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最好的片段(少年英雄辛弃疾)(1)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一把宝剑,承载着的是辛弃疾驰骋疆场的夙愿;吹角连营,寄托着的是辛弃疾热血豪放的青春岁月;一壶老酒,掩不住辛弃疾失魂落魄的惆怅寂寞。

人人皆知他笔下的诗词气势如虹,却少有人知道,他的早年经历是诗词都写不出的波澜壮阔。

耳濡目染,壮志从此立

公元1140年,距离靖康之变已过去十三年,辛弃疾的家乡山东济南,早已成为金国领土的一部分。

而辛弃疾的祖父辛赞,也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委身金国官场,选择了“曲线救国”的道路。

辛弃疾最好的片段(少年英雄辛弃疾)(2)

虽然如此,辛赞的内心也始终怀有收复失地、与金人决一死战的梦想,而这也在他对辛弃疾的教育中体现了出来。

少年时代的辛弃疾时常跟着祖父登高望远,看祖父指画山河。数万里辽阔河山,都曾归属于我大宋。

旷远土地之上,如今备受异族压迫的农民,是我大宋的子民,是我们血脉相连的同胞;远方的汴梁有我大宋的宫殿,是大宋皇帝原本的家。

燕赵之地出奇侠,辛弃疾就是在这样豪迈的民风之中,养就了一身的浩然正气。小小少年从此也在心底埋下了“收复大宋河山”的壮志,只待时机成熟,便能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

他确信,自己的未来,一定大有作为,那时,他必将马踏清秋,将大宋的皇帝迎回汴京的龙座。

辛弃疾最好的片段(少年英雄辛弃疾)(3)

鲜衣怒马少年时

绍兴三十一年,听闻金国皇帝完颜亮大举南侵,不堪重负的汉人在金兵无暇顾及之时,纷纷揭竿而起,讨伐暴政。

时年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在家乡拉起了一支两千人的队伍起义抗金,随后便加入了由耿京领导的声势浩大的起义军。

年少有为的辛弃疾不久便在起义军中担任了掌书记一职,虽然并不是什么位高权重的官职。

但辛弃疾还是凭借自己的骁勇与谋略,逐步得到了赏识与重用。最令起义军首领耿京刮目相看的,莫过于他斩杀叛徒义端一事。

辛弃疾最好的片段(少年英雄辛弃疾)(4)

义端本是个守不住清规戒律的和尚,参加起义军之后更加吃不下军营之苦,于是又起了叛变的心思,只是没想到,偏偏撞上了辛弃疾这块硬骨头。

某天夜里,义端趁人不注意,偷偷窃取了辛弃疾所保管的帅印,只身前往金国大营邀功请赏。耿京震怒之下几欲将辛弃疾问罪,但他并没有得到这个机会。

得知帅印被盗,辛弃疾当即率人追赶,埋伏在义端必经之路上守株待兔。夜晚寂静无声,唯有蝉鸣与清风相伴,义端满面春风骑马而来,便看到杀气腾腾的辛弃疾“从天而降”。

一向嫉恶如仇的他也并没有听进义端的求饶,只见手起刀落,寒光一闪,义端已经身首异处。

古有“关羽温酒斩华雄”,时有辛弃疾三日追帅印,其智谋勇略,可略见一斑。

然而这只不过是他戎马生涯之中的一个小小插曲,高光时刻,即将到来。

辛弃疾最好的片段(少年英雄辛弃疾)(5)

一腔孤勇洒热血

绍兴三十二年,金国南侵的军队横生变故,皇帝完颜亮在南下途中被部下所杀害,大军一时群龙无首,人心惶惶。

辛弃疾抓住时机,极力游说耿京投奔南宋朝廷,并主动担负起了与南宋朝廷联络的重任。

得知了辛弃疾在金国奋力抗战的英勇事迹,宋高宗赵构备受感动,并亲自在朝堂之上接见辛弃疾。

时年二十三岁的他正是意气风发、朝气蓬勃的热血青年,史书记载“肤硕体胖,目光有稜,红颊青眼,壮健如虎。”

辛弃疾最好的片段(少年英雄辛弃疾)(6)

皇帝夸他是“少年英雄”,欣然接受了他们回归南宋的提议,此次南下的任务圆满完成,久别的汉人的朝廷,他马上就要回来了。

但明天和意外,永远不知道哪个先来。起义军中再出叛徒,大将张安国叛变,将耿京杀害后投奔金国,并以此加官晋爵,好不风光。

滔天的愤怒让辛弃疾难以咽下这口恶气,尤其是在他觉得胜利在望的时刻。

返程后的辛弃疾并未在意一身的风尘仆仆,而是直接率领五十名勇士直奔张安国而去,而彼时的张安国,正在州府衙门大宴宾客,庆贺自己的“功劳”。

值得一提的是,张安国宴客之地,驻扎了五万金兵。虽然武力相差悬殊,但辛弃疾毫不畏惧,直直杀入敌军大营,将沉浸在无边快乐之中的叛徒活生生捆去。

而他自己毫发无伤。张安国最终被押解至南宋朝廷斩首示众,辛弃疾也因此一战成名。

辛弃疾最好的片段(少年英雄辛弃疾)(7)

史记:“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如挟狡兔。束马衔枚,间关西走淮,至昼夜不粒食。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寥寥数字,将辛弃疾深入敌营活捉叛徒的壮举描写得淋漓尽致,观者无不为之动容,所谓少年英雄,神勇不过如此。

未了生前身后事,可怜白发生!

但偏安一隅的南宋终究不是辛弃疾心中那个“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朝廷,而是早已沉浸在“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安乐之中,上至皇帝,下到平民百姓,无一不满足于江南的杨柳细风。

只有他不断地上书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治国安邦、收复失地的建议,却都在达官贵人们不屑的眼神与嘲笑中归于沉寂。

他被卸去一身戎装,被频繁地调动官职,却未曾被磨灭心中的梦想。

辛弃疾最好的片段(少年英雄辛弃疾)(8)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午夜梦回之时,他心心念念的,依然是少年时代的登高所见:美丽的河山、富饶的土地、勤劳朴素的人民,还有远方荒芜的汴京的宫殿。

他始终觉得,那里才是他毕生所愿,金戈铁马的沙场,才是他最终的归宿。

千百年后,人们戏称他为“大宋第一古惑仔”。惊艳于他豪迈壮阔的诗词,更惊叹于他年少时“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英勇。

但时光悠悠轮转,当历史的喧闹归于沉寂,或许只有他还记得,自己在临终之时大声嘶吼着“杀敌!杀敌!”

若时光能重来,我想,他还是会选择同样的道路,少年意气,不畏艰难,纵马驰骋,恣意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