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思维对未来的影响(看不懂不会用道德经)(1)

《道德经》并不难,关键是我们的思维模式要转换一下。我们现在一般都是形式逻辑的思维模式,是非此即彼的。但《道德经》是阴阳辩证、对立统一的思维模式,两者差别很大,所以要转换过来。

《道德经》的精髓很简单,就是阴阳。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什么现象最复杂、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最深不可测、最妙不可言的话,这个现象就两个字:阴阳。中国的太极图表达的就是阴阳互根、对立统一的现象。

阴阳可以无限细分,譬如说男为阳、女为阴;但是男子当中也有偏阴柔的,是为阴。女人当中也有女汉子,是为阳;再进一步,即使是女汉子,也能分出相对阴柔与阳刚一点的,下面依次类推,可以无限的分化。

道德经思维对未来的影响(看不懂不会用道德经)(2)

阴阳互根

阴与阳是同一种能量的两种形式,并不是两个东西,阴与阳是互根而一体的。道德经中到处都是阴阳互根的表述,譬如“有无相生、高下相形”、“慧智出,有大伪”,“曲则全,枉则直”等等。

举个例子吧,我们要是觉得一个东西很丑,这个“丑”的认知是从哪里来的?稍微反观一下,我们就能发现,觉得某个东西丑,是因为我们内心中有美的标准。如果没有这个美的标准,也就无所谓丑。婴儿不会觉得老人长得很丑、年轻人很漂亮,因为婴儿的世界还没有强烈的分别心,所以说美与丑是互根的

可能有人会问,你跟我讲这些有什么用?别急,阴阳互根的道理,如果真彻底搞明白了,会有大用。同样一本《道德经》,有人觉得它是兵书,有人觉得它是统治术,有人觉得它是修行的书......等等,要罗列下去,还有很多。因为万事万物都在阴阳中,只要把阴阳以及阴阳变易之机彻底弄明白,你把它看成什么书都行,因为万变不离其宗。

道德经思维对未来的影响(看不懂不会用道德经)(3)

知白守黑、知雄守雌

这里的白与黑,雄与雌,其实说的都是阴阳。任何事物都有阴阳两面,而且阴与阳在不停的对立与平衡之中。如果阴或者阳一边独大,那么就要发生质变,质变以后又进入新的动态平衡。

下面重点来了:如果你想维持住现状,不想发生剧变,你就要维持阴阳的平衡。而维持这个平衡,关键是以静制动,知白守黑、知雄守雌。

平衡无处不在,大到整个宇宙星辰,小到原子、分子。平衡的不断打破,就会导致所谓的成、住、坏、空。任何事情都有成、住、坏、空四个阶段,而背后的根源就是阴阳的动态平衡。

举个例子,古人说事急则缓,就是说如果我们碰到一件特别急的事,这个时候内心可能会火急火燎的,失去了主张。事情紧急属阳,是显性的一面,但如果要把事情妥善的解决,就要守它的反面,也就是缓,缓则能圆。

虽然表面很急,该干嘛就干嘛,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但此时内心却要极其的从容,这样就能维持一种平衡,否则就会乱了方寸。我们看古代很多名言名句,听起来都相当深奥,其实只要知道阴阳,这些都不难理解。

道德经思维对未来的影响(看不懂不会用道德经)(4)

《菜根谭》中随便找一句:

身不宜忙,而忙于闲暇之时,亦可儆惕惰气;心不可放,而放于收摄之后,亦可鼓畅天机。

我们看这句话,完全是一个阴阳辩证的动态平衡。闲暇的时候,心容易散,反而要忙起来;忙得时候,心容易收的太紧,此时就要让心放一放,偷得浮生半日闲。一提一放,都是在讲内在的阴阳平衡。

再看邵雍的一句话:

人必内重,内重则外轻。苟内轻,必外重,好利好名,无所不至。

再看《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大家可以在看古书的时候,自己留心琢磨,这里就不再举例了。总之我们看古人的书,会经常看到正反两个东西同时说,跟打太极拳一样,永远是一个圆,左手上来,右手就要下去。情绪有情绪的阴阳,身体有身体的阴阳,组织有组织的阴阳。懂阴阳,就能懂医道。

道德经思维对未来的影响(看不懂不会用道德经)(5)

知阴阳变易之机

事情发生质变,总有它的端倪,而这个端倪就是阴阳变化之机。这个“机”就是阴与阳的转换。譬如说,我们普通人睡着了是阴,醒着是阳。但睡着了和醒来之间有一个临界点,就是“机”,一般人看不到这个“机”,因为心念不够入微,所以大部分人并不知道自己是怎么醒的。

所以《道德经》讲:“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也就是说,我们的心既不能住于有,也不能住于无。常人看不到有与无的统一,有不全然是有,无也不全然是无,因为阴阳是互根的,两者随时在转化。

如果你的心念停滞于“有”或者停滞于“无”,就会失去那个“机”,“机”是动态的,必须有和无都不住,才能抓住那个机,因为阴阳的平衡和转化是动态的。你首先必须是零向量,才能感应任何向量。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寂然不动,才能感而遂通。

孙子也是善用阴阳的高手,我们看《孙子兵法》中讲:

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 

这里的奇与正,同样也是阴阳,打仗的大原则就是守正和用奇,如果一味的用奇,就变成滑头了,成不了大气候。一味的守正,又缺乏变通,无法灵活变化,使敌人防不胜防。

道德经思维对未来的影响(看不懂不会用道德经)(6)

文明的两个方向

南唐时期有一个人叫谭子,他写过一本书,叫《化书》。这个“化”其实就是各种生命状态之间的转换,但总体来说,这种转换要么是从无到有,要么是从有到无。《化书》中讲:

道之委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生而万物所以塞也。

道之用也,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虚明而万物所以通也。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道有两种作用,一种是从无到有的不断显化,这种显化的过程,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是为阳;一种是从有复归于无的过程,也就是“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的过程,是为阴。

要是稍微有点悟性的人就可以看出来,我们现在的文明就是一个不断从无到有,越来越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对物质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但古老的东方文明却一直想把这个过程反过来,《道德经》中经常出现“婴儿”这两个字,其实就是想回归到那个从无到有的起点。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顺则成人、逆则成仙”,“归根曰静,静曰复命”,等等,这些说的都是想回到那个起点,但那个起点又是不可描述的,只能去静观,道可道,非常道。

我们从小接受的是科学实证的思维模式,所研究的东西需要有可观察性,观察的对象是所有人都能观察的客体,也就是不管谁来观察,只要是正常人,得到的结果都一样。但向内看的静观,它的客体就不一样,它不是死物,是活的,所以要以静制动,以无御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