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八月中旬,我到大凉山深处一个叫卡拉的电站工地,然后经木里县去云南,恰经摩梭人居住的泸沽湖,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我爱美丽的泸沽湖?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我爱美丽的泸沽湖(在泸沽湖的波光里)

我爱美丽的泸沽湖

去年八月中旬,我到大凉山深处一个叫卡拉的电站工地,然后经木里县去云南,恰经摩梭人居住的泸沽湖。

越野车沿着蜿蜒的雅砻江颠簸着行进,一路风光奇异,令人目不暇接。飞湍的瀑布,像有人在云里摇动的雪练。一壁壁翠松,似一幅幅抖动的绿幔。江心坝子上云雾缭绕的民居,像缥缈的琼楼玉宇。在我不断的惊异、感叹中,车子穿过充满藏族风情的木里县城,穿过一路清甜、翠碧,穿过一路花香、树香、草香,终于在第二天一早抵达了云遮雾掩中的泸沽湖。这时,各种各样的车像是从地下涌出来的一样,把公路塞得满满的,像挤在一起的牛羊。楼宇商铺越来越稠,如华埠闹市,哪里是静谧的“女儿国”啊!

买了门票,来了一位导游姑娘,一身标准的摩梭女孩打扮,叫人眼前一亮。她自我介绍叫杨次尔友珍,好稀奇,五个字!后来姑娘说,杨是姓,次尔友珍是活佛给取的名字,是“妙音天女”的意思。导游姑娘还是个在校生,在四川省某学校读大专,学的是导游和酒店管理专业,暑假回来做兼职。细看这位摩梭姑娘的装扮,她的头饰硕大多彩,黑色线挽成的盘髻,盘髻下端缠着一束蓝色丝线,丝线在左耳鬓垂下,飘过腰际;盘髻前裹着五串红、黄、兰、白等各色串珠,左边还插着一朵粉红的大花。整个头饰的重心在左。姑娘上身穿红地、金色镂花、白色镶边的大襟紧身袄,下穿白色百褶裙,裙的下摆加了一圈红色丝线。腰系十几厘米宽的白色腰带,叫“花腰带”,“花腰带”上竖织着红蓝等彩线,是精美的手工制品。导游姑娘说,现在摩梭青少年很少穿戴传统服饰了,但重要节日和活动则一定会装扮整齐,年轻一代摩梭人仍对本民族文化传统怀有深深的爱。一路上我没有看到摩梭男子有什么特别的服饰,还是听了导游姑娘的介绍,看了博物馆的照片才有了大致的概念:毡礼帽,大襟上衣,宽脚裤,长筒皮靴,同女子一样系花腰带。

导游姑娘带我们抄了近道,来到了泸沽湖边。高居海拔2690米的泸沽湖,有着48平方公里的湖面,在四周青山的拱卫下,在夕照的辉映中,出奇地宁静,湖水清澈湛蓝,没有一丝涟漪。摩梭人尊称泸沽湖为“谢纳咪”,即母亲湖。导游姑娘说:“你看这湖面多像一面大镜子,蓝天、青山、太阳都藏在这湖里,人们可不要随随便便碰她啊!”而泸沽湖东南角高耸的格姆女神山,披着一身翠绿的衣裙,山头缠着一朵白云,像仙女头上的一方雪帕。导游姑娘说:“老人们说,格姆女神山山头总是绕着一朵祥云,如果哪天祥云飘走了,泸沽湖的雨水就少了,这里的日子就难过了!”姑娘的话像重锤连续敲击着我的心。是啊,这圣湖,这神山,千万年来以特有的气质,现身人间,与人们同风雨共欢乐。如果我们无休无止地去惊扰她们,不知满足地去掠夺她们,她们可能就不再留恋尘世,就会丢下一堆糟烂的躯壳返回天堂了。乘车沿环湖公路停停走走,时间催促着我们的脚步,太阳坠得更快了。现今的泸沽湖为四川省、云南省所共有,四川一侧修旧如旧,较好保持了民居、商铺的原貌,云南一侧则在大兴土木,楼堂馆所方兴未艾。近些年来旅游业普遍兴起,不少地方用心浮躁,开发过度,不伦不类。想起前些年到地处浙江省的雁荡山,不知什么人把“历险洞”搬上了大龙湫。还有贵州省的息烽集中营旧址,是1938年到1947年国民党关押、屠杀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的地方,本是今天人们凭吊革命烈士、接受理想教育的地方,却被置入了许多娱乐设施,大分贝的流行歌曲会尾随你到监牢、刑讯室……而今天的泸沽湖啊,也不可避免地被浓郁的商业气息所充塞。我真的担心,有一天格姆女神头上的那方雪帕,会不会倏然飘离、无踪无影?泸沽湖那张楚楚动人的脸,会不会变得污秽不堪、晦暗可怖?!

匆匆吃过晚饭,到导游姑娘祖母家参观。这是一处典型的摩梭人居住的四合院,由四栋木屋围成,坐南面北,大门临街,全部由松树、杉树削皮后平摞而成,当地人称“木摞子”,如同早年我所熟悉的鄂伦春猎人在大兴安岭深山老林里修建的“木刻楞”。不同的是,“木刻楞”房顶铺的是木板和树皮,这里的“木摞子”房顶盖的是瓦片。导游姑娘把我们引进大门,径直到左侧房门前停下来,介绍说:这是祖母屋。接着喊了一声“阿仪”,听得里面答应后,我们略低着头,随姑娘迈过高高的门槛,走进祖母屋。后来导游姑娘告诉我,“阿仪”就是摩梭语“祖母”。祖母屋宽敞、高大。祖母在左边的一个火塘边站起来同我们打了声招呼坐下了,坐在铺着一条长巾的黑皮沙发上,沙发表皮有的地方皴裂了。导游姑娘说,祖母能听懂一般的汉语但不会说,同祖母交流只能由她当翻译。姑娘介绍说,祖母叫言尔拉玛,年已七旬,身体硬朗,仍当家理财、劳作不息。老人思想开明,富有见地,尽管生活艰辛,但她积极支持晚辈上学读书,走出家园,见识世面。导游姑娘的母亲在西昌读了大专,现在泸沽湖畔左所镇的一所小学当老师。姑娘本人从学前班开始即到西昌就读,一直到高中毕业,寒暑假则多在祖母身边。祖母同我们交流时始终面带微笑,手里不停地捻动着红色的佛珠。祖母头上的盘髻是用黑色布料挽起的,没有彩珠、彩线及红花,上穿紫地蓝花大襟衣服,也是白色的镶边,外套浅紫色对襟坎肩,浅蓝色的布料长裙,裙的下摆也织着一条红线,腰缠红色腰带。这时姑娘告诉我,摩梭老年人日常仍穿戴着民族服饰,颜色深一些。姑娘介绍说:祖母屋是摩梭人大家庭的中心,饮食、议事、待客、敬神、成年礼(摩梭人13周岁举行成年礼)等礼仪、仪式均在祖母屋进行,祖母是大家庭的掌舵人。又特别介绍说:“祖母屋主要由两根立木支撑,左为男柱,右为女柱,男柱女柱必须出自同一棵大树,树梢部分为女柱,有开枝散叶的意思,树根部分为男柱,有扎实稳健的意思,总的说来,就是男女共同撑起一个大家庭。”

告辞老人步出祖母屋,借着灯光和一天朗照,我环视摩梭人的庭院,这是个方方正正的“回”字形院落,布局规范。祖母屋坐西朝东,与其它三栋房子等高,是一层结构,其它均为两层。祖母屋的左侧为“经堂”,设置在二楼,一楼放置粮食和农具。摩梭人对宗教十分虔诚,家家户户都设有经堂,经堂是摩梭人的精神学校。摩梭人古代信奉达巴教,元末明初喇嘛教传入后,以信奉喇嘛教为主。在姑娘的引导下,我们学着姑娘轻轻踏着木质的楼梯上到经堂。经堂布置精致,供奉着多尊佛像,墙壁上悬挂着唐卡、壁画,像是一座小小的艺术殿堂。佛龛下燃着一盏盏酥油灯。姑娘告诉我,这些灯常年不熄,因她在外地读书,祖母特意为她摆了一盏,为她祈福,希望她学有所成。祖母屋的对面是“花楼”,是成年女子居住的地方。花楼是不准外人随便进入的。祖母屋的右侧留有大门的那栋木屋是“草楼”,顾名思义,草楼是堆放柴草的地方,一般摩梭家庭走婚的男子在草楼有简易的居室。姑娘告诉我,她的舅舅住在草楼的二楼,今天外出不在家。后来姑娘同我们渐渐熟悉了,又深感我对摩梭人习俗的尊重,对家人的情况也不再顾虑。姑娘告诉我,祖母一家既有传统的走婚,也有同居婚,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自己的母亲还有两位姨姨是同居婚,一位姨姨和舅舅是走婚。并说,这类的家庭现在越来越多了。由于“母系”家庭的特定结构,加之宗教的影响,摩梭人都有较强的集体意识,有互敬互爱的美德和善良诚实的心理。导游姑娘说:摩梭人家庭及居住区都和谐友爱,相互间彬彬有礼。

离开泸沽湖已有几个月了,但泸沽湖的粼粼波光一直映刻在我的脑海,摩梭人的四合院一直矗立在我的心头。在全世界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在约两千多个民族中,唯有我国摩梭人仍维系着“母系”家庭,这是多么值得我们珍视、深思的人类社会现象啊!我也久久地陷入深思,在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中,在汹涌澎湃的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更多的人带着对泸沽湖的向往纷至沓来时,古朴的摩梭人“母系”家庭还会经久不变、宁静安详吗?清丽的泸沽湖还会那样“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吗?当我们带着好奇带着向往徜徉在泸沽湖畔,在泸沽湖的波光里,我们还看到了什么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