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赛亚”(Messiah)源于希伯来文,原意为“受膏者”或“受上帝祝福的人”。这个称谓源于古代以色列传统,古以色列人的国王即位时要举行一个仪式,由大祭司代表上帝将橄榄油敷在国王的前额上,表示上帝的祝福,“敷油”(或“涂油”)这个动作在汉语《圣经》中译为“膏”,所以国王就被称为“受膏者”——“弥赛亚”。

犹太文明解读(犹太民族世代相传的)(1)

以色列人在民族灾难严重时所日夜祈求的就是上帝给他们派遣一位“受膏者”来复兴他们的民族与国家,重建大卫的王国。后来,先知们进一步发展了“弥赛亚”的观念,使“弥赛亚”的形象更加具体明确。他们一面反复强调上帝派遣“弥赛亚”降临的应许,一面预言“弥赛亚”降临的各种细节。

公元前2世纪,《但以理书》中提出“人子”(即“弥赛亚”)的国度即将来临。马加伯革命的胜利使许多犹太人欢欣鼓舞,觉得“人子的王国”已经实现了。但是,这次胜利只是昙花一现,犹太人民又陷入了民族灾难之中。

公元前1世纪中叶,出现了一部“伪经”——《以诺书》。在《以诺书》中,“人子”已经成了一个超自然的人物,是上帝派来对世界执行末日审判并创造新天地的弥赛亚。

犹太文明解读(犹太民族世代相传的)(2)

公元前48年,罗马皇帝恺撒击败庞培后,在巴勒斯坦执行的开明政策颇得犹太人的民心,这时产生了《所罗门赞美诗》,作者预言,在将来一定的时候,上帝将派遣弥赛亚——大卫的一个子孙——来除去耶路撒冷的异教统治者,让流亡各地的犹太人重返巴勒斯坦,到那时,世上万族都将皈依犹太教,并到耶路撒冷来瞻仰弥赛亚的光荣。

马加伯革命时期,曾有一个政治派别,称为“艾赛尼派”。革命失败后,这一派人消极起来,退隐到旷野里去逃避现实的民族斗争,建立自己的乌托邦。

1947年,在死海附近的库姆兰山洞里发现了有关他们的资料,其中有一本书叫《先知哈巴谷书注释》。书中叙述一个暴虐的大祭司残酷地迫害艾赛尼派,杀害了他们的领袖“公义之主”。

后来,上帝惩罚了这个大祭司,使西方的异族占领耶路撒冷,另立统治者。艾赛尼派相信,那位“公义之主”不久将再次降临,统治以色列和地上万国,审判一切民族,只有信他的人才能得救。显然,这位“公义之主”也与“弥赛亚”观念有一定的联系。

犹太文明解读(犹太民族世代相传的)(3)

通观这段历史,可知公元1世纪时,在希望民族复兴的犹太人中,至少流传着三个不同版本的“弥赛亚”:

《以诺书》继承了《但以理书》书中的“人子”的观念,认为“弥赛亚”是一位从天而降的超自然的人物;

《所罗门赞美诗》发挥了以赛亚等先知的预言,认为“弥赛亚”是一位普通的君王,是大卫的后裔,犹太民族的领袖;

艾赛尼派则认为“弥赛亚”是一位特殊的受难的领袖,虽然已经被处死,但一定会再临人间,施行审判。

总之,“弥赛亚”观念是犹太民族复兴思想的集中反映,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到1世纪中叶就孕育成了基督教的弥赛亚观,成为基督教产生的基本因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