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诗是“句”,或曰“断句”“残句”,指仅有一两句的诗。可能作者当时只写了一两句,因为过于经典而流传下来;也有可能作者写了完整的一首诗,其他几句在传唱过程中不幸丢失。后人在编辑整理时统一命名为“句”。

暑去凉来一叶知秋下一句(一叶落知天下秋)(1)

山僧不解数甲子,

一叶落知天下秋。

——唐·佚名

暑去凉来一叶知秋下一句(一叶落知天下秋)(2)

解析

关于这两句的出处,许多资料都标注得含糊不清。一般认为,这两句诗的作者是个唐代人,大概其人名不见经传,诗也写得不多。偏巧他这两句诗被宋人唐庚看上,还被引用到《文录》中,没想到唐庚这一引竟把它给弄火了。特别是后句,几乎每个人在初秋时节忽然看到一片落叶时都会脱口而出。(也有资料标注作者是强幼安,可强幼安也是个宋人,并且与唐庚是关系不错的好友)

暑去凉来一叶知秋下一句(一叶落知天下秋)(3)

“一叶落知天下秋”现在已经被人们简化成”叶落知秋“或“一叶知秋”,但如果问起它的上句,恐怕没几人知晓。

“山僧不解数甲子”,这里的“解”读三声,懂得之意;“数”读三声,计算之意;“甲”、“子”分别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中的第一个,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两相配,形成六十循环的纪元法,由于干支以甲子为首,所以干支历又称为甲子历。这种历法与二十四二节气息息相关,而二十四节气又指导农业生产,影响人们的衣食住行,甚至思想观念,所以在古人大都通历法、懂节气。

暑去凉来一叶知秋下一句(一叶落知天下秋)(4)

但对于脱离世俗的“山僧”来说,“甲子”并没有什么用处,他们只须观察周遭草木的变化,即可知年月,也就是陶渊明所说的“虽无纪历,四时自成岁”。这里,蕴含着一种天人合一、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

暑去凉来一叶知秋下一句(一叶落知天下秋)(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