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主骨”与“少阳主骨”是出自《黄帝内经》的两种不同观点,前者侧重于藏象内容,广为人知;后者论说纷繁。

1-从脏腑理论说明少阳主骨

如全元起从筋与骨的关系或者说脏腑表里的关系角度解释“少阳主骨”:“少阳者,肝之表,肝候筋,筋会于骨,是少阳之气所荣,故言主于骨。”厥阴、少阳两条经脉相互络属,两脏表里相合,肝藏血主筋荣骨,故“少阳主骨”。张景岳从胆腑与骨的关系注:“胆味苦,苦走骨,故胆主骨所生病。又骨为干,其质刚,胆为中正之官,其气亦刚,胆病则失其刚,故病及于骨,凡惊伤胆者,骨必软,即其明证。”

2-从胆经循行提出少阳主全身性疼痛

“少阳主骨”理论思想根于《黄帝内经》,且主要基于经脉理论,大概因为《黄帝内经》中明确阐释此观点的是《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是主骨所生病者……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此篇在明确阐释了胆经循行所过之处后指出“胆足少阳之脉……主骨所生病者”,且为“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这一点是理解“胆主骨所生病”的关键所在。足少阳胆经循行经过人体诸多骨节,但“少阳主骨”仅指足少阳胆经循行所过的“骨”吗?如张隐庵注:“主骨所生病者,为头痛、颔痛、缺盆、腋下、胸、胁、髀、膝外、胫、踝皆痛,乃足少阳经脉所循部分而为痛也。”此解释有一定的局限性,其认为“少阳主骨”之“痛”为“足少阳经脉所循部分而为痛”,忽略了原文中最重要的“诸节皆痛”部分,且《灵枢·经脉》其他“是动则病”的内容中也有指出循行所过的骨痛,为何仅“胆主骨所生病”,且原文在提及“胸、胁、肋……外踝前痛”后注明“诸节皆痛”,就此明确指出“少阳主骨”为广泛的全身性疼痛;杨上善注:“足少阳脉主骨,络于诸节,故病诸节皆痛也。”《素问·诊要经终论》言:“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此处“百节”和“诸节”基于经脉循行立论,皆可说明此“痛”为全身、广泛性骨痛,并非仅限于经脉循行之处。

3-胆经腧穴多主治筋骨疾病

足少阳胆经循行经过人体大部分骨与关节,其中“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趾次趾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之间,循大趾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这条分支循行从居髎至足窍阴16个腧穴,有14个腧穴可以治疗筋骨疼痛相关疾病。其中有几个腧穴是临床治疗筋骨痛必选腧穴,如阳陵泉,既是胆经的合穴、下合穴,又是八会穴中的筋会,筋会乃筋气聚会之处,能够舒筋通络,为临床治疗筋病骨痹的要穴;《素问·五脏生成论》曰“诸筋者皆属于节”,筋属节,节属骨,筋、骨构成的“骨”系统,是支撑人体活动的基础,全元起解释“少阳主骨”时,也是以筋骨理论为基础。八会穴中的髓会——悬钟也位于足少阳胆经,骨之精华为髓,髓是构成骨的重要组成部分,悬钟有行气通络、填精益髓的功效。筋会、髓会两穴充分说明构成骨与关节的物质基础与足少阳胆经关系密切。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半身不遂、腰腿痛的环跳同样位于足少阳经。足少阳胆经循行、主治及所含腧穴可为“少阳主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也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佐证。

4-少阳经气病候易产生骨病

《素问·厥论》:“少阳厥逆,机关不利,机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项不可以顾。”

少阳脉经气逆乱之时就会产生骨病,临床症状表现为骨与关节不灵活,腰部不适,颈项部不舒;同篇其他经脉“厥逆”多以内科疾病为主;由此可知“少阳”与“机关”二者关系密切。《素问·诊要经终论》言:“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正因为少阳者气终,致使“百节皆纵”。同时《灵枢·根结》曰:“少阳根于窍阴,结于窗笼,窗笼者耳中也……少阳为枢……枢折则骨摇而不安于地,故骨摇者取之少阳。”“骨摇者”为骨节迟缓不收,站立不稳,可取之少阳。此3篇经文对《灵枢·经脉》篇内容进行了拓展与补充,这样《内经》中“少阳主骨”的理论思想从生理到病理乃至治疗都详细描述了少阳与骨的关系。

现代医学对“少阳主骨”的解读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应用于全身性骨痛,二是应用于骨质强度下降、稳定性降低、易发生骨折的患者。

虽然说了这么多,但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少阳主骨与膀胱主筋两者互误,注家皆就错误尓解。又筋与经音相近,经筋与经脉互用;骨所藏为精髓又为其所滋养。如此灵枢决气篇一气化六,正经脉篇六脏腑所主也。是非对错,大家品评!

少阳太阴阴阳是啥关系 少阳主骨说(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