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国际金融中心西侧,有一条小街,名为纱帽街。紧挨着高端大气的商业带,纱帽街显得有些破旧。实际上,这条纱帽街已有上千年历史,是名符其实的老街。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太祖朱元璋规定:“凡常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由此,揭开了纱帽街的序幕,一千多年里,这条老街先后经历了乌纱帽、戏装和汽车配件时代的兴起与没落。后来,这条长350米、宽12米的街道被分为北纱帽街、中纱帽街和南纱帽街。

成都哪里的纱帽街最好 纱帽街曾经的汽配一条街(1)

昔日纱帽街。   (刘陈平摄于上世纪90年代)

乌纱帽手工聚集地“出将入相寻常事”  所谓“纱帽街”,顾名思义,与乌纱帽脱不了关系。  据史料记载,官员头戴乌纱帽起源于东晋,明朝以后,乌纱帽成为官帽,成为官员的代名词。《儒林外史》在《范进中举》一文中如此写道:“范进迎了出去,只见那张乡绅下了轿进来,头戴纱帽,身穿葵花色圆领,金带皂靴……那一品的荫袭,料想大爷、二爷也不稀罕,就求大爷赏了我,等我戴了纱帽,给细姑娘看。”这里的“纱帽”即指官帽,以漆纱制成,两边展角,角长40厘米左右。  乌纱帽的兴起,带动了它的生产,也由此成就了一条街的名字。《锦江街巷》中收录了方志办的解释,称此街(纱帽街)系明代做官帽(也叫乌纱帽)的手工业聚居地,街名始于明代。于是这条街便成了“纱帽街”。  那时的纱帽街热闹非凡,每天都有不少官员来此挑选购买。在著名学者何韫若的《锦城旧事竹枝词》中,就描写了当年纱帽街的繁华景象:“蟒袍玉带帽乌纱,锁子黄金亮铠甲。出将入相寻常事,行当穿戴细分家。”也有成都民谣唱道:纱帽街上官帽好,天涯石接庆云庵。这首《唱成都》由已故民俗研究者冯水木整理而成,在1955年前被广为传唱。不卖官帽卖戏服民国初年仍繁华  

成都哪里的纱帽街最好 纱帽街曾经的汽配一条街(2)

四川著名民俗学者袁庭栋说,到了清代,纱帽街不再以生产官帽为主,但仍然生产戏曲舞台上所需的乌纱帽,以及其他的各种戏曲服装,但是纱帽街的名字一直未改。  为什么到了清代,纱帽街就不再经营纱帽了呢?袁庭栋解释:清代官员不再戴乌纱帽,但是在戏曲舞台上却仍然使用,因为我国戏曲舞台上的服装基本上都是明代的服装。当时,四川省各县、乡镇几乎都有川剧团,此外省外还有一些京剧团、汉剧团等,所以纱帽街的戏装销量较大。  在《寻城记·成都》一书中写道,大清和民国的成都府,遍地都是戏台子,仅纱帽街旁的江南会馆就搭有七方戏台子,时时邀请戏班演戏酬神。当时无论是四乡的小班、省城的大班,还是川剧行的名伶头牌都慕名到纱帽街定制戏服行头。据说过去纱帽街专事戏服制作的作坊多达数十家,名师技匠百余人,这还不包括机坊、绣坊、丝坊、花布庄、绸缎行等那些从事配套行业的作坊商号。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纱帽街仍是全省戏曲服装的主要生产与发售地。曾经“汽配一条街”鼎盛时期商铺超千户  值得一提的是在《成都街巷志》中记载:“从唐朝到明朝,北纱帽街一片还在大慈寺内,到清朝时,因重建大慈寺缩小了寺院面积,形成街道,直到清朝与民国时期,北纱帽街上仍保留着西禅堂、药师殿的地名,即是当年大慈寺中殿堂之名;清代,北纱帽街上建有黄陂公所,即湖北黄陂籍移民在成都的会馆。”

成都哪里的纱帽街最好 纱帽街曾经的汽配一条街(3)

成都远洋太古里鸟瞰图(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随着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后,纱帽街逐渐发展为汽车配件一条街。《成都市东城区志》中记载:“北纱帽街在改革开放(20世纪80年代)后,由居住区逐步发展为汽车配件一条街。”10余年里,纱帽街专营汽配的商家从最初10余户发展到1千余户,在全国赫赫有名。  直到2002年7月20日,纱帽街片区城市规划建设正式实施,旧房拆迁,“汽配一条街”格局不再。如今,纱帽街比邻的千年古刹大慈寺、坐拥现代远洋太古里,成为了时尚与古朴的结合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