,年老多病,风烛残年。而就在夜里,他又一次梦见了元稹。

梦微之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宿草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

诗的第一句,便直击人心,让人心碎。梦见与你携手同游,可这也终究是梦罢了,然而对于我而言纵使老泪纵横,却也仍旧无心擦拭泪水。我又何尝不知此生已经难以再见,但我却固执地回忆着往昔的时光,目的则就是为了那剪不断的念想。

元稹最凄惨的一首诗(白居易梦中惊醒)(5)

接下来诗人写道:这份思念距今已是过了八个秋天,我白居易也已是风烛残年,年老多病了。 想来就连你的尸骨也已经是化成了泥沙了,我则是暂时尚在人间但亦是白发满头。

而见识了阿卫、韩郎这等后辈的离去,夜台的茫昧又能得知吗?可以说,这首诗跨越了生死。

在这首诗中,我们能看到白居易对于好友元稹的真情实意 ,对于二人之间的这份友谊的珍重。这首诗,又戳中了多少人的心呢?

得友如此,此生足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