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冠脉支架国家带量采购刚结束,第二轮已经“子弹上膛”即将打出。骨科耗材,首当其冲。

红头文件:六大类耗材将进下一轮带量采购?

最近几日,一份名为《关于开展高值医用耗材第二批集中采购数据快速采集与价格监测的通知》的红头文件在医疗圈流转。

该文件表示,将开展第二批医用耗材清单集中采购数据的快速采集与价格监测,并列出产品清单,包括人工髋关节、人工膝关节、除颤器、封堵器、骨科材料、吻合器等六大类。

红头文件的抬头为「国家医疗保障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指导中心」。

骨科高值耗材集采大挑战(第二批高值耗材带量采购开启)(1)

文件中还称,已完成第一批医用耗材清单数据的快速采集,将对其中的血管介入类、非血管介入类、起搏器类、眼科类产品进行增补。

前有冠脉支架国家级带量采购的「凶猛降价」情绪做铺垫,一时间,业内认为上述六大类耗材将成为第二批国家级带量采购产品,价格降至地板价在所难免。

人工关节类产品或将首当其冲

说六大类耗材都将进入下一轮带量采购,也仅是凭通知中的文字推测。

实际上,上述红头文件的通知是国家医保局在今年上半年印发的《关于开展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数据快速采集与价格监测的通知》的第二阶段。

而数据收集和价格监测的目的是充分利用医用耗材医疗保障分类编码,收集全国高值医用耗材的交易数据,建立医用耗材明细交易信息库,等到完成采集数据收集和数据库建设后,拟尽快开展全国价格联动等工作。

今年9月17日,国家医保局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4696号建议的答复显示,当时还“正在对各省第一批医用耗材编码比对并整理数据”。

到近几日流传的这份红头文件中说已完成第一批的数据采集,那么顺理成章的要开始第二批的数据采集。

当然,数据的采集与价格的监测都是为了挑选适合的产品进行带量采购,至于第二批的六大类里哪种更适合,业内人士表示“人工关节是行业关注的热门,极大可能进入下一轮带量采购。”

行业专家预测、多省份已试点

关于人工关节将成为下一个带量采购的高值耗材产品,此前已有预测。

11月11日,在健康界推出的《健客交锋》对话节目里,来自医保专业委员会的专家、三甲医院的心内科主任均提到人工关节符合带量采购的条件,包括临床用量大、产品使用成熟以及组套简单无配套、同质化等。

今日(11月27日),医疗器械营销专家王强也向健康界表示,根据冠脉支架集采的经验,一般会选择个别耗材品类单独进行,人工膝关节和髋关节都是单个产品,在集采中比较容易操作。

人工膝关节和人工髋关节直接影响人们的活动,患者需求强烈,但是高高在上的价格一直是很多患者的心头之痛。

有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目前关节炎患者有1亿以上,其中,50岁以上人群中有50%患有骨关节炎。这部分人群,如果骨关节炎严重到不能走路,则需要进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给膝关节换上人工金属关节。

有医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近几年接受膝关节置换手术的病人越来越多,科室每年有近千台的手术。产品的价格处在3-8万之间,十分昂贵,对比产品的出厂价,其中有不少降价空间。

实际上,对比冠脉支架的带量采购经验,人工关节产品也已在多个省份进行集采试点。

去年9月,江苏省完成第二次耗材联盟集采的谈判,其中,骨科人工髋关节类平均降幅为47.20%。

今年8月,江苏第三轮高值耗材联盟带量采购,人工膝关节平均降幅67.3%,最大降幅81.9%。福建省也于同期开展了人工关节的带量采购试点。

近几日,山东七市联盟发布骨科领域集采结果,相关单品砍出「骨折价」,拟中选骨科创伤类产品平均降幅67.3%,单个产品的最大降幅超90%。山东《大众日报》报道,谈判时,有厂家对一款骨科产品最初报价1.72万元,最后关头报价低至2643元。

医保局“以量换价”,厂家以低价换市场,双方在区域市场达成了一致。

降幅恐难比肩冠脉支架

至于扩展至全国市场后的降价幅度,多方看法不一。

“虽然人工关节具备国家级带量采购的多项条件,但想要达到冠脉支架那样的降幅,恐怕有些难度。”一位骨科医生如是说。

他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人工关节产品的国产占比并不像冠脉支架那样高,离进口替代还有些距离。

实际上,由于国内的工艺和原材料问题,目前我国关节植入物还主要依赖进口。

2018年,我国进口关节植入物市场份额为73.27%,国产植入物占比仅为26.73%。这与国内的冠脉支架产品市场刚好相反。

另,中国产业信息网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骨科植入物市场的前5名均被进口产品占据,市场占比近38%。紧随着5家国产企业产品占比只有11%。

骨科高值耗材集采大挑战(第二批高值耗材带量采购开启)(2)

来自:中国产业信息网

有人对此算过一笔账,国内一家三级医院平均每年500台以上的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所使用的产品均价约5万元,而全国三级医院的数量近1200家,即使只有500家医院能达到上述手术量,国内人工关节市场也有125亿元的市场。

然而,从国内几家上市骨科企业财报数据看,鲜有产品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企业。

实际上,业内人士指出,进口和国产的人工关节并无太大的差别,主要在于专利和设计理念,比如有有CR、UC垫片等。其中的耐磨材料,基本都来自于赛琅泰克,平均使用年限基本在20年。而对于术后远期的并发症,如假体下沉、松动,也没有临床的数据显示进口优于国产。

但是,当进口的产品降价至5000元,国产价格降至4000元时,恐怕医生和患者都换选择5000元的进口产品。此种情形下,加上国产品牌占比不高的因素,市场恐会被进口品牌进一步占据。

也因此,有观点认为,人工关节的带量采购,降幅难以达到冠脉支架。

出厂价不是成本价,降幅或更残酷

除了上述观点,更多的是“大幅降价”“降价更残酷“的观点。

需要指出的是,医保谈判不会让企业降穿成本价,肯定会留有利润空间。

此前,国家医保局发布的《冠脉支架集中带量采购申报函》中已说明,“我方已充分考虑原材料价格、配送、税费、服务等因素,并以此申报。”

以及“承诺申报价不低于本企业该产品成本价。”

如果以产品成本价作为价格底线,有媒体给出了参考范围。

时代财经在25日报道中指出,国产髋关节平均出厂价为2900元/套,进口髋关节平均价格为1.1万/套;国产膝关节平均出厂价为4800元/套,进口膝关节产品平均价格为1.2万/一套。“但并不是人工关节产品的价格底线”。

王强也表示,出厂价实际是代理商拿到的代理价,而此前的冠脉支架中标价格已接近成本价。

骨科高值耗材集采大挑战(第二批高值耗材带量采购开启)(3)

来源:健康界

作者:任平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