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详细询问身着车间工服的党代表郑志明,并语重心长地说:“不能瞧不起产业工人,一定要看实际贡献!真正在添砖加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大厦的人,他们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对于这句话,中建二局华东公司的项目技术员陈静涛感触颇深。

从剑桥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到建筑扎根工地的技术“小专家”,陈静涛在实践中蜕变成长,工地是他的办公室、实验室,是展示才华的舞台,也是坚守初心的起点。他说:“现在的我,更喜欢别人喊我‘陈工’,而不是‘陈博士’。”

土木工程博士世界排名(从剑桥大学毕业的)(1)

图说:从剑桥大学毕业的“陈博士”扎根建筑工地,成为技术“小专家” 中建二局华东公司供图(下同)

节约工期约180天

两年前,陈静涛完成了在剑桥大学的求学之旅,寒窗苦读20载,手握博士毕业证书,等待着他的有许多就业岗位。

政府机关、市政工程设计院、高校任教……但他选择了加入“中建”,投身土木工程建设。

作为国家公派留学生,他知道,是祖国给了他机会,将自己所学和科研成果应用于实践才更有价值。

来到中建二局华东公司后,他主要负责各重点工程的技术创新推动,跟进的第一个工程便是北京环球影城。2021年初,受疫情影响,项目进展受阻,复工后,如何把损失的时间补回来成为“当务之急”。在潜心钻研后,他和文旅团队伙伴们共同研究出了“始于创意概念的异型构(建)筑物数字化设计建造技术”,项目成功实现了49.6米超大型假山的高效建造,节约工期约180天。

研究成果给了陈静涛很大的信心,让他第一次有了“专业所学和实践充分结合”的成就感,为了进一步提高项目的施工效率,他和团队继续研究全过程数字化高效建造技术,基于BIM技术,将环球影城标志性建筑中9400多根各异的钢结构杆件像拼“乐高”一样,先在地面拼装,再进行整体吊装,减少了70%的高空作业量,缩短工期近50%。

土木工程博士世界排名(从剑桥大学毕业的)(2)

获得专利授权63项

他们还研发了智能钢筋塑形机,实现了钢筋的自动数字化双向弯曲。同时,结合BIM技术进行配筋设计,赋予三维网片及钢筋独特的二维码,现场施工时,工人们通过“扫一扫”便能了解网片的详细信息,确定其安装位置。

为了更好地将项目建设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提炼和总结,陈静涛还先后负责多个文旅课题。目前,已获得专利授权63项(其中发明专利14项),参与完成的《文旅项目大型复杂场景精益营造关键技术》经鉴定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投身工程建设一线

2021年,陈静涛参加了中建二局“新锐营”培训,熟悉了企业文化和各项管理制度后,他萌生了新的想法——到工地现场学习。因为再多理论研究,脱离了施工现场,也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土木工程博士世界排名(从剑桥大学毕业的)(3)

在临港西岛金融中心项目工作一个多月后,他发现自己越来越忙了——“小陈,施工技术方案有了吗?”“小陈,落地式脚手架专项方案有了吗?”“小陈,数据要及时收集、分析!”“小陈,这工期上不来,你要参与进来想办法!”“小陈,在科学分解计划的同时,还要优化资源配置。”在和项目团队并肩作战的过程中,陈静涛逐渐融入了项目“大家庭”中,从中感受到了温暖和归属感。

如何将世界先进的技术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也是陈静涛归国后一直以来的念想。在摸清项目情况后,他开始思考着结合超高层项目的特点,将分布式光纤的智能监测技术引入到项目施工中。没想到,这一想法,马上得到了公司和项目的支持。

陈静涛带领项目部的同事们驻守在基坑里,现场交底,自己动手,将分布式光纤布设在项目塔楼桩基础内,常常不知不觉就忙到深夜11时。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大家的同心协力下,成功将光纤埋入到深度达76米的塔楼桩内!而这,将是世界范围内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在超长灌注桩中的首次应用。这一应用,也为确保项目全过程施工安全提供了坚实支撑。

依托项目,陈静涛收获了自己作为负责人的首个科研项目,中建集团青年课题——《基于分布式光纤的深基坑智能监测技术研究》。目前,此技术已经实现了对项目全长1.2公里的围护结构的实时监测,并能远程实现深基坑安全监测和预警,对实现智能建造、发展数字孪生和智慧城市都具有推动作用。

今年初,上海疫情形势严峻,陈静涛又主动请缨,化身志愿者“大白”,每日为临港建设者小镇的近千名工人进行核酸检测,3个月的同心战“疫”,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中建人的家国情怀,也对自身的责任与使命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通讯员 王虎军 新民晚报记者 江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