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血雨腥风之下,三十多万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惨遭杀害,这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面临最为严峻的考验,党内急需召开一次大会来确定今后的革命道路和前进方向。但是在国内召开不太现实,142名党员用化名分头前往莫斯科,中共六大在莫斯科秘密召开。毛泽东没有参加这次会议,那么,毛泽东当时在哪里呢?

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1)

为了保存革命火种,毛泽东提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思想,并引兵井冈,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引起国民党反动派的高度重视,并对根据地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围剿。

《中国共产党历史》是这么评价六大的:“党的六大是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他认真地总结大革命失败以来的经验教训,对有关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存在严重争论的根本问题做出了基本正确的回答。

毛泽东在引兵井冈之前,就有了“上山”的思想。1927年6月,毛泽东曾说:“山区的上山,滨湖的上船,拿起枪杆子进行斗争,武装保卫革命。”同年9月,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审时度势,及时进行战略转移,把“进攻大城市”转为“农村包围城市”,带着队伍上了井冈山。

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2)

1928年六大的召开,是中国革命从低潮逐步走向高潮的重要转折点。缺席六大的毛泽东当选为中央委员。

次年6月,红四军召开第七次党代会,会上关于建立和巩固革命根据地以及建军等原则性问题未能达成一致意见,毛泽东也未能继续当选和“前敌委员会书记”一职。随即他离开部队,到福建上杭指导地方工作,期间因罹患疟疾险些丧命。

1929年10月初,毛泽东来到福建上杭县苏家坡修养了三个多月,住在一个叫临江楼的地方。10月11日这一天,恰逢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临江楼的庭院中,朵朵黄菊灿然盛开,毛泽东写了《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3)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悲秋”历来是一个传统主题。 宋玉 在《九辩》中就大声疾呼:“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借秋天草木的衰败感伤人世的变化,抒发韶华易逝,悲叹自己凄凉的人生。

李白有诗云:“地远虞翻老,秋深宋玉悲”。杜甫也叹息说:”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辛弃疾更是慨然而言:“是谁秋到便凄凉? 当年宋玉悲如许。”

只有刘禹锡仰天大笑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4)

纵观毛泽东的诗词,很少能读到“悲情”。这首《采桑子·重阳》借“黄菊盛开”,抒发出“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的豪迈情怀。通篇纵横捭阖、气象超拔、磅礴旷达,豪情万丈。

词的上片写景。首句“人生易老天难老”,感叹自己的人生已经走过了三十六个春秋,流年匆匆,几十年不过转瞬即逝,不老的只有天地宇宙。作者起笔就采用对比的写法,将“个人”和“天地”,“易老”和“难老”进行对比,揭示出唯有顺应自然规律,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未尽的革命事业之中,即便“易老”,也老有所值。

下句“岁岁重阳”承接上句,“今又重阳”引发下句“战地黄花分外香”,读起来层层递进,气势雄健,香气四溢。

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5)

革命进入关键时期,硝烟还未散尽,战火还在燃烧,短暂的和平浇灌出这满园盛开的菊花,这菊花的香气更显得无比珍贵。

下片写情。首句“一年一度秋风劲”承接上片“今又重阳”,再次点明季节,并暗含菊花不畏疾风,傲骨盛开的风姿。一个“劲”字,充满生命的张力。同时以“秋风”比喻献身革命遇到的困难,抒发自己不怕困难,克服困难,勇敢投身革命的信心和决心。

“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呼应上句“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反复咏叹季节的更迭,以大写意之笔,礼赞大自然遵循时序更替,浓墨重彩地铺陈出菊花在秋天开放的超凡脱俗,端丽持重。同时引发“寥廓江天万里霜”。

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6)

其实,重阳节期间,地处南方的福建上杭根本不会结霜,所以这个“霜”字是毛泽东心境的映射。

首先,自己疾病缠身,所以更加思念亲人。重阳节后的一天,即1929年11月28日,毛泽东给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立三写了一封信,说:“我大病三个月,现虽好了,但精神未全复元。开慧和岸英等我时常念及他们,想和他们通讯,不知通信处。闻说泽民(毛泽民)在上海,请兄替我通知泽民,要他把开慧的通信处告诉我,并要他写信给我。”

其次,革命尚未成功,中国革命之路究竟要怎么走,一直是毛泽东深深思考的问题。加上写作这首词的时候,毛泽东的职务问题还没有解决,他的心情是沉郁的,但他忧患的不是个人命运,而是国家的命运。同年11月26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恢复职务。

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7)

即便如此,毛泽东依然发出了“胜似春光”的慨叹。这是他的心曲:秋天已经到了,春天必会来临。这苍茫天地,这万里河山,一定会在经秋历冬之后,迎来革命的春天。

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必胜的信念以及充斥笔端的乐观主义情怀,把这首词渲染的意气风发,尽脱古人悲秋窠臼,一扫战争带来的阴霾,重阳秋日的战地风光,借着菊花枝上抱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对人生的达观态度,反映了毛泽东旷达的情怀、乐观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

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8)

《庄子》有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毛泽东的这首《采桑子》,从小处落笔,不计个人荣辱得失,将个人置身在站在历史,甚至天地宇宙之间、,站在更高的维度思考人类命运,抒发壮志豪情。

全词不着一个“美”字,但胸襟气魄开合有度,意境壮美运用自如,以诗著史,气贯长虹。


本文为原创,百家号首发。

图来自网络,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