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广渔夫·民谣钩沉○,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端午节什么时候定为国家节日的?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端午节什么时候定为国家节日的(端午两个字什么含义)

端午节什么时候定为国家节日的

○湖广渔夫·民谣钩沉○

湖北作为屈原故里,是端午文化的最重要发源地。

端午是个什么含义?端午为何称端阳?请听湖广渔夫解说。

《年年端阳闹长江》

新打大船下河来,

摩天岭中显英豪,

屈原你现在何处落何方,

赶端阳,年年端阳闹长江。

上文中荆楚民谣《端阳端阳,节令不忘》,是从寻常人家角度,谈如何过端阳节,这首鄂南民谣《年年端阳闹长江》鄂南民谣,专讲纪念屈原的端午赛龙舟活动。“屈原你现在何处落何方”,表达了荆楚老百姓对屈原的深切怀念。

一、端午文化,发源于荆楚地区

端午节的主题很多,但中心主题是纪念屈原。赛龙舟,吃粽子,是端午节两个标志性习俗俗是扒龙舟和食粽。相传,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死于农历五月初五日这天,后人为了纪念他,把这天当作节日,有吃粽子、赛龙舟等风俗。

屈原是楚国大臣,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他忠君爱国而死。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荆楚地区人们认为他变成了水神,立祠祭祀。据说,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但没有救起来。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赛龙舟、吃粽子的风俗,就是这样发展来的。古时荆楚地区,应包括现湖南一部分。

谈到端午节,不得不提一本很有名的古籍《荆楚岁时记》。为我国南北朝时期梁朝官员、学者宗懔所撰写,成书距今有1500多年,是中国现今保存最为完整的一部记录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笔记体散文著作,记述了荆楚地区的农事、治病、祭祀、婚嫁等民俗习惯和民间故事。

关于端午,《荆楚岁时记》载:“是日竞渡。”其下注谓:“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

从这本古籍的记载,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最早流行在荆楚地区。端午节,也称为龙舟节。

到了隋唐一统后,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习俗就不仅限于荆楚地区了,而成为全国性的节日风俗。端午文化还传播到韩国、日本等国家。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二、端午两字什么含义?

农历五月初五这个节,为何称端午?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这本古籍,是迄今为止中国较早记述地方习俗和风土民情的著作,书中说:“仲夏端午,端,初也。俗重此日与夏至同。……”

“端”有开头、初始之义,如开端一词,所以初五称端五。端午节也称端五节。

“午”又是什么含义?

我国古代通行干支历(六十甲子),用天干、地支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甲午战争”“辛亥革命”这些历史事件,就是干支纪年。我们平常说的中午的午,子夜的子,就是地支纪时。

端午节早先不是五月初五,而是干支历的午月第一个午日,也称重午节。干支历的午月,对应农历五月。而干支历的午日,年年不相同。到了魏晋时期,阴历历法日益普及,为了方便过节,朝廷将端午节时间定为阴历五月初五,但仍保留了干支“午日”之义,所以端五称端午。

三、五月里来是端阳

《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了端午、端阳、端五三个词,端阳、端五,是端午的别称。

湖北民间,端午节历来称为端阳节,所以在湖北民谣中,涉及端午一词,多用端阳表述。

一些以十二月份起兴的民谣,大多有“五月里来是端阳”的句子。

情歌《十二月交情》中,有

“五月里来是端阳,

绣个香袋歌带上,

漂白汗褂好干净,

长街之上过一趟,

一街两巷齐夸奖,

哎咳哟,这是谁家少年郎。

……

在歌谣《学文化》中,有一段:

“五月里来是端阳,

学习文化要加强,

三个课本读完了,

会写会算扫文盲。

……”

不止是湖北,全国很多地方,端午也称端阳。

四、端午为何称为端阳?

端午为何称端阳?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端午节有登高、踏青、斗草习俗。仲夏登高,顺阳在上。农历五月是仲夏,五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

端午称端阳,还有阳辰说与夏至说。

古代的一种星命(风水阴阳)学说,把干支纪日中,把地支处于单数的子、寅、辰、午、申、戌6个日期,称为阳辰;处于偶数的丑、卯、巳、未、酉、亥6日,为阴辰。

阳辰时,阴错;阴辰时,阳差,成语说“阴错阳差”就是这样来的。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中,午处于单数。

午日,是阳辰,所以端午、端五称为端阳。

也有专家考证分析,端阳是“正阳”之义,与二十四节气夏至相关。

《说文解字》:“端,直也。从立,耑声。”。端字的本义是直、正。端正端正,端即正。

农历五月初五,在夏至节气前后。夏至大约是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或者是6月22日。古代本来有夏至节,后来被端午节取代。西晋《风土记》、南朝《荆楚岁时记》里,分别有端午与夏至两个节。《荆楚岁时记》里,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

这个时间段,北半球的日照时间最长,“阳之极”。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入伏。夏至一到,也就意味着天气真的逐渐变热。

仲夏端午阳气旺盛,万物至此皆盛。端午,是一年中天地的阴阳循环走到了至阳、极阳之时,所以称之“端阳”。

阳辰说与夏至说,都与阴阳术数相关。(配图来自网络)

点关注,看湖广渔夫趣说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