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了一年,改编自老舍的短篇小说,由梅峰导演的《不成问题的问题》终于上映了,就像预料中,第一天的票房还不到两百万,成为类型大片们碾压的对象,没有办法,这部电影在形式上与娱乐背道相驰,一味的追求曾经的胶片质感,真的有点不合时宜,就像是一款被刻意“做旧”的作品,年轻人基本上是不屑一顾了。

这世上哪有值得用心的事儿范伟(不成问题的问题范伟演的这个人精是国民性的缩影)(1)

这其实也是一个老话题了,当所有人都在追逐资本和效率,仍然有一些电影在坚持过去的审美,宁可闭上大门孤芳自赏,也不要浓妆艳抹去卖弄,比如说之前的《我不是潘金莲》《刺客聂隐娘》《黄金时代》,都是因为没有迎合市场,都打上文艺片的标签束之高阁。

和这些作品相比,《不成问题的问题》起点更低,但姿态很高。没有大笔的制作费,也没有明星卡司,却因为老舍的原著小说,加持了文学的光环。小说本身就是一个以小见大的宝藏,故事中每个人物都是呼之欲出,一个动作,一句寒暄,就能把人物身份、心态、动机,而在这鲜活之下,又能在刻制和礼让的情节之中显现的剑锋,对整个大环境的风气,对丑陋人性的揭露,让这部作品蕴含了巨大的能量。

片中几个主要角色,都是具有鲜明的代表性,范伟饰演的农场主任丁务源的特点是长袖善舞,凭着三寸不烂的莲花,天大的事都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用一点小恩小惠把把员工们笼络得服服帖帖;新主任尤大兴的特点是勤劳务实,有强大的的业务能力但是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所以新官上任三把火之后,就彻底罩不住局面了;张超饰演的秦妙斋,用夸夸其谈抬高自己的艺术家身份,一边高谈阔论愤世嫉俗,一边却沉迷于伤春悲秋。

这世上哪有值得用心的事儿范伟(不成问题的问题范伟演的这个人精是国民性的缩影)(2)

三个角色就像哈哈镜一样,影射了古往今来,所有的成功者和失败者的真面目,政治家的伪善与虚荣,经济家的精明与自私,文艺家的廉耻与无能,都被揭露得淋漓尽致,而总是无意中改变了斗争革局的尤太太,无病呻吟而吟出诗情画意的佟小姐,也是中国几千年来贤妻良母和文艺女青年的真实写照。其实,不管是什么样的人,都有着统一的症结,那就是不能出问题,所有出了问题的人,要么臣服,要么被踢出局,要么远走他乡,只有圆滑善变如丁务源,才能带领大家在浑浑噩噩中粉饰这衰败腐配的农场。

这世上哪有值得用心的事儿范伟(不成问题的问题范伟演的这个人精是国民性的缩影)(3)

小说创作于抗战时期,对当时的中国社会的形态,中国人的劣根性进了无情的嘲讽和针砭,直到现在,还是能够触动现实的,在很多由教条和规章约束的“农场”,看似井井有条,其实正在由丁务源、尤大兴和秦妙斋这样的人上演群魔乱舞,基于各自的前途需要,有人大谈和气生财,有人主张制度先生,有人呼吁保留文艺,你方唱罢我登场。说白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是在环境的压力下,理想最后很可能变成苟同,最终由着利益的趋同实现和谐的场景,最后全都是没有问题的问题,现实中的我们,不正是如此吗?

电影中几位演员的表演都很棒,丁务源是人精,放下身段在人情世故里左右逢源,秦妙斋是戏精,靠高谈阔论吹牛皮兴风作浪,两个角色演尽了特殊年代里的荒诞和扭曲,虽然可恨可笑,却也悯怀着小人物的小智慧,范伟和张超的表演非常传神到位,特别是张超,演活了一位舌吐莲花的民国大忽悠,全程没有纰漏,必须手工给点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