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电评论】 今年以来,枣庄市围绕省委“十大创新”部署,大力实施创新能力提升工程,纵深推进“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工业崛起蹄疾步稳。一季度,15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全部进入全省前10位,其中GDP、规上工业增加值等7项经济指标增幅居全省第1位。作为传统老工业基地,枣庄工业再度崛起,只有“华山一条道”——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强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创新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聚焦枣庄新旧动能转换项目推进会(开新局以创新驱动为支撑)(1)

老树发新枝,贵在等时机。枣庄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该如何在奋进新征程的当下抢抓机遇,奋力破局?以创新驱动为支撑,无疑是制胜法宝和“金钥匙”。

创新人才机制,汇聚八方贤才,为枣庄经济腾飞蓄力。事业兴盛,惟在人才,得人才者得天下。求贤若渴的枣庄人深谙这一点:栽下梧桐树,不愁凤凰来。为了招贤纳客,枣庄市广发“英雄帖”,前不久,枣庄实施科技人才“揭榜挂帅”制度,面向全球发布榜单29个,榜单总金额达到8600万元。围绕全市“6 3”现代产业体系,实施一批自主创新及成果转化计划项目,突破一批“卡脖子”难题。据统计,枣庄每年柔性引进高端人才100人以上。近年来,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506人,为老工业基地凤凰涅槃夯实人才基础。依托创新人才机制的支撑,广泛延揽人才,八方贤客汇聚枣庄,在“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中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成为重要的生力军。

依托科技创新,建立校企联合发展机制,用科学技术提升企业竞争力。科学技术从哪里来?仅仅依靠既有的人才显然不行。在此情形下,枣庄积极作为,借梯上楼,打造“十大创新平台”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支撑。枣庄与浙江大学等20多家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枣庄分院、济南大学枣庄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创平台正在建设中,中建材科创院无机功能材料与智能制造创新创业共同体入选省首批“双创”共同体。浙江大学山东工业技术研究院落户枣庄,搭建起全省首家医疗器械CDMO平台,吸引19家医疗企业聚集发展。企业与高校“联姻”,奉行“借鸡生蛋”方略,解决了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遭遇到的难题,提升了企业研发能力,积攒了发展后劲。

聚焦枣庄新旧动能转换项目推进会(开新局以创新驱动为支撑)(2)

以创新驱动为引领,着力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枣庄市主动对标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要求,创新思路、创新形式、创新方法,打造“枣办好”政务服务品牌,以高品质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办不成事”服务窗口是枣庄市在市、区(市)两级政务服务大厅的一道特殊风景线。窗口前,业务骨干“坐诊”,专治疑难杂症,专接烫手山芋,让办事群众不白跑、不扑空、有地儿找、有人帮。枣庄市树牢“陪着企业一起成长”的意识,相继出台了攻坚突破行动、优化营商环境“双20条”,促进企业平稳健康发展15条政策措施;建成“枣惠达”财政奖补集成服务平台,实现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办”,累计兑现奖补资金1.2亿元;发挥“企呼枣应、接诉即办”平台作用,累计解决各类企业“急难愁盼”问题4.7万余件。良好的营商环境也是生产力,枣庄市这种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深深地感染了群众,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根植创新沃土,必有丰厚回馈。“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是枣庄人的战略选择。“工业强市、产业兴市”必须以创新驱动为支撑,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唯有创新驱动,才会坦途一片。人们期待着枣庄以创新驱动为引领,突破瓶颈制约,踔厉奋发,笃行不怠,“老城”换“新貌”,书写新时代的“枣庄答卷”。(文/李红军)

闪电评论,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qilushiping@iqilu.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