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前,胶莱地区的农村还没通电。

那时,元宵还没传到家乡,我们把过元宵节称作过十五。过十五,要做的事情很多。

一、做饽饽

每年正月十五,在财神面前摆放自己做的饽饽,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妈妈们会提前和好面,醒好后,带领姐姐妹妹们做“剩虫”。先将大面团分成若干小面团,经过揉搓,做成一个一头粗一头细的面条,然后在靠近粗头的五分之一处,将粗头往上拿起,其余部分绕着一圈一圈的盘起来,相连的部分一般都是摸上水,防止面条之间脱落。然后,在粗头的顶部两侧用手捏出耳朵的形状,取了蘸了水的扁豆粒做眼睛,用剪子的尖戳两个鼻孔,再横着剪一刀做嘴,插上剪好的枣肉做舌。“剩虫”也分公母,公的用剪子在面团上剪上小刺,母的用麦秸秆在面团上戳上圆圈。

满城故事直隶小院的暖心元宵节 莱西县朴木公社这样过元宵(1)

二、做灯

那时,妇女们往往都用豆面做灯,而男人们很少有人把蜡烛融化蘸棉签做灯的,因为没有通电,每晚要靠它取亮。而豆面灯,用的是豆油,点完后还可以切了下锅做成饭菜吃,别具风味。女人们做灯,会根据摆放位置的不同,做成元宝、小狗、小鸡等形状,在它们的背部捏成碗形,中间位置插上棉签,蒸熟后在碗里倒上豆油,在十五那天傍晚,分别在财神、灶神、门神、粮仓、天地三千神位以及厕神等处摆放点燃。男人们用蜡烛蘸的灯,则被用来上坟,偶尔也有豆面灯,许是男人没蘸蜡烛灯所致。

满城故事直隶小院的暖心元宵节 莱西县朴木公社这样过元宵(2)

三、包饺子

当时,生活条件不好。每逢节日,能吃上顿饺子就已经很不错了。元宵,只有在外上班的人或许见过。在农村,大多数人根本就不知道有这么个东西。包饺子调馅,条件好的剁肉和馅,条件差点的就包素馅的,多是大白菜做馅。下饺子,一般都是在男人们送灯回来后。

四、送灯

待日落西山,男人们会领着孩子,拿上烧纸、香、酒水、烟花爆竹,带上各种各样的灯,到祖坟上送灯,说是为了让老地老母照着光亮方便抓虱子。点上灯,烧了纸钱,洒了酒水,在坟前燃放烟花爆竹后,跪拜磕头,行礼结束,回家吃饭。

五、放烟花

捱到晚上,孩子们吃了饭早早跑出了家门,三五成群,燃放着滴嗒锦、花爆仗、钻天猴、二踢脚,为烟火盛宴拉开了帷幕。大人们则在家安安稳稳的吃喝完,才搬着购买的烟花来到大街上,你方放罢我点上,围观者不断品头论足,叫好声、评论声此起彼伏,到处都是火树银花。每当烟花节节高升的时候,都是人们最担心的时刻。因为多为土制,没有经过专业人员的指导制作,存在安全问题。往往在燃放的最关键时刻,就会呲腚,最严重的是会爆炸。记得当时有一种自制烟花叫“米锅子”,形状就像一号煤炉子,大概因此得名。它用泥土制成,顶盖中间钻一小孔,安上引芯,翻过来,从底部装药,装填的药末是黑色的,由硝石、硫磺、木炭灰、铁屑组成,最后用半干不湿的泥土封口,用锤子捶实,放在阴凉处晾干。燃放“米锅子”,初时如盆,须臾间变成垂柳状,再一眨眼就如一根光柱冲向天际,宽度五六米,高度能有十米以上,闪闪银光,璀璨夺目。这种烟花,一般都是老工匠制作而成,有个不成功的也就是呲了腚的,危害不大。要说危害性大的,就数用铁管自制的烟花了,因为装药量掌握不住,或是喷口开的太小,在燃放时就容易发生爆炸事故。记得村里一个伙子,他胆子特别大,平时做个火柴枪不在话下,心灵手巧每年过十五,他都爱自己制作烟花。有一年,他用铁管制作的烟花放着放着,突然间就爆炸了,响声震耳欲聋,隔着近的,耳朵嗡嗡作响,失聪好久听力才恢复正常。铁管随着爆炸,也不知所踪。事后,才在一里多里外的河滩上发现。回想起来,真的让人不寒而栗。从此,小伙子再也没私自制作烟花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时代的进步,这些私制滥造、没有安全可言的烟花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我也从那时起,每有燃放大烟花的,都远远的躲在一旁,不敢靠前,不再羡慕烟花的灿烂而不顾自己生命的安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