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汉字,众多而复杂究竟有多少个汉字,恐怕真难有一个准确而且大家都公认的数字最早的汉字——甲古文,目前发现和整理的字数有4055个;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收录汉字9353个;三国时的《广雅》收字18150个;北宋《类编》收录汉字33190个;清朝《康熙字典》收字达46933个现代出版的《汉语大词典》收录的汉字多达54678个,《中华字海》作为目前收录汉字最全面的一部汉语字典,收录汉字更是多达85000个但这并未不是汉字数量的全部,据不完全统计,汉字的数量多达十万多个,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后母戊鼎是哪位工匠?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后母戊鼎是哪位工匠(司母戊鼎杖杜伏猎)

后母戊鼎是哪位工匠

中国的汉字,众多而复杂。究竟有多少个汉字,恐怕真难有一个准确而且大家都公认的数字。最早的汉字——甲古文,目前发现和整理的字数有4055个;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收录汉字9353个;三国时的《广雅》收字18150个;北宋《类编》收录汉字33190个;清朝《康熙字典》收字达46933个。现代出版的《汉语大词典》收录的汉字多达54678个,《中华字海》作为目前收录汉字最全面的一部汉语字典,收录汉字更是多达85000个。但这并未不是汉字数量的全部,据不完全统计,汉字的数量多达十万多个。

而且,汉字在演变、发展的过程中,经历和出现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不同的阶段和类型,使得汉字更加复杂和神秘。

面对如此众多和复杂的汉字的海洋,一个人很难准确认识每一个汉字,任何人都可能在说话、写字时出现错别字。但一个严肃认真的人,应该本着严谨、谦虚的态度,借助于工具(字典、词典、网络等)和他人(请教他人),努力准确地、正确地读字、写字。尤其是官员、师者和各种公众人物,面对公众讲话、写字时,更应该如此。

1939年在河南安阳出土的商代靑铜方鼎,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建成后,它成为镇馆之宝,并由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命名为司母戊鼎。这一命名一直沿用下来,并被写进了历史课本。这一命名似乎已成为一种常识,具有广泛而深入的群众性。但随后,随着一系列文物、特别是“后母辛鼎”在考古中被发现,文物专家、考古学家、中国国家博物馆终身研究员等科学家们,本着还原史实、一丝不苟、不放过“一字之差”的严谨治学态度,改“司母戊鼎”为“后母戊鼎”。被孙机等科学家纠正的“一字之差”,还有曾被叫做“金缕玉衣”的汉代文物,被纠正为“金缕玉柙”,等等。孙机这样的科学家及其严谨的治学态度,令人敬佩,并将在历史上留下美名。

相反的,一个官员、师者或公众人物,如果失之严谨,在公众面前读错写错字,则可能会贻笑大方,甚至遗臭万年。

历史上有名的错别字,就是“杖杜伏猎”。

“杖杜”的出于《旧唐书·李林甫传》:“ 林甫典部时,选人严迥判语有用‘杕杜’二字者,林甫不识‘杕’字,谓吏部侍郎 韦陟 曰:此云‘杖杜’何也? 陟俯首不敢言。”后人遂称李林甫为“杖杜宰相”,讥讽其才疏学浅。“杕杜”是《诗经》中的诗歌,在《诗经·小雅》中有《杕杜》,诗歌的开头几句是“有杕之杜,有睆其实。王事靡盬,继嗣我⽇。……”。在《诗经·国风》的《唐风》中也有《杕杜》,前几句是“有杕之杜⑶,其叶湑湑⑷。独行踽踽⑸。岂无他人?……”奸相李林甫不学无术,不知“杕杜”,将“杕杜”误读为“杖杜”,落得个“杖杜宰相”的千古臭名。

“伏猎”,古代两种祭祀的名称,即伏祭和腊祭,“伏祭”在夏季伏日,“腊祭”在农历十二月。《旧唐书·严挺之传》:“客次有《礼记》, 萧炅读之曰:‘蒸尝伏猎。’ 炅早从官,无学术,不识‘伏腊’之意,误读之。 挺之 戏问, 炅对如初。 挺之白九龄 曰:‘省中岂有伏猎侍郎?’”萧炅时任户部侍郎,将“伏腊”误读为“伏猎”,便落得个“伏猎侍郎”的称号。

曾听说过这样一个真实的笑话:上世纪七十年代,某特大央企领导在一次千人干部大会上讲话时,一句“大干苦干加二十三干”,令台上台下全体与会干部愕然。原来,这位领导是照着秘书手写的讲话稿读的,秘书在誊写讲话稿时,把“巧”字写得有点草,左边的“工”字旁如数字“2”,右边的“丂”字如数字“3”,使得领导将“大干苦干加巧干”误读为“大干苦干加二十三干”。如果秘书认真一点,把“巧”字写工整一点,如果领导认真一点、严谨一点,会前将讲话稿认真看一遍,都不会闹出这样的笑话。

近几年,几件发生在大学校园内的错别字事件,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吐槽。

如在北大120周年校庆致辞时,北大校长林建华把“鸿鹄(hú)志”读成了“鸿浩(hào)志”。可能是因为很多人对陈胜的“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豪言壮语都很熟悉,也可能是因为北大素以文科见长,于是北大校长的这个读错字的事件便被无限放大。值得称道的是,林建华校长第二天便在北大校内网上发布了一封诚恳的道歉信。

再如,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在接受厦门大学名誉法学博士学位时,应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之请,为厦门大学题词:“泱泱大学止至善,巍巍黉宫立东南”。但朱崇实校长却当场把“黉宫立东南”错读成“皇宫立东南”。

还有,复旦大学教师陈果曾在网络上被公认为女人中优雅之典范,但却因为把“耄耋之年”的“耄(mào)耋(dié)”念成了“毛(máo)至(zhì)”,便从“复旦女神”神坛跌落下来。

还有,2019年清华大学经管系的迎新横幅——热烈欢迎清华经管学院九字班新同学。其中热烈的“烈”字竟然是底部没有四点的“列”。厦门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的一个展板上,将本应是“莘莘学子,前程似锦”的祝福语错打成“悻悻学子”。

如此等等。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非字典,孰能不读错字。但上述错误却都发生在高等学府,委实不该。而且,只要认真一点,这样的错误就不会出现。。

引用伟人毛泽东的一句话:“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读汉字、写汉字,怕就怕“认真”二字,只要认真,读错字、写错字的事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