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时光的长廊这千年的遗址(三千多年积淀的神秘风情)(1)

摄影/金祥

听到“槟榔谷”这个名字,你的脑海浮现出的是什么?是“高高的树上结槟榔,谁先爬上谁先尝”的优美旋律,还是黎族阿哥阿妹口含槟榔、手拉手唱山歌的民族风情?

穿过时光的长廊这千年的遗址(三千多年积淀的神秘风情)(2)

摄影/李少白

黎族是海南的土著民族。槟榔谷保存着最原始、最淳朴的黎族风情,多年来保护和传承着黎族的传统技艺和文化。在这里,我们可以近距离了解黎族人的民居——船形屋,现场体验钻木取火、织锦、舂米、演奏竹木器乐、跳打柴舞等黎族人生产、生活场景,俨然走入一个微缩版的黎族社会。

穿过时光的长廊这千年的遗址(三千多年积淀的神秘风情)(3)

摄影/李少白

黎族:海南最早的民族

历史上海南岛经历了多次人口迁徙文化交融,大约在唐朝初期,岛上形成了以汉族为主,黎族为次,多民族聚居的格局。

根据文献资料记载,作为最早定居海南及海南省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黎族是古代生活在广东西部的百越族分支骆越人的后裔。大约三千多年前,他们从两广地区多次横渡琼州海峡来到海南岛北部定居生活,繁衍生息。如今海南岛上的黎族人口约150万左右,主要分布于海南岛陵水、保亭、三亚、乐东、东方、昌江、白沙、琼中、五指山等南中部县市。学者们根据黎族先民迁徙情况、居住地和分布概况,把黎族划分为哈黎、杞黎、本地黎、美孚黎和加茂黎5个分支。

穿过时光的长廊这千年的遗址(三千多年积淀的神秘风情)(4)

摄影/李少白

黎族先民来到海南岛后,群居洞穴,钻木取火,以简陋的打制石器作为生产工具,开始了原始的生产活动。后来随着时代发展,黎族先民逐渐走出洞穴,组建村落,并很早定下了“山包围村,村包围田,田包围水,有山有水”的规矩。所以黎族村落一般依山而建,就算是在平原建村,也大多建在较高的小山坡,有利于防止台风和洪水侵袭。黎族一般以村庄为中心,开展捕鱼、狩猎、采集等经济活动。

穿过时光的长廊这千年的遗址(三千多年积淀的神秘风情)(5)

摄影/李少白

船形屋:黎族建筑技术的活化石

传统的黎族村寨,民居以船形屋为主。船形屋的由来有一个传说:南海俚国美丽的丹雅公主嫁了三任丈夫,三任丈夫都意外丧生。族人都认为她是灾星,纷纷请求国王处死她。当时她已身怀六甲,国王于心不忍,但又迫于无奈,给了她一艘无舵无桨的木船,在船上放了一些水和食物、三斤谷种和一把砍刀,将她放逐。丹雅公主乘着小船漂流到了海南岛,上岸后砍来木头立起支架,将船倒扣过来当屋顶,定居了下来,据说这就是黎族船形屋的雏形。

穿过时光的长廊这千年的遗址(三千多年积淀的神秘风情)(6)

摄影/金祥

船形屋分为高架、低架、落地、半船形四种。基本格局如一艘倒扣的船,中间高,四边低,以竹条或木条为支架,糊上泥巴为墙,聪明的黎族人因地制宜,上山砍来茅草或蒲葵,晒干铺到上面作为屋顶。屋顶和檐墙合而为一,两边各有一出口,高架船形屋还开有窗户,方便通风透气。

穿过时光的长廊这千年的遗址(三千多年积淀的神秘风情)(7)

摄影/金祥

在黎族人纯朴的家族观念中,一个家是由男人和女人共同组成的。所以他们在船形屋中间立了3根高大的柱子象征男人,两边立6根略矮的柱子象征女人。黎族家庭男女分工明确,成年男子负责耕田耙地、砍山栏、狩猎、修缮房屋、制作农具等体力活,妇女则承担家务、照顾孩子、纺织、染绣、插秧种稻等。

船形屋还包括隆闺、谷仓、猪舍、牛栏、晒谷场、土地庙等等。

穿过时光的长廊这千年的遗址(三千多年积淀的神秘风情)(8)

摄影/金祥

如今大部分黎族村民已搬出世代居住的船形屋,住进了新居,船形屋作为黎族建筑技艺的活化石,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穿过时光的长廊这千年的遗址(三千多年积淀的神秘风情)(9)

摄影/金祥

黎族山歌:唱开爱之门

早在三千多年前,黎族在广东作为百越的一支分支,就已经拥有自己的语言,黎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黎族自称“赛”,语言学家根据语音、词汇、语法特点,将黎话分为哈方言、杞方言、润方言、美孚方言、赛方言等5种方言。虽然海南各地黎族方言不尽相同,但整个黎族社会依然保留着部分母系氏族社会习俗。

穿过时光的长廊这千年的遗址(三千多年积淀的神秘风情)(10)

摄影/金祥

黎族孩子长到十三四岁,父母会为他们在村子附近较幽静的地方盖一间小房子,让其居住,少女们聚集的房子叫“姐妹隆闺”,男青年们聚集的房子叫“兄弟隆闺”。到了黄昏,黎族小伙子们穿戴整齐,拿着口弓和箫笛,三五成群地来到“姐妹隆闺”寻找自己的意中人。姑娘们的房门并不是那么轻易能敲开的,男青年们吹响箫笛,开口唱起了优美动听的山歌,姑娘们在“姐妹隆闺”里一唱一和,对上了才打开房门让其进入。

穿过时光的长廊这千年的遗址(三千多年积淀的神秘风情)(11)

摄影/韩铭新

每年的“三月三”节是黎族的传统佳节,也是黎族男女青年们寻找伴侣的好时机。到了这个时候,春暖花开,能歌善舞的黎族阿哥们,温柔可人的黎族阿妹们纷纷打扮一新,穿上传统节日礼服,走出家门,到山上对唱山歌、吹鼻箫。如果男女双方情投意合,会互相交换定情信物,如草帽、竹笠、身上的彩带、腰带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恋相处,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要经过说亲和定亲成功,然后进入婚嫁的送亲、迎亲、饮福酒、“逗娘”、对歌、送亲、回门、请妻等程序,两人才算正式成为夫妻。

穿过时光的长廊这千年的遗址(三千多年积淀的神秘风情)(12)

摄影/韩铭新

奇特文身:传递民族的文化密码

不同的民族,审美不尽相同。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黎族妇女认为,在身上文上图案的女人才是最美的。文身的女孩子从八岁开始,到十四五岁结束,以藤剌棒拍的手法,把染料刺入皮肤,逐步在脸上、脖子、手臂、胸前、双腿等部位文上图案。按照黎族的传统习俗,文身是黎族妇女结束少女生活、步入成年必需完成的一个程序。对于黎族妇女这种独特的文身习俗,学界基本的观点认为它起源于原始的图腾崇拜即氏族部落在人身体上刻烙图腾符号。黎族宗教信仰以本民族的原始宗教为主,比较典型的是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这在黎族妇女的文身上得到了体现。

黎族有5个支系,各个支系妇女文身遵照祖先遗传的图案,互不相同,成为不同氏族、部落的标志。一般认为这些对称的双线点纹、几何线纹、泉流纹、铜钱纹、树叶纹等,表示平安吉利、护身辟邪的美好祈盼。黎族男青年看女性的文身图案就能知道是不是同一祖先,能不能通婚。

穿过时光的长廊这千年的遗址(三千多年积淀的神秘风情)(13)

摄影/金祥

黎锦:神秘的无字史书

早在三千多年前,黎族妇女就已经掌握了高超的纺织技艺。她们采来当地特产的吉贝木棉,纺成纱,染上色,织成布,再绣上精美图案制成黎锦,裁成衣服、筒裙穿在身上,或做成头巾、披肩、被单、龙被等使用。黎族没有自己的文字,黎锦就是她们世代相传的记叙本民族生产生活的特殊文字。所以黎锦又被称为“无字史书”。

穿过时光的长廊这千年的遗址(三千多年积淀的神秘风情)(14)

摄影/李少白

黎锦的织棉纹样种类繁多,黎族妇女最常用的是人形纹和动物纹,另有植物纹,直线、平行线、方形、菱形等组成的几何纹,汉字纹等。黎锦讲究色彩的运用,色线由经线和纬线组成,经线为黑色,用来打底,纬线颜色多样,包括红、粉红、黄、白、紫、棕色等,穿插其中;图案绚丽多彩。

穿过时光的长廊这千年的遗址(三千多年积淀的神秘风情)(15)

摄影/李少白

黎族妇女把生活生产的场景,及人和动物等加以变化,通过夸张和变形的工艺创作手法,构织到了黎锦上,使图案造型具有强烈的艺术性和美感。黎锦蕴含着生殖崇拜、祖先崇拜等符号意义与社会文化内涵,承载着传承本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

穿过时光的长廊这千年的遗址(三千多年积淀的神秘风情)(16)

摄影/黎伟宇

海南岛拥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历经三千余载岁月悠悠,孕育了黎族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保护发掘优秀的黎族传统文化,共同发展与繁荣本土特色文化,海南这座国际旅游岛将更有魅力!


穿过时光的长廊这千年的遗址(三千多年积淀的神秘风情)(17)

穿过时光的长廊这千年的遗址(三千多年积淀的神秘风情)(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