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文化客厅是新京报文化副刊部全新打造的活动品牌,继续坚持“阅读需要主张”,带你去往有格调的文艺现场、有主张的思想现场,全文化领域嘉宾给你分享一系列智识盛宴。

4月27日,新京报·文化客厅第一场活动与理想国共同主办,邀请到《晚清三国》的作者李洁,《舌尖上的中国》制片人陈晓卿,历史学者雷颐、柏林影后咏梅和财新视听总编辑张鸿“在现场打开历史”。

雷颐 甲午(李洁x雷颐x陈晓卿)(1)

鲁迅在散文《藤野先生》中曾提及一场俄国与日本在中国东北境内打响的战争。围观群众的麻木让鲁迅觉悟,就在这场战争爆发之时,他选择弃医从文,力图挽救国人的精神。

虽然被史学界称为“第零次世界大战”,但20世纪初的日俄战争并不为我们所熟知。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这场外国之间的战争仅仅是晚清中国在那屈辱百年中的一个寻常片段,又或是中学课本上在甲午战争与辛亥革命之间来不及细说的空白。百年之后,这场战争对于当代中国而言究竟有多大的意义?

雷颐 甲午(李洁x雷颐x陈晓卿)(2)

李洁:每次寻访历史现场,总能有所收获

雷颐 甲午(李洁x雷颐x陈晓卿)(3)

李洁并非一名专业的历史学者,从最初的《百年独语》到为大多数人所熟知的《文武北洋》,他一贯通过实地探访的方式考察历史事件,从当下的时空视角审视过去。

谈到《晚清三国》的写作初衷时,李洁表示他起初并不十分了解这段历史,只是儿时读鲁迅的《朝花夕拾》,看到日本人枪决给俄国人做间谍的中国人时,留了个印象;后来在创作《文武北洋》时,发现张作霖、吴佩孚等人大致都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在历史舞台上崭露头角,于是又知道了一点儿。直到2014年底,陈晓卿突然邀请他担任一部反映日俄战争的纪录片的总撰稿,这才开始了长达一年的系统的史料搜集工作。这一过程中,李洁发现这段历史的脉络仅依靠纪录片无法充分表述完整,便萌生了进一步书写这段历史的念头。

雷颐 甲午(李洁x雷颐x陈晓卿)(4)

《晚清三国》,李洁 著,理想国·九州出版社2019年4月版。

在写作《晚清三国》的过程中,李洁几度来到旅顺口,沿着日俄当年的战线一路向北,探访历史现场。对此,他说道:“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我甚至觉得自己像‘贼’一样,过去说‘贼不走空’,是说小偷出来偷东西,回去的时候即使什么都没偷到,也要捡个石头拿回去,图个吉利。我呢,每次出入这些历史现场,也从不走空,总是能‘捡着个石头’回去。”

对近代中国历史有所了解的人,大概都对秋瑾的一张手持日本短刀的照片有些印象。在照片中,秋瑾身着和服,留着一个日式的发髻。李洁说,在去仙台实地考察的过程中,他曾将这一照片拿与日本友人看,才知道这个发髻在日本叫做203,名字正是来源于日俄战争。当时旅顺军港后有一个203高地,在这里,日俄双方进行了非常激烈的战斗,1.8万日本士兵葬身于此。于是,日本女性就纷纷梳起这种发髻,来缅怀死去的士兵。不仅如此,李洁还提道,秋瑾有一首著名的七言律诗,诗的末两句是“拼将十万头颅血, 须把乾坤力挽回”,起初他以为这首诗是写让汉人团结起来驱逐满人,后来发现这首诗的原题是《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才意识到里面也包含了赞颂日本人的成分。因为在当时的背景下,人们认为黄种人要团结起来,日本的胜利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算是黄种人对白种人的压迫的一场清算。

历史学者雷颐也肯定了李洁的这种走出书斋的实地历史研究法,他引用了历史学家傅斯年对历史学研究的表述,认为历史学研究需要“上穷碧落下黄泉,踏破双脚找史料”的精神,因为通过实地探访而获得的一手史料,其与历史事件的共时性,是报刊、后人著述等二手史料所没有的。

雷颐:日俄战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东亚政治格局

雷颐 甲午(李洁x雷颐x陈晓卿)(5)

在史学界,日俄战争一直被称为“第零次世界大战”。历史学者雷颐解释道,日俄战争的前因可以追溯到中日甲午战争,而其影响辐射,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还有迹可循。

对中国而言,日俄战争之后,民众才真正意义上认识到变革制度的重要性。早年维新派一直苦于在国内缺少支持者的响应,只是几个政治精英在那里活动。此战之后,支持变法的人陡然增多了。与此同时,日俄战争期间,清政府始终中立保守的态度也将相当数量的有识之士逼向了革命的道路,孙中山看准时机成立了中国同盟会,革命派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而对于战胜国日本来说,此前日本主导的方针一直是“脱亚入欧”,而此战之后,“归亚”、强调民族传统文化成为日本的主导方针,日本于是开始在军国主义道路上越走越远。战争的胜利,让日本得到了原在俄国手中的旅顺包括到长春以南的铁路。日本人顺势以维持治安之名,派遣军队进驻东北,一支新的军队由此诞生,它就是日后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东三省的关东军。

另一方面,日俄战争的失败,也使俄国人开始反思自身制度的问题,直接促成了著名的1905年革命的爆发。虽然这场革命后来被沙皇血腥镇压下去,但它却成为1917年十月革命的一个预演。

若把目光投射到20世纪整个国际格局,可以说,在此之前的世界近代史,都是欧洲白种人殖民侵略有色人种的历史,几百年的历史似乎验证了欧洲人的种族优越论。可日俄战争中,一个亚洲的黄种人的政治制度先进的国家,打败了一个欧洲的白种人的政治制度落后的国家,这对于所有受压迫的有色人种国家都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土耳其的凯末尔、印度的甘地和泰戈尔均受到了它的影响。

李洁也补充道,其实在日俄战争之前,中国东北是没有“省”这个行政概念的。清政府此前一直将东北作为“龙兴之地”,只设三个满族将军实行军政一体化管理。而日俄战争让清政府意识到,作为一个主权国家,需要在东北设立行政上的建制,这样才能更有力地进行中央集权的管控。中国这才有了东北三省。不仅如此,清政府还一改之前只用满人的传统,在东三省之上设立了一个汉人总督。纵观中国少数民族王朝的历史,不得不说这是清政府的一个非常难得的进步了。

陈晓卿:优秀的纪录片背后,都有一群杰出的历史科普学者

雷颐 甲午(李洁x雷颐x陈晓卿)(6)

虽然陈晓卿是因美食纪录片而为人所知,但他其实是做历史类纪录片出身,也一直乐于与历史写作者和历史学家合作。正因此,他才在拍摄纪录片《旅顺记忆》时与李洁结缘。

纪录片《旅顺记忆1904—1905》以日俄战争为背景,以时间为轴线,贯穿日俄两帝国争抢旅顺等地事件始末,为观众重现了20世纪初文明世界的滔天巨浪和“第零次世界大战”惨烈的战争画面。李洁受陈晓卿之邀担任该纪录片的总撰稿,随后完成了《晚清三国》的创作。

陈晓卿认为,一部有价值的纪录片是离不开史学内核的支撑的。即使最平凡的食物背后,也隐藏着历史的脉络。对此,他以番茄酱的起源为例,最早英国商人和德国商人在泉州港做陶瓷生意时,无意间发现,泉州的人们吃饭有一种通过发酵而制成的鱼虾酱。它的制作方法简单,便于携带还不容易变质,十分适合海上航行,于是便在商人、水手之间流行起来。随后,这种酱料随着船只也流传到欧洲各地。但因为英国和德国等气候较为寒冷,所以当地人便仿照这种方法用蘑菇、栗子、花生等更易于发酵的事物作为原材料。到17、18世纪时,西红柿开始成为一种普遍的果蔬,西班牙人和意大利人发现西红柿更容易发酵,也尝试将它制成了发酵酱。1888年,美国的亨氏公司在发酵的西红柿酱中加入大量的白糖,从此诞生了美国国家调味料——番茄酱。而它的源头却能追溯到中国泉州地区的鱼虾酱,从它的演变中,我们得以一窥近代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与世界市场形成的一角。

陈晓卿曾经在制作纪录片《森林之歌》的过程中,对于纪录片拍摄产生了质疑,他发现无论自己怎样拍,也达不到国外的细腻程度。后来他请教了一个在BBC工作的外国人。那个人告诉他,不是我们拍得好,是我们的科学家好,他们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接触到更多的细节。这个经验也同样适用于历史纪录片的制作。

在BBC、NHK等知名媒体机构,历史都是一个重要部门,占有很大的比重。陈晓卿希望未来中国传媒市场也能够重视历史类纪录片的制作,通过纪录片的方式,将历史学家的研究最终转换成可供大众直接观看和感受的影像,把雷颐、吴晓波等著名的当代史学者,打造成第二、第三个写下《第三次浪潮》的阿尔文·托夫勒——披着一个大风衣,白衣飘飘地站在沙漠上,从脚下的沙子里掏出一个手表,说,如果我们站在二百年后,人类已经消失了,我们在沙漠里找到这个遗存,它代表什么呢?

作者:记者 李永博 实习生 崔建豪

编辑:风小杨

校对:翟永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