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经准备好了!”

“全班同学严阵以待。”

“面对这次挑战,我们厉兵秣马、砥砺前行。”

这三种表达的意思差不多,但是第三种明显用词更高级。怎么能让孩子在平时语言表达和写作中,自然而然地想到运用成语呢?

熟练使用的前提是完全理解。不仅要理解成语的意思,也要了解成语背后的文化背景、历史和人物故事……

比如上文中的“厉兵秣马”这个词,别说孩子了,很多大人可能都不了解其出处。这个词背后对应着春秋时期秦晋两国伐郑的历史事件,想要了解全貌,得先要了解当时春秋各国的地理位置、分分合合的政治变化。还要了解一些人物的故事:秦穆公、晋文公、烛之武、蹇叔……而他们每个人又都能串起一条历史故事线。

一个小小的成语,背后却蕴含着大量的历史知识和语文素养。

而想要达到这样的阅读效果,阅读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

成语辨析技巧口诀(学成语不能死记硬背)(1)

兼具经典专业和趣味好读的《成语故事》,是“亲近母语”团队精心编创的《中国老故事》的第二辑,一共6本。整套书有300余个成语故事以历史朝代为脉络排列。从五帝夏商周到唐宋元明清,让孩子读成语故事的同时,还能对朝代发展有一个基本认知,获得全面的历史观。

成语辨析技巧口诀(学成语不能死记硬背)(2)

这套书的主编徐冬梅老师曾经讲过家长给孩子挑选传统文化图书的几个重要原则,其实也正和《中国老故事》和《成语故事》的编选原则是一样的,即:儿童性、经典性、当代性

具体来讲,首先是儿童性,这本书是不是适合自己的孩子,是不是符合他身心发展的需求,是不是尊重其语言学习、情感需求、心智发展的规律,孩子喜不喜欢。其次是经典性,无论是这本书的故事还是语言甚至是插画,是不是都足够优秀。最后是当代性,我们不能去选择那些思想观念陈旧、表述方式陈旧的书给孩子读,我们要让孩子在当下的语境中和联系当下的生活来接触传统文化。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然而今天的孩子需要的不是刻板的四书五经,而是与儿童成长阶段相符的,与儿童当下生活相关的内容

——徐冬梅

成语辨析技巧口诀(学成语不能死记硬背)(3)

《成语故事》这样内容丰富、条理清晰的传统文化优秀读本,只是买回来扔给孩子让ta自己看是远远不够的——或者说,是有些浪费了的。亲子共读时间,也远不是读出声来给孩子听,就足够了的。家长此时要起到领读人的作用,引领孩子去思考、去举一反三。故事本身深入浅出,那么读时便要由浅显的“读个热闹”,到更深的层面去发掘藴藏其中的文化背景与知识,将一个故事反复咀嚼读透。

如此几次下来,孩子自会养成阅读时主动提问、发散思维的习惯。

厉马秣兵

摘自《中国老故事——成语故事2》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mò)马矣。”

春秋时期,秦国和晋国联合攻打郑国。晋国的兵马驻扎在西边,秦国的兵马驻扎在东边。郑国的国君见这阵势,慌了神,连忙派能说会道的烛之武去劝说亲自领兵的秦穆公退兵,争取秦国与郑国结盟。

烛之武对秦穆公说:“秦晋两国一起攻打郑国,郑国必定无法自保。但郑国和秦国相距甚远,中间隔着晋国。郑国一亡,土地全归了晋国,晋国的势力就远大于前。如果秦国愿意与郑国结盟,以后您有什么使者来往,经过郑国,我们一定好好接待使者,对您也没有坏处。您认为呢?”

成语辨析技巧口诀(学成语不能死记硬背)(4)

电视剧《东周列国·春秋篇》中的烛之武

在烛之武的劝说下,秦穆公考虑再三,答应跟郑国单独讲和,还派了杞子等三个将军以及一批人马,替郑国守卫北门,自己则带领其余的兵马回国了。

晋文公见秦军撤走了,心里不快。于是,他也与郑国订了盟约,撤兵回去了。

留在郑国的杞子将军听说郑国又投靠了晋国,便派人向秦穆公报告,要求再次讨伐郑国。秦穆公得到消息后,不愿跟晋文公撕破脸皮,只好暂时忍着,等待时机成熟再作决策。

两年后,晋文公病死,他的儿子襄公即位。有人再次劝说秦穆公讨伐郑国。他们说:“晋文公刚刚去世,趁这个机会攻打郑国,晋国绝不会插手。”

这时,杞子派人密报秦穆公:“我们已经掌握郑国北门的钥匙,请赶快派兵来袭,里应外合,定可以一举攻下郑国。”

秦穆公非常高兴,决定立即出兵伐郑。老臣蹇(jiǎn)叔却提出了反对意见:“偷袭这么远的国家,消息怎么能瞒得住?另外,长途跋涉,我们的兵马早已精疲力乏,而对方也早就有了准备,怎么能取胜?”

秦穆公认为机不可失,没有听蹇叔的劝告,任命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为大将,蹇叔的两个儿子西乞术、白乙丙为副将,率领兵马远征郑国。

秦军日夜兼程,来到离郑国不远的滑国。正巧,郑国的商人弦高也路过此地。他看到全副武装的秦军,立刻猜到他们要进攻自己的国家。弦高灵机一动,表面上,他假称自己是郑国派来慰问秦军的使者,献上了几张熟牛皮和十几头肥牛,想先稳住秦军;暗地里,他派人把秦军来犯的消息火速报告给郑穆公。弦高的这一举动,让孟明视等人起了怀疑,他们担心郑国已做好迎战的准备,所以不敢贸然进军。

成语辨析技巧口诀(学成语不能死记硬背)(5)

《中国老故事·成语故事2》内文插图

而郑穆公接到了弦高的密报后,马上派人到杞子的住所查看,果然看见杞子的军队已捆扎好行李,磨好兵器,喂饱了马,处于备战状态。于是,他就对三位将军下了逐客令:“你们在敝国居住了很长时间,敝国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馈赠给各位了。你们秦国的物资丰饶,都请回去吧,恕我们无法款待了。”

杞子等人见事情已经败露,分别逃往齐国和宋国去了。孟明视得到消息后,也只好下令撤军。回师途中,秦军又遭到了晋军的伏击,孟明视等三位统帅成了晋国的俘虏。

故事中“磨好兵器,喂饱了马”就是成语“厉兵秣马”的字面意思。现在,人们用“厉兵秣马”指做好战斗前的准备工作或事前做好准备工作。如果我们想要取得骄人的成绩,不可慵懒倦怠、停滞不前,而要一直厉兵秣马、砥砺前行。

成语辨析技巧口诀(学成语不能死记硬背)(6)

《中国老故事·成语故事》

(1-6卷)

300余个成语故事

100余幅生动精美的手绘插图

优美、流畅的现代母语重述

《成语故事》是《中国老故事》第二辑,以清晰的历史朝代为脉络,从五帝夏商周到唐宋元明清精心遴选300余个成语故事

这套书适合5-8岁亲子共读,是极佳的亲子共读读本;8岁以上的可独立阅读,生字难字配注拼音。

100余幅精美生动的原创手绘插图,帮助孩子在故事中理解成语,打下坚实的传统文化根基。插画充满中国韵味,给孩子纯正的中华传统美术熏陶,给予每个儿童应有的中国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