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这首便是出自唐朝的孟郊写的七言绝句《登科后》。意思是以往在生活上的闷气在今朝金榜题名后已如风吹云散不值得一提了,心里真有说不尽的畅快。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不知不觉中早已把长安的繁荣花朵看尽。

鲜衣怒马少年时一朝忘尽长安花(春风得意马蹄疾)(1)

状元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科举制度诸多名词中最为显耀的一个。科举制选状元源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从唐高祖时期科举考试开始,至清光绪最后一次科考。因此,古时的文人寒窗苦读十年,就为了一举中第。

科举内容

然而想中举并不是那么简单,各种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略仿宋代的经义,但是措辞要用古人口气,所谓代圣贤立言。结构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称为八比文、时文、时艺、制艺。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主要测试的内容是经义,《诗》《书》《礼》《易》《春秋》,五经里选择一定的题目来进行写作。题目和写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八股文中有四个段落,每个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后来又叫八股。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一个人能不能升官,能不能科举考试中进士升官。所以当时的人们都一门心思地扑在八股文上,只有八股文章才能敲开科举考试的大门。

考试之路

科举考试好像一架伸向云端的阶梯,只能一级级往上爬。

考童生:这是第一步。有的白身,即没有学位的人,到了70岁还在考童生。考童生就是考秀才,要经过由知县主考的县考、由知府主考的府考和由省里学政主考的院考,取得秀才资格。

乡试:有了秀才身份,便可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乡试是省里的考试,是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环节。乡试又叫秋闱,都在秋天举行。试题由皇帝亲定,监考官也是皇帝从中央任命。乡试竞争十分激烈,一般10到20个秀才中选取一名,考上就称举人。

会试:做了举人,便有资格参加三年一次的会试,即进京赶考,会试也叫春闱。会试考场设在北京顺天府贡院,共试三场,每场三天,连考九天,淘汰率在90%以上。通过考试的人取得“贡士”称号,也就是“进士”。

殿试:中了“进士”就可做官,但官大官小取决于最后殿试。殿试最初在紫禁城太和殿,乾隆以后在保和殿。清朝初年,皇帝亲拟试题和评判考卷。康熙以后才改由阅卷大臣批阅,只有前十名试卷进呈皇帝御览。 

殿试一甲取三名,也就是状元、榜眼、探花,二甲、三甲共取一百到三百人不等。头甲和二甲前七名次序由皇帝钦定,之后一、二、三甲按成绩排序填写金榜。金榜有大小两种,小金榜奏呈皇帝御览,大金榜则张贴于长安门外。

当你通过重重考验,便是万里挑一的状元。极其荣耀、显赫、尊贵。一登龙门,则身价十倍。无独有偶,我们瓷房子博物馆对文化的传承也是情有独钟。

鲜衣怒马少年时一朝忘尽长安花(春风得意马蹄疾)(2)

在瓷房子博物馆三楼有一件清代的“状元柜”,顾名思义此件书柜在清代当时只能是状元使用,书柜采用工字卧蚕型装饰,取义“工字卧蚕步步棉”。柜门上装饰共十朵梅花取义十全十美,也意在提醒状元经历了十年寒窗苦读,才换来今日“福禄寿喜财”。

鲜衣怒马少年时一朝忘尽长安花(春风得意马蹄疾)(3)

传承文化代代传。瓷房子会始终做中国梦的中流砥柱,砥砺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