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维希·凡·贝多芬,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创作的音乐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可以说是古典主义乐派向浪漫主义乐派过度的桥梁,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以32首钢琴奏鸣曲最为经典,被称之为“钢琴艺术史的高峰”,而这32首奏鸣曲中以《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月光”最为著名。

几乎没有一首名曲像这首奏鸣曲一样,因"月光"这一俗称而名满天下、家喻户晓。《月光》这一名的由来众说纷纭,但最多的是源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雷尔施塔布(1799-1860)形容这首乐曲的第一乐章为"如在瑞士琉森湖那月光闪耀的湖面上一只摇荡的小舟一样"。贝多芬其实并未曾为此曲标题,这部作品的原名是《近似幻想曲的奏鸣曲》,这是题献给他当时恋人的(时年贝多芬31岁)。贝多芬终生未娶,对于爱情总是稍有迹象之际就打退堂鼓,多半的原因在于他交往的都是贵族世家,他所迷恋的也多是贵族家庭出身的女孩。

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第3乐章(风儿闷声不响月光如此温存)(1)

《月光奏鸣曲》中包含着贝多芬至深的感情,是失聪的音乐家用心和灵魂谱写而成。琴音轻推慢陈,如倾泻一地的月光,缓缓移至心房,照亮了那些许久不曾碰触的角落,勾起回忆联翩。

No.1第一乐章-持续的慢板,升c小调2/2拍子,三部曲式。

小调的调性决定了第一乐章的色彩,幻想的、温柔的内心感受,悲伤的吟诵,有时又充满阴森的预感。音乐开头的4小节是乐章的引子,在缓慢下降的低音支持基础上,开始以连续的三连音节奏弹出微弱的音响,犹如一轮明月缓缓升起,虽然充满了希望,却好似被乌云遮盖,悲从中来。不久主题在#f小调出现,这是新的阶段。意志的成分加强了,感情变得更为有力和刚强。整个段落中低音#G八度的持续低音引向#c小调的再现部,再现部表明了乐章开始时的那种心情稳定,就这样贝多芬在第一乐章Adagio中,给主要的情绪加上一系列的色彩变化,和声色彩的交替,音区的对比,节奏上紧缩和扩展,都使所有的色彩变化更为明显。

No.2第二乐章-小快板,降D大调,3/4拍子,三部曲式。

该乐章是个小快板。属于过渡性乐章,音乐形象平缓而轻盈,冲淡了第一乐章的沉思和呻吟的情绪,以一中小步舞曲速度进行着,明亮温柔的调性与第一乐章阴暗的调性和第三乐章悲痛激烈的性质截然不同,它融入了活泼诙谐的小步舞曲性质,李斯特形容这个乐章像是“两侧深谷间的一朵小花”。该乐章的两个音乐主题好像是安抚受伤者的心灵,A段是连奏与断奏相呼应的主题,然后再以变奏加以重复。B段保持在降D大调,随后出现再现部分结束了全曲。综上所诉,整个乐章是作为音乐发展阶段中的一环,从慢速、沉思的第一乐章到暴风雨般的终曲的过渡。No.3第三乐章-激动的急板,升c小调,4/4拍子,奏鸣曲式。

终曲如潮水般展开,连续大量的琶音浪潮和在句末上有力的重音和旋,使得整个第一主题产生了极度激动的形象。激动的快板使音符好似暴风雨,融进了贝多芬对命运的申诉与抗争,表达了贝多芬对封建等级制度挑战到底的鲜明态度。乐章的主要主题和副部主题在写法上正好相反,但是都具有热情奔放的性质,主要主题给人感觉是激烈而向上的激动,也显示了贯穿全曲狂风暴雨般的前进意志。副部主题在整个展开部中几乎看不到那种激烈的情感,反而是旋律优美而坚定的音调,感觉充满了对信念的憧憬和希望,在残酷的命运面前不肯低头与之奋斗到底的决心。。再现部里,副主题交织、对比、发展、再现等等,使得作曲家的心境犹如大海的波涛难以平静题并未经过转调部分而立刻和主主题相连接,直至最后的结尾。在尾声,第一主题的再现,表现了激情的无法克制和经久不变。在上行和停留在和旋上的32分音符的经过句中,反映了激情的进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