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见证盐业从兴盛走向衰败一整个过程的朝代。当时盐商不仅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地方经济的掌舵人,同时也是地方社会性事业的创办人。但在清朝政府的眼里,盐商无非是用以赚取利益的工具。商人能够通过经营商业来改变自己的生活,却不能掌握个人命运,他们的发展必须要在政府规定的范围内,仰仗清朝政府的鼻息。

清代盐商怎么维护自身利益(天下之赋盐利其半)(1)

清朝盐商

一、清朝盐商的社会定位具有多样性,他们不仅是国家财政税收的主要来源之一,同时也是地方社会事业的创办者

根据《新唐书》中记载:

“天下之赋,盐利其半。宫闱服御、军饷、百官禄俸,皆仰给焉”。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唐朝时期的盐业发展就十分兴盛,当时盐税就已经成为当时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之一,盐商缴纳的盐税不仅可以用来修建宫位、充当军饷,甚至直接充当了朝廷每月给官员分发的俸禄。直至清朝,盐商的社会地位变得具有多样性,他们不仅是当时国家最大的纳税人之一,同时也是一些社会性事业的创办人。

首先,盐税是清朝政府财政税收的主要来源之一,而盐商则是盐税的主要缴纳者。清政府的盐税收入自顺治年间直至光绪年间,总体呈现出一种线性上升的状态。光绪二十一年,清政府对于盐税的收入就高达600余万两。

当然,盐税只是一种间接的税务,真正纳税的人其实是普通百姓,只不过最终是通过盐商的手向政府缴纳。可以说,当时盐商每年向清政府缴纳的税务维持了整个清王朝的正常运转,并且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来源。

清代盐商怎么维护自身利益(天下之赋盐利其半)(2)

清朝盐商除了要向政府缴纳规定的盐税,他们为了确保自己能够在地方生存,还必须承担起当地官员、衙门的各项支出。

《清高宗实录》中曾有明确记载:

“每日商人供应饭食银五十两,又幕友東修笔墨纸一切杂税银七十两,每日供应一百二十两,是该盐政一切用度,皆取于商人。”

在当时,经营盐业的商人最终都非富即贵。盐商积聚了一定的资本之后,还要将一部分的资金用去报效,报效内容包括军用、水利、皇室开销、赈济以及其他方面。当时许多盐商为了能够讨取统治者的欢心,争相在军事、补救国库上慷慨解囊。再加上盐商报效的内容之广以及报效金额之大这一原因,清朝统治者对他们一再嘉赏,甚至给予他们一定的官职。清朝当时的政治权力和商业资本的关系可谓是相辅相成,这无疑促使着盐商成为当时享有一定权利的特殊群体。

当时盐商依靠中央的支持和嘉赏,再加上地方政府的帮助,逐渐成为当时社会最为显赫的群体。他们的发展不仅关系着国家财政、军费需求以及民生的经济命脉,同时在推动他们所在地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已然成为所在地区经济的掌舵人,树立起一种当地财阀的面貌。

清代盐商怎么维护自身利益(天下之赋盐利其半)(3)

清朝盐课根票

社会性事业的发展都需要依托经济的发展,任何有关教育、公益、文化、艺术等慈善事业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清朝盐商的资本除了缴纳国家规定的盐税和报效之外,他们通常还会将部分资金自发投入到社会性事业当中。

即使当时盐商大力支持地方社会事业发展的本心并不是想要推动地方公益的发展,他们往往只是想为自身及家人积累德业又或是为了累积一定的社会利益。但是他们却将实实在在的资金投入到地方社会事业当中,从而推动了地方公益、教育、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清代盐商怎么维护自身利益(天下之赋盐利其半)(4)

盐商捐粥

在清朝盐商聚集的地方,往往都修建了众多的庙宇、学校、书院。这无疑促进了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当地百姓谋取福祉。在乾隆年间,广州总督杨应琚鼓动了众多当地的盐商一起修建书院。乾嘉年间,又有当时徽州的盐商巨头鲍志道,捐助了大量的资金在当地修建了两间书院。

除了兴修学校、书院外,一些盐商还热衷于投资地方文化事业。他们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地方戏曲、音乐上,从侧面促进了当地文化事业的发展。一些盐商将资金投入到戏剧的运作上也会在家中搭建戏台,招募演员组建私人的戏班子。这不仅体现了他们对于戏曲艺术的热爱,在当时更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

二、清朝初期,社会动荡导致盐业发展萧条,盐商在得到政府以及官僚资本主义的扶持后才使得盐业状况回春

清朝初期,社会状况动荡不安,全国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受到了负面影响。在当时,各大盐区也受此影响变得一片凄凉,使得盐业的发展变得危在旦夕。商人没有资金发展盐业,国家也缺少了财政来源的渠道。而盐商作为盐业主要的经营人、国家盐税的缴纳人,可谓是举步维艰。

盐是百姓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盐业的停滞不前必然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进而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其实早在顺康年间政府就认识到了盐业发展的重要性,在《两淮盐法志》中顺治帝就曾说过:

“盐课钱粮关系军国急需。”

可见在当时的情况下,扭转盐业经济的发展状况是一件十分紧迫的事。当时政府为了促进盐业的发展,加大了对于盐商的扶持力度。让盐商在资本有限的情况下,能够依靠政府的补给来挽回盐业经济萧条的局面。

清代盐商怎么维护自身利益(天下之赋盐利其半)(5)

政府借钱给盐商的票据

之后,清朝盐业的发展状况逐渐好转,盐商也有了一定的基资本积累。他们开始利用承包的方式来发展自身盐业的运输和销售,久而久之,他们需要运作的资本越来越多。在当时,一些盐商需要输运盐料的资金高达五六百万两。由于这些资金过多,一般盐商是没有能力一下拿出这么多的资金,他们就将目标转向一些官僚、富贾,向他们借贷一定数目的资金。因此,可以看出清朝初期盐业的发展由于政府以及官僚资本的支持才得以重现生机。

三、自清朝中期开始,政府开始利用官僚资本来打压和约束盐商的发展,致使之后盐业的发展逐步走向衰败

康熙年间,清朝政府借贷给盐商的资金不仅是为了帮助盐商来经营盐业,也为了能从中赚取些许利息。到了雍正年间,这种情况即开始产生细微的变化,当时政府在看到唾手可得的利益后,开始将借贷给盐商的资金所得的利息作为缓解国家财政问题的重要手段。

从雍正时期良好的政治环境以及平稳的经济情况可以看出,当时皇室借贷给盐商的资本并不算多,所以当时盐商并不需要支付许多的利息。相较于清朝初期,这一时期的盐商都处在一个累积资本的状态。

直至乾隆之后,这种良好的经济氛围相较于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变。当时官僚资本的剥削性逐渐显露出来,清政府借贷给盐商的帑金就如同现在所说的高利贷,在当时已然成为政府对于盐商的一种商业性投资。早在乾隆初期,清政府以及一些官僚机构为了满足自身对于利益的需求,开始无期限的向盐商借贷大量的帑金。因此,当时盐商需要缴纳的利息逐渐增加。

乾隆年间,清政府以及一些地方机构向两淮盐商发放的帑金高达400余万两,当时盐商所需缴纳的利息之多可想而知。

根据《两淮盐法志》中关于道光年间政府所获取帑金利息的记载:

“历次在京衙门外发息本共计780余万两。”

在当时780余万两的利息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嘉庆年间,盐业开始逐渐衰败,全国各个地区开始出现盐料滞销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当时官僚机构向盐商收取高额的利息,盐商只能在抬高盐价的基础上来偿还贷款。

清代盐商怎么维护自身利益(天下之赋盐利其半)(6)

雪上加霜的盐商

盐商没能力偿还贷款,就连当时必须要缴纳盐税的钱也拿不出。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通常会要求他们分摊缴纳盐税,这对于当时毫无利润可言的盐商无疑是雪上加霜。任何一笔税务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不小的负担,他们在支付正常的税务外,还需支付高额的利息。可见当时盐商对于资金的匮乏程度跟之前是无法比较的。

清政府这种利用官僚资本来打压和约束盐商发展的事实充分表明,从封建社会抽离出来的资本主义不能完全摆脱封建社会权力的桎梏。清政府会采取各种正面亦或是侧面的措施来限制盐商的发展,无论是缴纳盐税还是收取高额的帑金利息。盐商在最初是有一定的资本累积,但是他们的活动范围必须在政府的管辖之内。同时他们还要遵循清政府的旨意,在清政府的打压下苟延残喘,往往这就意味着这种资本经济的生命力最终走向终结。

参考文献:

《两淮盐法志》

《清高宗实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