哑巴饸饹承德(承德餐饮饸饹哑巴饸饹)(1)

1.

把揉好的荞面团放进一个木制或铁制的下面带眼儿的圆筒里,饸饹床子架在锅上,上面利用杠杆的原理,把面团从圆筒的眼儿里挤出来,直接漏在煮沸的水里,就如同漏在河里一样,所以,饸饹也叫“河漏”。

中国人吃河漏的历史比较悠久,很多人都又拿潘金莲说事儿。

潘金莲失手的一个竹竿,砸在了卖药的暴发户西门庆的头上,于是,西门庆就求王婆从中介绍,欲成其好事,他来到王婆家,先熟悉环境:

西门庆也笑了一回,问道:“干娘,间壁卖甚么?”王婆道:“他家卖拖蒸河漏子热荡温和大辣酥。”

——《水浒传》第二十四回

开茶楼的王婆的隔壁是卖“蒸河漏”的,饸饹(河漏)本来就是可蒸可煮。

可见,至少在元末明初的时候,施耐庵先生就没少吃河漏,不然,王婆的隔壁为何不是卖粘豆包的呢?

所以,饸饹(河漏)由来已久。

哑巴饸饹承德(承德餐饮饸饹哑巴饸饹)(2)

2.

饸饹的原料是荞麦,这是饸饹与普通面条的最根本的区别。

批臭老九的时候,有各种贬低知识分子的段子,其中有一个和荞麦有关。

晚秋时节,上了四年大学的儿子毕业回家,父亲接他回家的路上,儿子问父亲:爸比,红梗绿叶开白花,这是什么庄稼?

扛着行李的父亲一个脖溜子扇过去,说,荞麦、荞麦!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知识分子形象一下子就出来了。

荞麦是救命的粮食作物,靠天吃饭的农耕时期,一旦遇到天灾,在最后的时候还能播种救命的,只有荞麦了,所谓“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种荞麦”。

《永乐大典/卷22182》收录了成书于三国时期的《广雅》里关于荞麦的词条:

蕎麥,廣雅蕎麥。七月種。九月熟。然畏霜。得霜輒枯。秋無霜。則蕎麥熟。凶年民饑。有教以寄種蕎麥者。扵麥隴間雜下蕎子。麥苗未長。而蕎已刈。是歲霜晚。蕎熟。民頼以濟。然浙東蓻麥晚。有至九月者。故土人亦或刈蕎而種麥。本草蕎麥。南北之人皆能種蒔。實腸胃益氣力。然不宜…

七月种,九月熟,不到一百天就可收割。

生长期短,是荞麦最大的优点,“凶年民饥”,可以救急。所以《钦定热河志》引用元代许有壬《上京十咏饥面诗》:

坡远花全白,霜轻实便黄。

杵头麸退墨,硙齿雪流香。

玉叶翻盘薄,银丝出漏长。

元宵贮膏火,蒸墨笑南乡。

元朝的上京,也就是元上都,在现在的多伦附近的正蓝旗,是滦河的上游,与围场丰宁坝上连为一体。

坝上属高寒地区,生长期短。物竞天择,很多地方只能种生长期最短的莜麦和荞麦。在元朝的许有壬《上京十咏》六百多年后的1990年,又有一位名家看到了这里的荞麦,他是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厉以宁先生。

《菩萨蛮 题坝上林场》

山风吹遍林间路

山村处处留春驻

坝上好安家

半坡荞麦花

花落河岸外 花落香还在

新籽出新苗 明年分外娇

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肯定早就知道,此时的荞麦已成国内外市场的紧俏商品,是我国出口获高利的少数粮食商品之一。1990年的《承德群众报》“市场行情”:

在国际市场上,荞麦每吨价格由三百五十美元增至六百美元,出口一吨荞麦可换三至五吨小麦,现在日、美、荷兰等国家均向我国提出进口要求。但荞麦现在我国仅属小杂粮作物,只作为救荒作物和补茬作物零星栽种,基本上处于未开发状态,无法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

此时的厉以宁教授,用一首《菩萨蛮》,点出了“荞麦”的商机,也是菩萨心肠。

哑巴饸饹承德(承德餐饮饸饹哑巴饸饹)(3)

3.

荞面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铁、磷、钙并多种矿物质,以及维生素B1、B2、脂肪等,营养价值高。《本草纲目》里还告诉了人们的吃法:

荞麦南北皆有... ...磨而为面,做煎饼,配蒜食,或做汤饼,谓之河漏,以供常食,滑细如粉。

李时珍告诉人们吃饸饹要“配蒜食”,早已经被人们发扬光大了。在承德的饸饹馆,除了极具特色的山珍蘑菇木耳做的卤汁外,配吃饸饹的作料主要有四:蒜泥、芥末、山韭花酱和辣椒。

煮好的饸饹用漏勺盛在碗里,四种不同的辣味搅拌在好后,筷子轻挑饸饸饹条,刚一入口,香、咸、甜和辣味立刻沁入五脏六腑,直透后脑皮,汗珠从鼻尖冒出,整个人就五体通透,六神皆安了。

原汤化原食,店家在饸饹端上来之前,一碗饸饹面汤早就给你了,因为吃饸饹的人太多,等得心急,喝一口汤,聊解心急。那些说吃油条也要原汤化原食的,可以歇歇了。

相传,乾隆皇帝在去木兰秋狝的路上,驻跸张三营行宫的时候,吃过一碗白荞面做的饸饹(也有说是拨面的),顿时赞不绝口。在回承德避暑山庄的时候,连白荞面带厨师,一起带回了避暑山庄御膳房。

所以,现在承德的饸饹馆,都有御膳的余香。

哑巴饸饹承德(承德餐饮饸饹哑巴饸饹)(4)

4.

人类社会最大的不平等是出生的不同,有的人出生是健康的,但也有人因为先天和后天的原因,身体有了缺陷。但事情发展有反转,现实社会中,不少身体健康的人内心有残疾,而更多的身体有残疾的人却精神健康,自强不息。

所以今天写这段儿,丝毫没有贬低身体有缺陷的人的意思,相反,倒是对他们越发尊重。

不知从何时起,承德偏僻的大老虎沟火了一家哑巴饸饹,门口的灯箱也直接写着“哑巴饸饹”,其特点是“大骨汤、精肉卤”。

实在人做实在事,货真价实,所以,每天去吃饸饹的人都很多。

名不见经传的大老虎沟,又增添了一个新的景色,排长队吃哑巴饸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