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陲小镇古地名(扎囊江南古村落地名考)(1)

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关注

【内容摘要】“向老百姓学习”是现代学科尤其地名研究的必要手段。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田野调查,以文献资料为辅助,对扎囊江南古村落地名进行考释,同时对当地人文风情等做了相关调查和记录。

【关键词】扎囊江南;古村落;地名

扎囊县以雅鲁藏布江为轴心,以江南和江北而居之。全县看似以山环绕,地势斜长,当地实则四通八达。本文在王尧(1983)和赤列伦珠(2010)等对敦煌文献中部分地名的编注、米玛次仁(2005)对敦煌文献中的西藏地名进行考证,以及达瓦(2017)针对扎囊境内重要历史地名考释的基础上,以相关史料为辅助,对扎囊江南古村落地名进行补充和考释,同时笔者对当地民风民俗等史话进行相关调查和记录:

1.扎

藏文:

边陲小镇古地名(扎囊江南古村落地名考)(2)

汉文:扎

汉语拼音:zha

拉丁转写:dra gra; grwa

扎是扎囊的古地名,扎囊广义上涵盖整个扎囊县,具体的指扎塘寺周围。扎囊县隶属于山南市行政管辖范围,山南坐落于马拉山(rma la la rgyud)的南边,故命名为山南。

扎地有两个较为普遍的写法:第一种是dra

边陲小镇古地名(扎囊江南古村落地名考)(3)

或gra

边陲小镇古地名(扎囊江南古村落地名考)(4)

。《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中藏文扎(dra)和扎(gra)意思相近, 比如墨竹工卡的墨竹写作mal gro

边陲小镇古地名(扎囊江南古村落地名考)(5)

或mal dro

边陲小镇古地名(扎囊江南古村落地名考)(6)

,mal tro

边陲小镇古地名(扎囊江南古村落地名考)(7)

,扎囊的扎(gra)写作扎(dra)等等,以此可以确定,扎囊的“扎”是吐蕃时期的古地名,是赞普松赞干布时期的玉茹十六小邦:“一地为扎(gra)”之一。而为何此地被称为扎(dra或gra),就像民谣:“扎塘寺院何处建,扎塘建在刺树上”所唱的那样,也按照地名的“就近取譬”原则,笔者认为最合理的解释是达瓦所说的“刺树林内”。据说扎囊沟所在地周围,原有大片金雀花刺林,所以称扎囊, 穿过刺树林往东的地方地名叫“扎其”(gra phyi),意思是刺树林外。

第二种是扎(grwa),在藏语中可指某一种组织或单位等集体(如经院、班级等)。关于扎(grwa)的写法不排除作坊内外和扎 姓氏统治地等说法,但笔者认为比较合理的解释是,赞普赤松德赞时期,修建桑耶寺。此地便成了从上阿里三围至下朵麦六岗,以及国外(如莲花生大士、寂护、莲花戒等)诸多能人的聚集地,此后便出现扎(grwa)的写法。

2.吉汝沟

藏文:

边陲小镇古地名(扎囊江南古村落地名考)(8)

汉文:吉汝

汉语拼音:ji ru

拉丁转写:dkyil ru,skyid ru

吉汝隶属于扎囊县吉汝乡,吉汝的名称笔者所见有两个写法:第一种是吉汝(dkyil ru),按照地理位置的远近高低角度,吉汝位于扎囊江南一带的中央地段。当地就有 “扎囊折成一对,吉汝就在中央”的说法,如今也普遍使用吉如(dkyil ru)这一词。第二种是吉汝(skyid ru)意旨幸福的村落:吉(skyid)在藏语中含有幸福快乐之意,汝(ru)在藏语中有村组之意,故而说成了幸福的村落。觉囊•多罗那他游拜于西藏南部之际,吉汝地方曾派人邀请过觉囊•多罗那他。在《贤者喜宴》中,描述扎巴恩熙坚建(gra pa mngon shes can)坚叶(spyan gyas)和扎吉汝(gra skyid ru)等皆作吉汝(skyid ru)。笔者认为第一种说法的可信度更高,而第二种说法有雅化地名之象。1959年,建立吉汝区,1987年撤区设乡,并划入几个村镇,目前是扎囊县中最大的一个行政乡, 其辖下有20个行政村落。其中,以吉汝沟为中心,有几大名胜于古今的沟壑,如沙普沟(zar phu)、索普沟(sog phu)、卓普沟 (gra phu)、顿布沟(Idum bu)、格普沟(dge phug)。以人的手式地势位于吉汝沟中,每个沟壑自成一道独特的小气候,别有一番情调。吉汝乡辖下有几座古刹胜迹,如位于沙布夏(zar phu shar)村的桑措・哲格热钦(zangs mtsho dra ki ras chen)所建的桑措寺( zangs mtsho dgon)、扎西林(bkra shis gling)村的杰瓦•隆钦绕降(rgyal wa klong chen rab vbyams)的故居及德仲寺(stod grong dgon\kun bzang lha khang)、雅钦•鸨金林巴(yar rje ao rgyan gling pa)所建的位于德吉林(bde skyid gling)村的雅钦寺(yar byon dgon)和位于格普(dge phug)村的桑珠曲宗寺(bsam grub chos rdzong dgon)(之前名字为格普祖拉康 dge phug gtsug lag khang)、吉汝德吉林 (bde skyid gling)村的顶布齐寺(sdings po che dgon)、扎巴恩熙坚的故居等,一种文化的气息使整个沟壑变得古朴而神秘。当地村民以各种木制品及农牧(羊毛制品为主) 产品等销售作为较常见的生计方式。吉汝乡热志岗(ral gri sgang)村的民间传统藏戏和格杰卓舞(dge rgyas bro),现今仍在传承。热志岗的民间藏戏团以《智美滚丹》中的“树技(shing vdzegs)环节而出名”,而格杰卓舞曾在赤松德赞时期,相传莲花生大士从金刚顶邀请卓瓦(舞者)七人,在桑耶寺竣工仪式上,请他们献祭卓舞,每年藏历春节等特殊时日,我们就能目睹这一传承千年之久的古老卓舞的威武和亘古不衰的气质。

3.卓普沟

藏文:

边陲小镇古地名(扎囊江南古村落地名考)(9)

汉文:卓普

汉语拼音:zhuo pu.

拉丁转写:gro pu, gra phu.

卓普沟位于扎囊县吉汝乡的南部卓普村。当地人们习惯从地理位置的角度命名为扎普(gra phu ) 。此一说法不是没有根据的, 在《莲花遗教》中描述掘藏师和伏藏点时:“有一扎巴恩熙的掘藏师······扎答(gra mdav)之处有一祖拉康”把扎塘寺及其周边称为扎答(gra mdav ),从地理位置的远近与高低角度,卓普相对于扎答高而远,卓普的普(phu)又在藏文中就有远而高的意思。另一种说法就是,吐蕃王朝时期,卓普就是赞普协商议政的重要场所之一。《吐蕃文献选读》中:“羊年(公元695)夏,赞普居于尼泊尔,于‘扎’之‘卓普’议事协商,此卓普可能是现今的卓普村。而“扎”是扎囊县的统称,是赞普松赞干布时期玉茹十六小邦之一。

卓普不单单是赞普等大臣们议事的重要场所,更是各国交往与各兄弟村落连接的交通要道。扎囊强巴林寺每年藏历5月24至30日定期的举行祈愿法会和6月1日至7日举行盛大物交会时,尼泊尔和不丹的商客都要经此卓普抵达。那时要去羊卓达隆(yar vbrog stag lung)物交会(现今也在举行)时卓普也成了必经之路。扎囊地方若需建筑木材,从洛扎(Ihobrag)县境内的色乡经过“朗(公 牛)拉(山口)”(过此山口是由公牛拉货)“达(马)拉(山口)” (过此山口由马拉货) “谜(人)拉(山口)”(过此山口由人拉货)三座大的山口,再经过卓普运至扎囊各地。

4.沙普沟

藏文:

边陲小镇古地名(扎囊江南古村落地名考)(10)

汉文:沙普

汉语拼音:sha bu

拉丁转写:gzar phu, zar phu.

沙普沟位于扎囊县吉汝乡沙普村。沙普有两个较为普遍的藏文写法,第一种是沙普(gzar phu),由于其路险峻,并为支沟地带,当地人们称此地为沙普。沙普的沙(gzar)在藏语中就有险峻之意,而普(phu)就有高或远的意思。同上述卓普一样地处扎囊县吉汝乡的比较高或远的地段。沙普是宁玛派活动频繁的地点之一,莲花生大士、天母益西措吉等频繁踏足沙普这一块。在莲花生大士传中:“莲花生大士的少量经藏藏于沙普桑措山间。”等各种教法史书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藏传佛教,尤其宁玛派的各种伏藏、静修几乎都选在支沟峡谷中,故而沙普地之险,称为沙普(gzar phu)也不无根据。第二种则写作沙普(zar phu),见于敦煌文献P.T.1288中:“羊年(719年)夏,赞普(赤德祖赞)居于尼婆罗,在扎之沙普(zar phu),与尚•赞多日、大臣赤松杰共商田赋地税事宜”。而扎又是松赞干布时期的 玉茹十六小邦之一。由此可看出沙普为历史较悠久的古村落。

分为东西两组的沙普人们,凭借着:“高处畜牧发达,低处农业丰盛,高低间有沙普“ 的农牧发展极佳为优势,以及善于编织(算筐等)的手艺,为其他各地提供各种手工艺产品,以及各种乳畜产品和农产品来维持生计。沙普地处山南市措美县、琼结县、浪卡子三县之间,过去形成了极其重要的交通要塞和物流中心。

沙普的女性长得水灵俊俏,故而在扎囊地方流传着:“沙普沟壑偏远,沙母(gzar mo)水灵俊俏”的歌谣。扎囊地方婚俗的礼仪和禁忌中,沙普同样占据着权威的地位,扎囊其它地方的婚俗程序都以此为准。

5.顿布沟

藏文:

边陲小镇古地名(扎囊江南古村落地名考)(11)

汉文:顿布;杰

汉语拼音:dun bu; jie

拉丁转写:Idum bu; mjal

顿布位于扎囊县吉汝乡西南处的罗布村。如今此地被称为罗布,对于罗布(nor bu)地名的由来,在当地与书本中并无找到可靠依据。但顿布•顿珠旺杰(Idum bu don grub dwang rgyal)的顿布(Idum bu)庄园就在罗布,顿布(Idum bu)在扎囊人的方言发音中接近伦布(lum bu),笔者认为当时地名录入者可能觉着伦布(lum bu)无其它意义可言,可能是雅化地名而写成了罗布(宝贝之意)。如今,罗布村村委的北边,我们只能发现一些顿布庄园的残垣断壁而已。顿布•顿珠旺杰位列扎囊四智者之列的原因也在于他开创了制造饶钱的技术,而他更精通于天文历算,他门下曾出过五世达赖喇嘛以及其孙子达玛尔西日大译师(lo chen dharma shri)等诸多大德。

此地也被称作杰(mjal),关于杰(mjal)地名的由来,有这样一个说法:“耶金林巴(ao rgyan gling pa)和达玛昔日(lo chen dharma shri)大译师之父桑达•赤列伦珠(gsang bdag vphrin las)迎娶顿布顿珠•旺杰之女拉泽•央金卓玛(lha mdzes dbyngs can sgrol ma)时,由于门不当,户不对而被顿布•顿珠旺杰拒之门外。当天晚上顿布•顿珠旺杰梦见金刚护法神,次日顿布•顿珠旺杰决定答应这门亲事”。由于顿布•顿珠旺杰梦见金刚护法神的因缘而此地命名为杰(mjal),杰(mjal)在藏语中就有遇见之意。杰(罗布)分为杰拉(杰山口)、顿布庄园为中心分上、下杰、杰岸(德吉林村周围)。杰岸的勒布(lab)小组有个废墟,当地人们一同肯定此便是麻吉•勒布准的故居,这虽与相关史书有些分歧,但可能与玛吉劳卓(ma gcig lab sgron)有某种程度的关联,有待进一步调查。如今顿布(罗布)村的山口称杰拉之外,很少有人提及上杰、下杰、杰岸等这些片名。翻过杰拉山口,便是贡嘎县朗杰雪境内。过去每年举行的强巴林寺物交会和祈愿法会时,印度、朵麦(今青海甘肃一带)、尼布尔商客从拉萨, 经贡嘎县翻越杰拉山口抵达强巴林,去往杰德秀物交会时,也要经此杰拉山口。

在罗布村还发现,该地有大小不一的 五处类似碉堡的废墟。在藏区边缘地区有很多类似于此的各种碉楼,而人们习惯了说是琼喀(khyung mkhar),要么就是拜准喝尔所赐。除此之外,我们应该从信仰崇拜、建筑文化等不同角度值得深入了解。罗布村内的水呈白、蓝、黄三种不同颜色,由于藏族的自然崇拜习俗,人们赞其为三怙主之水,而笔者认为是该地的某种矿物所致。

6.强巴林

藏文:

边陲小镇古地名(扎囊江南古村落地名考)(12)

汉文:强巴林;雪

汉语拼音:qiang ba lin; xue

拉丁转写:byams pa gling; zhol

强巴林村位于扎囊县扎塘镇的东南处,强巴林寺脚下,又名“雪”,强巴林村隶属于功德林管辖范围。1472年,强巴林巴班钦•索南南杰建立强巴林佛塔,其内供有一箭之高的八岁弥勒佛(未来佛)等身像,故寺名为强巴林寺,寺名唤作了村名:强巴林村或地处强巴林寺脚下的雪村。为佛塔开光时,当地人们聚于强巴林进行瞻仰,而有些头脑机灵的商客在此摆摊经商,是祈愿法会和物交会雏形。强巴林村周边最为特色的活动莫过于强巴林寺的祈愿法会和物交会, 因此笔者特意拜访年近八旬的阿旺桑旦老僧人,因为强巴林寺地处海拔过高(3673m)而老僧人住在村中。近一小时四十多分钟的访谈,关于祈愿法会和物交会的始末,老僧人娓娓道来:“每年藏历5月24至30日定期的举行祈愿法会,藏历5月29日请弥勒佛(未来佛)让民众瞻仰祈愿。法会期间,强巴林、扎其葱堆(gra phyi tshong vdus tshogs pa)措巴(僧团)、杰林(rgyal gling)措巴(僧团)、聂朵(snye mdo)、扎塘(gra thang)、朗杰林(mam rgyal gling)、嘎庆(dgav chen)等寺院在此集会进行祈愿诵经活动。祈愿期间,尼泊尔商人在强巴林经堂内以当地的风俗进行祷告,同时从十七层高的强巴林听闻解脱塔顶部抛下一卷布料,来预示此年的财运。”

每年藏历6月1日至7日举行盛大的物交会。物交会的商品种类有印度嘎伦堡马蹄铁、糖果、皮鞋等;尼泊尔的绸缎、礼帽等;来自不丹的茧绸、辣椒等;来自朵麦(甘青)藏区的酥油、奶渣等;来自甘青回族商客的珊瑚等;来自贡嘎杰德秀的邦典(藏式围裙);来自扎囊本土的僧僵(由羊毛编织成品)等。可见,过去在此地形成了国际型的物交会。对当地人们提供了改善生活质量以及与各种来自不同地域、有着不同风俗的人们进行交往的机会。

7.杰林

藏文:

边陲小镇古地名(扎囊江南古村落地名考)(13)

汉文:杰林

汉语拼音:jie lin

拉丁转写:rgyal gling

杰林,又被称作杰钦林(rkyal chen gling)。位于扎囊县扎塘镇吉林村,当地人们称此地为杰瓦雅加巴(rgyal wa yar rgyab pa)之地,故名为杰林(rgyal gling),是班禅•释迦益西时期所建四大措巴(僧团)之一。杰瓦雅加巴常居于两地:一为扎囊的雅加,二是贡嘎宗,并且贡嘎宗的宗本(县长)宗巴•滚嘎南杰(dzong pa kun dgav mam rgyal)生于吉林村等缘故,杰林成了雅加巴的势力中心。著名的《扎塘四部医典》也在杰瓦雅加巴的支持下苏卡•洛珠杰布(zur mkhar bio gros rgyal po)主持雕刻完成的。雅加巴的势力范围以杰林为中心,从雅加至觉母卡热(jo mo kha rag前后藏交界处)的南部诸地。班钦•强巴林索南南杰(banchen•bsod nams mam rgyal)主持修建强巴林寺佛塔之时,杰林措巴(僧团)又是其中的中坚力量之一,并负责着“收集铜矿”之责。

8.斯孔

藏文:

边陲小镇古地名(扎囊江南古村落地名考)(14)

汉文:斯孔

汉语拼音:si kong

拉丁转写:gser khung

斯孔位于扎囊县扎塘镇施贡村。此地为何称为斯孔?我们屡次访问村内以及其他乡镇的村民,如出一辙的说法就是能出金的洞口, 一开始自认为实属村民翘舌之势罢了。又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则传言,大概在90年代,此地斯孔墓葬群附近出现一只纯金的公鸡,虽此纯金公鸡不知成为哪家或谁人的锦囊之物,但 “金”在藏文中读作“斯”,而洞口藏语中读作“孔”,百姓们更加确信了出金的洞口这一传言,也认为色斯孔的名称因此缘故而得来。又在弟吴贤者在《弟吴宗教源流》中讲述庶民起义时,描述到‘斯孔倒塌’,墓中可能会有金银财宝等陪葬品,洞一倒塌,这些珍品随之埋于废墟中,经年累月之后,人们在斯孔墓一带,可能拾到一些金银物什而民间广而流传,出金的洞口这一说法。这虽是斯孔名称由来的一种合理解释,但笔者认为这只是后期的释法而已,还有其它如赤列伦珠编注的“出金矿”等说法。关于斯孔,在敦煌等文献中虽有零星记载,但大都以只谈其名不谈其状而潦草完之,有待通过考古学等方法来进一步深入了解。

另一种说法是,斯孔有可能为赞普赤松德赞时期,夏季狩猎的场所。敦煌文献P.T.1288 中这样记载道:“狗年(746年)夏,赞普(赤松德赞)居于拿玛(na mar),并前往斯孔地方参加狩猎活动”。按照《弟吴宗教源流》中:“莲花生大士经巴郎山至此桑耶拿玛”的记载和米玛次仁的第一种推测,拿玛(na mar)为桑耶附近古地名的可能性更大。故而, 前往扎塘镇斯孔一带狩猎也较为方便、安全。

“天上云朵,地上氆氇”,施贡村被誉为西藏慈蘆第一村,施贡村人们结合自己巧夺天工的手艺,以氆氇为主,织成各式各样的纺织品,走向市场。我们在西藏各地的大街小巷中,偶尔也能听到关于扎囊氆氇和斯孔人的故事。

9.门卡

藏文:

边陲小镇古地名(扎囊江南古村落地名考)(15)

汉文:门卡

汉语拼音:men ka

拉丁转写:mon mkhar

门卡地处扎囊县东北处,是扎囊县扎其乡辖下的门卡荣村。门卡荣是元朝时期:“多大都,修筑了颇章岗、充都扎卡、乃东、纳木、 哈拉岗、唐波且林麦、厥谿卡、门嘎扎西佟、甲塘、甲孜直古、曲登林和切喝尔等大批谿卡。”其中的门嘎扎西佟和《青史》中的门卡(mon mkhar)、《智者喜宴》中的孟卡(mong mkhar)所指当今扎囊县扎其乡门卡荣。

门卡人有着不畏强侮的英勇气势和保家卫国的奋斗精神,元朝时期,“阳土鼠年(1348年)十一月,萨迦本钦旺尊的军队进犯门卡, 门卡尔扎西佟被围。然而桑杰勋努坚定执着,人品尚佳,门卡人、洛陈人以及官寨的两名萨巴,加上十三名雅堆人,合力英勇抵抗,使得门卡尔扎西佟不失敌手。”成为后辈人学习的榜样和楷模。

“土蛇年冬,宗喀巴大师在门嘎扎西佟 对来自桑普等地的诸多求徒进行讲解藏族经典,历时三个月”,宗喀巴大师也在此地撰写了《萨迦班智达礼赞辞》。那时王札巴坚赞做了宗喀巴大师的施主。大师讲经的法座后来被人尊为“宗喀巴大师的白色法座” 。吉贝担任帕竹派万户长十五六年时,三次前往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圆寂后,由于没有人主管此拉康而慢慢从世人眼中淡去。之后由朗塞林庄园在此主持扎其地方的重大宗教活动。经文革十年动荡,已成一片废墟。又在1990年前后,由朗塞林庄园的赤列曲杰重建此拉康(现今在扎其乡门卡荣村)。元朝时期该地人民不仅有很强的军事素养和不畏强侮的精神,更有着博览群书,纵观古今的文化底蕴,可谓是元朝时期诸多谿卡(庄园)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10.阿雪

藏文:

边陲小镇古地名(扎囊江南古村落地名考)(16)

汉文:阿雪

汉语拼音:a xue

拉丁转写:ngam shod

阿雪为吐蕃时期或更早的古地名,涵盖扎囊县境内雅鲁藏布江流域部分村落的统称,而扎其乡阿雪村(ngag shod)的地名应是阿雪(ngam shod)唤作阿雪的。阿雪的阿(ngam)在藏语中表现荒漠地貌或苍白面相等,而雪(shod)在藏语则指低处或下部之意。纵观古今,在《拔协》等相关文献中:“把阿雪沙滩变成草原和园林,使扎、妥、达拉和丕索以下后来没有水的地方,使河滩变成良田以供养全吐蕃”从中我们能发现在吐蕃赞普赤松德赞时期,盛行植树造林,绿化环境,有着极其科学而健康的生态观。而今,方可眼见为实,在扎囊境内雅鲁藏布江流域的地貌却有字面意思那般看起来较荒而苍白。

在《拔协》中:“莲花生大士,之后来到阿雪地方,在松喀隘口修造了五座石佛塔”。松喀就在桑耶镇松喀居委会辖下,可能属于江(雅鲁藏布江)北的阿雪。“萨热•格旦益西在阿雪门卡尔放羊时”这里所指的门卡尔为上述扎囊县扎其乡辖下,江北松喀的对面,也就是江(雅鲁藏布江)南扎其乡阿雪村(ngag shod)这一带。

从以上两种线索出发,阿雪不仅是扎囊县雅鲁藏布流域江北松喀一带的地名,同时也是雅鲁藏布江流域江南门卡一带的地名。故而,笔者认为阿雪是扎囊县雅鲁藏布江,南北两岸河水流域部分村落的统称,如札玛(bragdmar)是桑耶周围的统称(札玛钦普 mchims phu、札玛亚玛龙gya’ making、札玛甄桑mgrin bzang等)—样。

11.朴巴

藏文:

边陲小镇古地名(扎囊江南古村落地名考)(17)

汉文:朴巴

汉语拼音:pu ba

拉丁转写: phug pa

朴巴,在藏文中指的就有“洞府”的意思,由洞府的藏文名字唤化而成。藏族天文历算传承有诸多门派,而西藏门孜康所传承的便是朴巴•伦珠嘉措的朴巴派(phug lugs)。朴巴派为藏族星象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泯灭的功勋。朴巴的最初 源由是赞普赤松德赞时期,去派往内地学习历算的学子中朗措当央(lang tso Idang yags)的后人木雅坚赞桑布(mi nyag rgyal mtshan bzang po)从康区来到扎答(gra mda’),居于洞府中,故命名为朴巴,该地按照伍金多吉所说,可能为强巴林村附近的朴巴庄园(现今为一座废墟)一带。之后,木雅坚赞桑布到琼玛,拜琼那夏加达杰(khyung nag shakya dar rgyas)为师,学习天文历算等。朴巴•伦珠嘉措(bug pa•Ihun grub rgya mtsho)便是木雅坚赞桑布的孙子,在扎囊县扎其乡敏竹林(smin grol gling)寺下面的琼玛(khyung dmar)村,子承父业。之后,顿布•顿珠旺杰、 五世达赖喇嘛、第司•桑结嘉措、孙达玛昔 日大译师等诸多大家也传承和发扬了朴巴派的衣钵,至今仍在传承。

朴巴这一称呼,最初从藏文的“洞府” 之意,逐渐成了家族的名号,后来又唤作天文历算的派名。朴巴先指扎囊县扎塘镇强巴林村的朴巴(phug pa)谿卡(庄园)一地, 后逐渐辗转至扎囊县扎其乡敏竹林寺下面的琼玛村或家(khyung dmar)—带。

12.折木

藏文:

边陲小镇古地名(扎囊江南古村落地名考)(18)

汉文:折木

汉语拼音:zhe mu

拉丁转写:gre mo

折木,位于扎囊县扎塘镇折木居委会辖下。见于《朗氏家族史》中,大司徒•降曲坚赞去往萨迦时,“寻努白和曲协设法,让大司徒在鲁地住上三天,可大司徒对他们的行径有些反感而未遂······于扎之折木留宿一宿”。这也是现今从乃东去往拉萨或扎囊的必经路线,大司徒去往萨迦也走了这条路线。可见,元朝时期(或更早),折木就在这条交通干线上,也是个落脚歇息且方便的不二点。

至此,从上沙普沟至下折木村之间,对扎囊江南一带较为重要的古村落地名进行溯源和考释。虽然本文所涉及的地名也只是沧海之一粟,但自始至终被这块文化气息浓郁的“智慧之地”陶醉着,对再需完善和补充的地名,以及尚未考释的诸多地名,存在着强烈的留恋与不舍。

来源:《西藏艺术研究》 2017第4期

作者:曲旦

选稿:耿瞳

编辑:陈庭玉

校对:汪晨云

审定:邹怡思

责编:吴雪菲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