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告诉你,世界人类最早起源于鄂西长阳的朱栗山,不仅你,可能全球的学者都会瞪大眼睛,拿起高倍放大镜提出疑问:,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巴人距今多少年?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巴人距今多少年(揭秘世界巴人之谜)

巴人距今多少年

如果告诉你,世界人类最早起源于鄂西长阳的朱栗山,不仅你,可能全球的学者都会瞪大眼睛,拿起高倍放大镜提出疑问:

这可能吗?

它的依据何在?

这不是天方夜谭么?

然而,论述这一命题的学者,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图书馆退休干部张希周,却回答得条条是理。假若他的论断成立,其意义远比人类发现新大陆和爆炸一颗原子弹要深远得多,其冲击波定是全球性的……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不想就学术问题妄加评论,但张希周那种舍利凿空,含辛茹苦,负籍踏考,行程万里,锲而不舍的精神,那种潜心于巴人研究的毅力和意志,是令人钦佩的。他对历史的大胆思考和论证方法,更能让人耳目一新。

采访中,我仿佛突破了时空,随着张希周来到了远古巴人的生活环境,目睹了他们“盘古开天”,演绎进化的艰辛历程……

巴人,一团历史烟云,一个永久的谜

地处鄂西的长阳,峰耸岭横,溪流网织,八百里清江横贯东西。山中,野果遍挂,古生植物繁多,银杏,珙桐傲山缀岭;岩壑洞穴,穿山连谷,成千上万,光百米以上的溶洞就有数百个。

洞,是人类早期生存的居点,是人类抗拒大自然竞争的避难所。

1943年,长阳躲避日军烧杀的十几个乞丐在钟家湾溶洞挖“龙骨”,卖给医生治病,被洞边财主周古育发现,周古育邀来打手,将一群乞丐赶出洞外,并汹汹地说:“谁要再来挖我家的地脉龙神,就砍掉他的手脚。”随后,将洞门用巨石封死。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1956年7月,长阳县中学生物教师陈明智,听说一些农民挖了大量“龙骨”出售,便带了一帮学生去采集化石标本,在水田子供销社数万斤“龙骨”中,选回了一箱化石,其中有一块上颌骨化石并附有两枚牙齿。这化石是农民杨太珍、钟远和、黄远枚在洞中挖出来的,当时是一个完整的头骨,以为是龙头骨,群众争看时,摔地碰碎了。

经鉴定,这块上颌骨化石为古人类化石。此事惊动了省文化厅和中国科学院。

19572月,中国人类考古著名专家贾兰坡和学者黄万波、翟仁杰等一群文化人在当地文化人龚发达等的陪同下,来到了钟家湾山洞中,进行了有组织的21天的科学可绝,获得与人类共生动物化石七箱,有犀牛、象、鹿、熊猫、虎、箭猪,以及鱼、牛、羊等40多种化石。在第21天发掘的上午龚发达一挖锄下去,挖出了一枚臼齿,递给贾兰坡教授鉴别,贾教授一看,哈的一声:“真是一枚古人类的臼齿,就叫他“长阳人”吧。”

次年,贾兰坡教授等再次莅临长阳。贾教授在在长阳人化石及共生动物》一文中指出“长阳人”化石,距今约有18万年,同时写道:“长阳人的发现,不仅给江南动物群增加了新的种属,并为地层的划分提供了新的证据,同时给人类本身的分布与演化提供了新的资料。长阳人的问世,说明了长江流域以南的广阔地带同黄河流域一样,也是我国古文化的发祥地,是中华民族诞生的摇篮。”从此,“长阳人”被写进《辞海》和中学历史教科书。

在整个发掘过程中,有一个不为他人注意的青年人,他瘦弱斯文,是当时赵家堰区机关的“火头军”头头——事务长,他跑前跑后,烧茶递水,切菜做饭,为挖掘者们提供方便,时不时还向贾兰坡教授提一些奇怪的问题,这个青年就是张希周,一个灵气十足的知识青年。

“这化石又不能造武器,不能吃,就这么重要吗?”张希周问。

贾教授说:“它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实物资料,不能简单用实用价值来衡量。要是整块头盖骨不被破坏,那么,长阳人化石洞与北京猿人洞将同等重要……”

此后,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吕尊锷,带领众多考古工作者,多次到“长阳人”化石洞深入发掘、研究。张希周得信后,几次赶到钟家湾求救,吕尊锷教授向张希周传授了大量考古知识,在谈到“长阳人”化石的重要意义时,吕教授说:“毛主席闻知江南第一次发现了古人类化石,找到了自己的祖先,三次提出要到长阳人化石洞来看一看。”更说明了“长阳人”化石的发现非同一般。

事有凑巧。同年,著名民族研究专家潘光旦等一批学者也来到了长阳,他们是来考察巴人与土家族的,也是一种“古人”考证。不过,前者是无史古人,后者是有史古人。

潘光旦在长阳作了大量调查,阅读了大量地方史料,特别是阅读了县城老教师张美端珍藏的土家诗人彭秋谭的4恩本诗集,认定巴人发祥于夷水(清江)。张希周追至县城,获得了不少关于巴人的史料,在县城,潘光旦教授对张希周说:“长阳是古代巴人的生息地,巴人首领廪(音凛)君死于长阳渔峡口一带是没有疑问的。但巴人究竟发祥于清江何地,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与人类进化有何种联系,至今还是一个谜……

巴人,是一个谜,谜在它有“终”无始,谜在它与人类发展的传承上。“长阳人”与巴人又是什么关系呢?

张希周如坠烟云,但这谜团却把他带进了一个不能自拔的“泥坑”——我要研究巴人,寻找巴人踪迹,让巴人之谜大白于天下。

想象丰富的张希周向远古之谜大步迈去……

巴人,发祥于长阳,廪君,出生于武落山

如果说“谜”让人好奇,那么入谜则让人“呆傻”。张希周着迷了。

他听说长阳县城有一个叫何恭阶的,解放前在北京大学代理过校长,是一位对巴人很有研究的学者。张希周从大堰步行百里来到县城,秘密找到何恭阶(因何恭阶的特殊政治历史,在阶级斗争为纲的年月,是非常危险的),何恭阶也说:“长阳历史悠久,一些史书都记载过巴人首领廪君的遗风,你研究长阳历史,大有作为。”

张希周不是考古的,去研究巴人,有点“狗咬耗子”,但张希周认定了。要想研究成果具有科学性,必须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他一边干好本职工作,一边学习有关知识。他先后自学了“考古学”,“人类学”、“古生物学”、“古汉语”、“地质学”、“天文学”、“情报学”、“图书馆学”等多种学科。休息时间,大多游进了书海里,攀爬在山谷中。

他在查阅历史资料时,从古本《后汉书》中获得:“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曋(音审)氏、相氏、郑氏,皆出武落钟离山”,并明确记明,武落钟离山是两座山的山名。又从《水经注》夷水条中读得:“夷水即清江也,东迳(径)难留城南。城即山也。独立峻绝。西面上里余得石穴,把火行百许步,得二大石碛(音气),并立穴中,相去一丈,俗名阴阳石,阴石常湿,阳石常燥……东北面又有石室,可容数百人,每乱,民入室,贼无可攻理,因名难留城也。昔巴蛮五姓……”

武落钟离山,在清江边,在难留山,找到它,就找到了巴人的源头。

1980年,张希周被抽调到长阳县地名办公室,他结合地名普查的有利时机,调查巴人遗址、遗物和遗风。通过县内7000多个地名考察和鄂西数万个地名核对,发现佷(音狠)山与史书记载的难留上十分相似。但武落钟离山是5个字联名,寻遍清江所有地名,都未发现5字联文的,也没有武落山、钟离山两个山名。为证实佷山是否是武落钟离山,张希周先后21次到佷山一带考证,步行了4000余里,踏遍青山,钻遍洞穴,问遍老人,终于感悟了佷山。

从西向东远看佷山,山有有五座古峰,“武”与“五”同音,但山形威武,当地人说“落”是“堆”、“叠”的意思,五落山即五座山。北宋《太平寰(音环)字记》长阳条中有:“武落山中一名难留山,距县西78公里,本廪君所出处也。”此山方位和距县城距离与史载相符。

难留山就是佷山,山下是难留溪,难留溪又叫长杨溪,穿难留洞而来,唐忌讳,改杨为阳。西汉设置佷山县,隋改名长杨县,置龙舟坪,唐再改名为长阳县,而长阳县城距佷山正是70多里。同时,由于佷山洞穴很多,远至三国的刘备,近到日均侵略,每有兵乱,山民都进洞躲避,所以又叫难留山。

佷山盔头岩下百米,有两个洞穴,一赤一黑,但洞穴不大,外口只能容1人进出,这是不是就是“出”巴、相、曋、郑、樊的“赤穴”和“黑穴”呢?

张希周突然想到《山海经》中有月母子国的记载,这个“国”不是国家的国,而是角落的“角”的演变,那么,这赤黑穴是否就是过去的生育洞,就象现在的卫生院妇产科。远古人类生育后代,既要防止自身野性强奸,又要抗拒虎狼攻击,又要保暖通风避风,还要抗击雪、雨和水淹,而这两洞正好具备上述有利条件。

为应征这一想法,他再次喜悦了有关赤穴、黑穴的古典记载,都只有“出”、“生”之述,无一是“居”“住”。那么,古人类的部落,也许与现在行政区划一样,长阳的人在宜昌生育,其医疗费宜昌是不会报销的,只能在自己子地盘上生育才能“符合”规矩。

调查中,张希周还发现,佷山动,隔长杨溪有一山,叫撞钟垴山,古传有鸣钟悬于其山,因其与清江北岸州衙坪和佷山分别为江、溪所隔离,这样史学家早年可能把撞钟垴山和佷山总称为“武(五)落钟离山”而载于文献。

春日步暖,晴空泛蓝。

1981年3月3日,由宣传部闫长青副部长率队,张希周与文化馆馆长龚发达、文物干部罗家兴等再一次爬上佷山。这次,在盔头岩西角偏岩屋处发现了一道几十米长的垒石,垒石无任何打击痕迹,判定是早期人类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张希周等发现了一块30多斤重要的石板,上面有人工打凿的“/”“"”“""”“>”等多种文字符号。联想到佷山对岸固仓坪一带发掘的磨制石斧、石锛、石铲等大量文物,说明这块地方始终有人类生息、繁育。张希周端视着这块石板,脑海里映出了古代巴人的幅幅生活画面:

古木参天,夷水奔流。

星步在武落钟离山四周的大洞小壑内,居住着各个部落的族民,他们或为向氏,或为田氏,或为白氏,或为阮氏。武落山中,各个部族生儿育女都要到赤穴或黑穴。星移斗转,年复一年,他们发明了火药,煅造出青铜器。

有一天,赤穴里又传出了婴儿的啼声,声响气宏,异于常人,巴氏女又产下了一个男孩,后取名巴务相,巴务相从小聪明过人,身体强壮,很快成为为部族中顶天立地的汉子。

有一次,一群野牛向部族进攻,巴务相勇猛地与野牛搏斗,一下搬掉头牛的一支角,野牛群被打退了,巴务相把牛角做成号角,代替了呼喊声。

由于没有君长,部族之间常常互相残杀,巴务相提议,推举一个共同的君长,结束战乱。一位老族长提议,用射箭方式比武,目标是一个小石缝,谁射中,谁为王。参加比武的各部族射箭手都未射中,唯有巴务相一箭中的;又有人提出,各造一支土船,谁能在水中浮起,谁为君长,结果,众土船皆沉,唯有巴务相的土船没沉。各部族民振臂高呼,将巴务相推为君长,号称为向王,尊称为廪君。从此,癛君带领各部落向西开山劈岭,输通河道,用牛角指挥千军万马,开出了今日的清江……从此,清江沿岸流传着一首歌谣:

“向王天子吹牛角,

吹出一条清江河,

声音高,洪水涨,

声音低,洪水落,

吹出一条弯弯曲曲的清江河。”

史书也载向王有“大禹之功”,说明向王开发治理清江是真实的。

张希周抑制不住内心激动,他把多年收集的各种证据串联起来思考,认定佷山就是古代的武落钟离山。他连夜写成了《试论古代巴人发源于湖北长阳佷山》一文。

1982年1月,四川大学学报刊登了这篇论文,引起了学术界的轰动。1982年3月,湘西吉首大学彭秀枢、彭南均教授来佷山考察;1983年7月,中央民族学院教授王炬堡、刘孝瑜,四川历史学会秘书长徐兰州、邓进良等进佷山考察……不少学者专家去信,赞赏他对巴人发扬地的论证。1984年5月25日,湖北省民族研究专家马维清、张雄、彭英明等再次来到了佷山考察,彭英明教授听了张希周的介绍,并实地踏看后,感慨万千,说:“我是来朝拜老祖宗的。”他欣然提笔,写下“巴人之祖穴”几个大字,离别时,将山上赤石粉土包了一砣,作为永久的纪念。

这年,长阳正在进行民族成分鉴定,张希周也获得更多的实物依据,多次到武落钟离山四周寻找文物。一天,他听说石羊滩修公路时挖出了一个石磨,当即赶到石羊滩,但石磨已经被人背走,石羊滩的人告诉他,同时挖出的还有两个铜物,被两个农民拿走,准备打烟嘴。有一个住在龙角山。已近黄昏,滴食未进的张希周顾不得去管肚子,他穿过森林,越过山岗,在人烟稀少的大山中,一家一户地问,直到深夜,才找到铜物持有人。张希周定睛一看:这是一个铜带钩,整个造形是一条船,但船面的图案却是一个抱着一条大鱼的人,船头,是青龙头,船尾是“太皋”(音号)。《山海经》载:“西南有巴国,太皋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这个铜带钩与长阳境内出土的虎纽淳(音纯)于(其中一件是国内出土最大最完整的)是巴人留下的重要物证,通过铜带钩,虎纽淳于,不仅反映出巴人善造船,打制青铜器,而且说明巴人已渔业为主要食源,他们崇拜青龙,崇拜白虎,崇拜先祖。

巴人,一个强悍的民族,一个不安于清江的巨人

强将手下无弱族,善射并工于建造船只的癛君,一“上任”就开始了清江开发。癛君领导下的巴人,定是一个强悍的民族,但她向外扩展时,是东下,还是西上?专家们对此莫衷一是。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张希周为此经历了风险。

膀子石,因拦截清江而得名。清江流至佷山东下5公里,一块如臂的长形巨石腰断江心,清江在此卷起冲天大浪,船不敢近前。“行船难过膀子石,不是伤残就是死。”膀子石成为清江上死人最多、翻船最多的地方。解放后,经多次爆破,炸掉了半只石臂,但还是累累发生惨案。

1961年洪水季节,张希周乘上木船,东下膀子石,船上五个船工,一个乘客。距膀子石还有里许,便见前方巨石腾波,浊浪丈余。张希周系好救身衣,抱着船板,横卧在船中,五个船工瞬时紧张起来,奋力扳橹制衡。船至膀子石,浪轰如雷,船工互相呼叫已无法听见,全凭临机应变。船忽腾空丈余,立在浪尖,忽又送入浪谷,四面水峰。几波及折,船入漩涡,船偏40多度,有3名船工先后落水,他们紧抱橹柄,直到船走出漩涡,才爬上船来。接着,船向虎盘溪石壁撞去……

一次,两次、三次………张希周前前后后进行了12次乘船试验。他得出结论,有计划地成百上千人沿清江东下是不可能的。从陆路东下呢?结论也是否定的。清江北岸也是高山大岭,在古代,这里都是原始森林,虎狼成群,蛇蝎遍布,兽迹鸟道,且易迷路。

那么,巴人大迁徙,是西上,而不是东下。而东下的只是零零星星的“游击队”。巴人发祥于清江,但他们侍强挟勇,不安于清江,要开辟新“大陆”,扩大生存空间。瞬时紧张起来,奋力扳橹制衡。船至膀子石,浪轰如雷,船工互相呼叫已无法听见,全凭临机应变。船忽腾空丈余,立在浪尖,忽又迭入浪谷,四面水峰。几波几折,船入漩窝,船偏40多度,有3名船工先后落水,他们紧抱橹柄,直到船走出漩窝,才爬上船来。接着,船向虎盘溪石壁撞去……

一次,二次,三次……张希周前前后后进行了12次乘船试验。他得出结论,有计划地成百上千人沿清江东下是不可能的。从陆路东下呢?结论也是否定的。清江北岸是巫灵山,石壁陡峭,连拉纤的路也无法找到,南岸也是高山大岭,在古代,这里都是原始森林,虎狼成群,蛇蝎遍布,兽迹鸟道,且易迷路。

那么,巴人大迁徙,是西上,而不是东下。而东下的只是零零星星的“游击队”。巴人发祥于清江,但他们侍强挟勇,不安于清江,要开劈新“大陆”,扩大生存空间。张希周将这些考察与文献资料、与民间传承结合起来思考,又写出了《廪君时代的巴人活动地域》,并于1983年12月发表在湖北社会科学院《江汉论坛》上。1985年,张希周再次补充论述,写出了《巴人发源于湖北长阳小考》,发表在《湖北少数民族》。

张希周的巴人三论,不仅为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成立奠定了历史理论根据。同时,与国际上“中国巴人起源”之争形成了鲜明对比,比国内的“夷水说”、“陇南说”、“大巴山说”、“汉水说”也更具有立论依据。

1988年9月27日,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伟大的人类考古学家贾兰坡教授在张希周“三论巴人”的鉴定上称:三论巴人,是历史上的一个重大发现。国家民委的二位教授也作出鉴定,肯定了“巴人发祥于长阳佷山”。同时,对巴人西迁也作出了肯定回答。

巴子国,是廪君后裔前仆后继,长期争战的结晶。

盘古,有史人类开天的始祖,《山海经》,一本决定中国“史命”的古书

长阳境内,有一座著名山峰叫崩尖子,海拔2259.1米,是长阳第一高峰。原始森林中有珙桐、莲香、香果等20多种珍贵的树种群落。它是武陵山余脉中的一支,往下为界岭、板子塌、铜鼓包、五峰岭,止于朱栗山。

在这山上,住着一户世代书香之家。童年的张希周在嫂嫂怀里听故事,嫂嫂讲:“从前,天没有日月星辰,地没有河流山川,有一个叫盘古的,手持大斧,向天劈去,将天砍破,天出现了太阳、月亮、星星,有了风、雨、雷,盘古死后,他的头发变成了森林,他的鼻子变成了山峰,他的血管形成了河流,他的嘴变成了湖泊……”张希周听了入谜,睁亮圆圆的眼睛问:“盘古开天用的是什么斧头啊?”嫂嫂说:“你张大了,就知道了。”以后,张希周从古典中,又读到了盘古开天的神话传说。

痴迷巴人研究的张希周,常常在脑海里放映嫂嫂讲的和书中记载的盘古开天的故事。但在不知不觉中,他发现神话传说与现实情况有许多巧合,他想弄清这些传说的真相,破译古人编织的密码信息。

朱栗山,位于百里长河——城五河东,重溪水西北,两水相围,出辛门峡注入清江。辛门峡,有一处5公里长,宽数十米,高数百米的山谷开口。除此开口外,沿朱栗山四周有700多公里山峰重重围住,无一出口,呈“天下一周”,又不到一周的磨圈伏,与《山海经》所述的“不周之山”相似。

朱栗山,往上有五峰岭,害怕1340.5米,朱栗山海拔高993.4米。1986年5月8日,张希周带上军用地图,来到麻池朱栗山。在这两个山峰及其四周,张希周进行了为期20天的艰难考证。他行千山,跨百溪,运用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基本知识,发现了大规模的旧石器时代的附着建筑物。越往山上,年代距今越近,这说明,人类是从山下向上开拓的。

朱栗山二墩崖有一处叫银盘的地名,离银盘约百米许,有一个远古的附崖直城,长400米,如长城。盘古之盘,是不是就是指这银盘?

何为“古”?朱栗山南方有地名“古宿坪”,因坪中有古枫树,又称古树坪,这里有一枭(音硝)洞,洞中缝隙处有人类堵漏“做窝”的痕迹,似有远古人类居住国,从而揭开了古代“有巢氏”巢的所在。盘与古联文,是为盘古。如此推论,盘古是地名而不是人名。

另一个叫人感到奇怪的是,查遍朱栗山诸峰巅的小地名,都与“天”有关,或叫“天坑”,或叫“天堰”,或叫“天池”,或叫“天水”,或叫“天头”,这些山顶是不是古人的“天”,上了山顶,便称为上了天。

在远古时代人类没有现代的生产工具,每向山顶前进一步,都要经历千难万险。

张希周在山顶发现了大量打击石刀、石镰,比山下文物要进步18000年到2万年左右,而这里的泥土、石块、混筑的建筑物已转化为石块,张希周认为这里的人类遗迹至少可断代100万年以上。无怪乎,古书称盘古氏一万八千岁,这是历史的真实记录,这是朱栗山600代人接力向上开天的历史寿年。

盘古开天,只是这里人类发展到原始社会末期的一段神化了的故事罢了。

无独有偶,张希周不仅在这里发现“盘古开天”,而且对《山海经”中的“朱卷之国”,“女娲补天”、“不周之山”等找到了解释内容。

史载“九重天”,到五峰岭恰恰是九层崖,一墩崖、二墩崖、板凳崖都是绝壁,这三处不开,不可能到山顶“天”。到板凳崖,开出的线路达2000多米,上面以石击石的打击痕迹到处都是,《山海经》中的开提“便是指这里。

朱栗山由于山型如甑,与其他诸山脱离千米,故名“诸离”,不周之山,似眼眶无限扩大,朱栗山是眼中之珠,所以,朱栗山,又可称为“珠离山”,后用“朱栗山”,则表示盘古开天的流血与艰辛。

朱栗山南侧数公里,还有一个地名叫铜鼓包,高2035米,当地传称为“太祖山”,称朱栗山顶为“少祖山”。太祖就是太皋,伏羲,当地张氏宗谱载,太祖叫张伏生,少皋叫刘伏仁,他们是结义弟兄,是有史人类最早的“首领”或“知名人士”。

太祖的特征就是传播文字,初创八卦,教民渔牧。少祖的特征是一个有特异功能的飞人,所以称“咸鸟”。《山海经》海内经载的“太皋生咸鸟”就是指的少祖。

朱栗山与长阳第二高峰——黄柏山乡的剪(卷》刀山,构成了古代的“朱卷之国”。而18万年前的古“长阳人”只是“朱栗山人”的晚期人类罢了。《山海经》这部被史学家们称之为一部神话天书的经典,竟然让张希周找来了实物的论证。

按此推论下去,人类起源于朱栗山。

张希周的论述,让人目瞪口呆……

巴语,人类最早的底层语言;人类,有着共同的祖先

张希周的“人类起源于朱栗山”论,还不仅仅依据《山海经》和一些自己发现的实物佐证,他用“人类底层语言”说,进一步论述了人类起源于朱栗山。下面是张希周的论述:

巴,是语言形成期的常用音,至于用什么符号固定,这是人类发明文字后才开始的。太皋,就是文字符号传播的始祖之一,在文字符号诞生以前,人类的语言是靠语音传承的。这种语音,就是人类的民间底层语言。

人类生存繁育的首要条件就是性交,而性交,特别是背式(人与猿过渡期)性交就叫巴。早期人类不可能在平原生存,因为平原是森林、沙漠,易发生火灾、旱灾、水灾、兽灾,也不可能在寒冷地带生存,因为没有厚毛的古人类经受不了冰川寒冷的袭击,所以,人类最早起源只能在地球温带的泽角(防火)深山。

人类在山深爬行,称为爬(音巴)山,由于生产工具的进化,人类才分期分批向全球辐射。

朱栗山人口语的“巴人”,是一种亲密的爱称,表示特别亲近。男性生殖器称为“鸡巴”,女性则称为“跨巴”和“龟(音丘)兹”。“巴人”,实为古人类相爱的总称。

人类早期底层语言是同一的,随着人类的迁徙,语言的发展,以及文字符号记录发明迟于语言的产生。所以,各地产生了不同的文字,后人用不同文字符号的区别,把语言分为汉语、英语、俄语等等。但人类不管早晚,不论走向天涯海角,都不会忘记“巴”字的发音。

英语中“good”,汉音为“姑得”,是性爱快乐意,一位性学家说:“人类最大的欢乐莫过于性交。”“morning”,汉语音为“末凌”,黑夜最后,早上的开头,所以是“早上”意。

“book”(波克):书最早是在竹筒上雕刻的,竹筒为“帛”,是以为“帛刻”,“帛刻”之物便是书。

巴基斯坦语中的“汉子”指男人,而朱栗山人指男人也叫汉子。

张希周认为,人类最早的语言就是“巴语”,世界上几千民族的早期民间底层语言无一不是相通的。早期迁徙的都习惯用“巴”来形容所开劈的土地的美好,用“巴”命名的山、水、洞、河、岛、族、国以及人名千千万万。随着地理环境的变迁,人类体形、肤色才发生变化,逐渐将相当部分民间底层语言淘汰和异化了。更多的是发展了许许多多新的语词,这些新语词受环境阻隔,不能通用,语言便日趋地域化。

张希周第一次从语言学、地名学的角度补充了考古学、生理学、解剖学中断定的“人类同源”问题。

人类同源,又何必自相残杀?

痴迷,使他走入历史幽径,奋斗,一个不畏艰险的“张巴人”

寒暑易节,冬去春来。在长达36年的巴人研究中,张希周的人生行程是艰难的,在数十次洞钻研捉,缺氧、饥饿,九次几乎亡命于幽洞;在十多次水上踏勘中,有五次翻身落水。

鸡鸣笔舞,梦醒阅古,长期不规则的生活,使他骨瘦如柴。18年前患了冠心病,12年前又患了心肌梗塞,肝硬化、脑动脉硬化,头发脱落,颈椎变形,合计13种疾病。一个多么不吉祥的数字啊!

然而,就在这些病魔的撕咬中,张希周并没有放弃巴人的研究。烟盒纸、解手纸、墙壁上、床板上,随时成为他新冒出的一个什么观点的记录“本”。

有一次,张希周得了中风,在医院住院,他还是不停地写,爱人吕池琴便与医生密商,吊针打右手。右手不能动了,张希周就用左手写。医院病房里堆满了材料,不分日夜地协作,影响了同病房的病人休息。医院不得不把他搬进单间。

1993年3月,张希周正撰写论文,疾病袭来,他先后五次昏倒,爱人没日没夜地受折磨,也病倒了。医院里,夫妻俩左边一个,右边一个,张希周还在写,针管脱落了,血顺针管流到地上,他还不知道。37天医院,72瓶吊针下的张希周,完成了《盘古开天》第七稿。

冠心病最怕缺氧,冬天也不能关门,夜里还要吹电扇,这还不够,他每天协作、阅读至半夜,爱人不得不在晚上再做一餐饭他吃。但每次吃饭,却要叫他多次,嘴里在应“来了”,身子还没动,到身子动了,饭已经冷了。为此,子女们都不愿在家住,睡不安、吃不安。有一夜,张希周冠心病发作,妻子牵着他走一会,睡下,起来,再走一回,一夜折腾了12次。1983年,刘孝瑜教授看望他时说:“你应保养好身体,停止协作,防止重大材料中断……”而就在这年,张希周为考证朱栗山,共上山数次,在坎边、房基、河边、田间、森林中来回搜寻,他把找到的古代遗留下来的砖、瓦、石斧、石刀、石刨、公母契等石器当着宝贝,请了四个男劳力,背回了城关。家里人以为是洋芋、山货土产什么的,高兴地说:“他长很了,第一次下乡往家里带东西……”但打开一看,全是石头,一家人哭笑不得,而张希周却花去了200多元。

穿着衣服找衣服,拿着帽子找帽子。张希周一想巴人就“变痴”。有一次,爱人叫他帮助洗衣服,张希周插上电源,放上水,便又开始思考他大“朱卷之国”,当爱人忙完别的事,催他把衣服捞起来时,才发现洗衣机在空转,脏衣服还没有放进去呢……

巴人,把张希周引进了古代历史的幽径中,一些学者给张希周取了个雅号——张巴人。

他采取的世代语言接力与当今文物相结合的断代盲人;用文献记录和当今发现的奇异文物和动物化石相结合的断代方法,受到了一些专家的肯定,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科学方法论。人们期待着,“人类起源地”这个世界性的皇冠课题能够被他摘取。

巴人,一个久远的历史故事。

张巴人,正注释着一个让世人注目的谜……

(怪奇公社刘洪进/文)

(1994年4月8日完稿于长阳。后在《旅游》、《海峡瞭望》、《长江开发报》、《统一战线》、《自然与人》、《江南游周报》、《文摘周报》、《宜昌日报》等10家报刊相继发表)

2017年9月18日编辑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