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一种复杂的全身性多系统疾病,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已取得飞速的进展,在治疗上也取得了空前的进步。

糖尿病在中医归属于消渴范畴,多分为上中下三消治疗。然而,传统“三消”辨治框架存在局限性。依此框架诊治糖尿病,就会发现诸多问题。

糖尿病是不是消渴症(消渴症等于糖尿病)(1)

由此引发了我们的下列思考:在病名上,《黄帝内经》时代推出的“消渴”、唐代甄立言推出的“消渴病”和现代糖尿病在概念上有着怎样的涵概关系?

在病因病机上,“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是否为糖尿病贯穿始终的核心病机?

从发展阶段上看,上、中、下三消能不能代表糖尿病发展的主要阶段?

糖尿病的中医治疗不仅仅是方法问题,更重要的是理念问题,探讨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理念对于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众所周知,糖尿病的并发症是糖尿病致残、致死的根本原因。

在众多的并发症当中,大血管并发症往往出现在代谢综合征的背景下,同时伴有高血压、血脂紊乱、肥胖等;而微血管并发症的出现主要是高血糖的糖毒性引起的,是糖尿病的特异性损害。

糖尿病的治疗重点应放在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上。

糖尿病在古代病名和现代糖尿病不相符合,“消渴”和“消渴病”都不能代表糖尿病。

“消渴”是从《黄帝内经》时代就明确推出的,其特征是因“渴”而“消”。它所述的疾病范围,不单是糖尿病,可能还包括了甲状腺功能亢进和尿崩症等。

“消渴病”是由唐代的甄立言提出来的,它的特点是“尿甜”。但无论古代或近代中医在临证时都主要是根据“消渴”的症状来辨证论治而不是依据“尿甜”。

而现代糖尿病,有两个80%值得注意:80%以上患者肥胖;80%以上患者没有明显的“三多一少”,也就是说,没有明显的“消渴”,这和过去有很大不同。

“消渴”是以“症”定“证”,必因“渴”而“消”,糖尿病是以血糖升高定“病”,可以无“渴”,也可以无“消”。“消渴”和糖尿病之间有交叉,也有区别。所以,“消渴病”不能和糖尿病划等号。

糖尿病是不是消渴症(消渴症等于糖尿病)(2)

肥胖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从《素问·奇病论》中可见一斑:“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提示消渴的一种类型为肥胖,肥胖既是其体质特征又是引起肥胖型2型糖尿病的根本原因。

所以,肥胖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应重在减肥。生活上节制饮食,增加运动,药物上宜用消导、化痰、泻下之品。

《灵枢·五变篇》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提示非肥胖型糖尿病的发病可能和体质有关。“夫柔弱者,必有刚强,刚强多怒,柔者易伤也……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臗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

此言其人暴刚而肌肉弱者也。”提示非肥胖型糖尿病的发病与性格类型相关。易怒和消瘦是非肥胖型糖尿病的就个典型症状,其成因可能是由于情志伤肝,气郁血滞,郁而化热,消烁肌肤。消瘦是其体质特征。此类非肥胖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应重在疏肝解郁、清肝泻肝,同时宜加用活血化瘀的药物。

糖尿病是不是消渴症(消渴症等于糖尿病)(3)

本人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三大治疗法则,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苦酸制甜”治其标:此法直接针对高血糖。

糖是甜味,甜之对立为苦,甜之中和为酸。苦能泄热,苦能燥湿,苦能坚阴;酸能收敛,酸能软化,酸能解脂。苦酸配伍,泄热毒,敛气阴。

所以降糖选方用药上要“苦酸制甜”,苦以三黄汤为基础,还可酌加龙胆草、苦参、苦丁茶、山栀子等。黄连清胃热,黄芩、龙胆草清肝热,还必须清肾热,大黄、芒硝清肠热。

可根据热之部位、毒之盛衰而酌用苦寒药。酸药可选择乌梅、石榴皮、白芍、酸枣仁、山茱萸等。

糖尿病是不是消渴症(消渴症等于糖尿病)(4)

釜底抽薪”清热源:此法基于阴由热耗,气由热损论。

临床经常遇到这样的病人,长期服益气养阴药效果不显。查其辨证无误,病人确有倦怠乏力,口干口渴等气阴两虚之证,为何无效?盖因热未除故也。

饮食不节则生胃热;情志不遂则生肝热;饮酒之人助阳生热;慢性感染之人则生毒热;便秘之人则生肠热等等。热耗气,热伤阴,热邪不去,气阴安得复常?故临证须详审热源,有热当先清热,热清气阴自生。

用玉女煎之石膏、黄连配青黛、连翘清胃热;泻肺散、气化痰丸之黄芩配石膏、桑白皮清肺热;当归芦荟丸配夏枯草、黄芩清肝热;增液承气汤清肠热;大柴胡汤清肝胃肠热并存。在此基础上酌用黄芩、太子参、南沙参、天花粉等益气养阴,配石榴皮、乌梅、白芍以敛气敛阴,往往收效甚佳。

糖尿病是不是消渴症(消渴症等于糖尿病)(5)

“辛开苦降”畅气机:辛开苦降法,亦称辛开苦泄法,是在中医四气五味药性理论指导下,运用辛温和苦寒两种不同性味的药物巧妙配伍,治疗疾病的一种独特方法。

《素问·阴阳应色大论》提出了“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素问·至真要大论》云:“阳明之复,治以辛温,佐以苦甘,以苦泄之,以苦下之”。辛开苦降法代表方药有:张仲景的半夏泻心汤及其类方以及陷胸汤;朱丹溪的左金丸;王孟英的连朴饮;另外,大柴胡汤、黄连汤、栀子干姜汤、升降散等方均蕴有辛开苦降法之意。

“糖络并治”贯全程!糖尿病的络脉损伤是诸多并发症的根源,其形成的发展有着漫长的过程。治疗要早期介入,从发现糖尿病那一天起即给予活血通络之药,预防并发症。

糖尿病是不是消渴症(消渴症等于糖尿病)(6)

扶正补虚要求“衡”:本人认为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是平衡,以平为期,失衡即病。在糖尿病中、晚期患者治疗中扶正补虚要注意病理状态下的平衡,不可妄补。

好了今天就说这么多吧,每个人体质不同,调理方法也不同,有问题的可以留言说说@中医孙彦琴,我给你分析一下,供你参考。

#关注糖尿病##糖尿病##糖尿病饮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