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最出名的一首诗(1200年前的一首唐诗仿佛恰好预言了薛宝钗的一生)(1)

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一节中,首先获得掣花签机会的不是别人,正是薛宝钗,巧合的是,她一掣就得了个“艳冠群芳”的牡丹签,正好符合她掣签第一人的身份,签上的诗句也是别具一格,道是“任是无情也动人”。

这句诗出自晚唐诗人罗隐的七律《牡丹花》,全诗如下: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待,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

细细读来,您会发现其实诗中的每一句都可以和薛宝钗发生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联系。

先说第一句“似共东风别有因”。薛宝钗在海棠诗社的诗歌大赛上曾经写下一首《临江仙·柳絮》:

薛宝钗最出名的一首诗(1200年前的一首唐诗仿佛恰好预言了薛宝钗的一生)(2)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在这首词中,薛宝钗自比柳絮,期待凭借东风之力直上青云,不正是“似共东风别有因”的另一种表达吗?

实际上,在薛宝钗第一次出场时,曹雪芹就已经告诉我们她从金陵来到京城确实是别有原因的------待选才人赞善,即宫主郡主入学陪侍,也就是说,她想向贾元春学习,走曲线入宫进而封妃的道路,但人算不如天算,此路最终证明不通,薛宝钗这才把择婿的目光锁定在贾宝玉身上。

换句话说,在薛宝钗眼中,贾宝玉其实一直在充当备胎的角色,自许大众情人的宝玉之所以对宝钗不感冒,可能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薛宝钗最出名的一首诗(1200年前的一首唐诗仿佛恰好预言了薛宝钗的一生)(3)

第二句“绛罗高卷不胜春”可以理解为写的是薛宝钗的美貌。

薛宝钗最出名的一首诗(1200年前的一首唐诗仿佛恰好预言了薛宝钗的一生)(4)

薛宝钗有多么美呢?请看曹雪芹笔下的描写:肌骨莹润,容貌丰美,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比林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宝钗最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她的肌肤如雪,这恰好和她姓薛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宝钗有多么白呢?兴儿说她是雪堆出来的,一口暖气就能吹化,而宝玉

见了她的“雪白一段酥臂”,竟产生了这样的念头:“这个膀子要长在林妹妹身上,或者还得摸一摸,偏生在他身上”。

薛宝钗之美不仅在于她的容貌,更在于她的举止娴雅,气质高贵,如果说不胜春让人想到宝钗的外在美,那么,绛罗高卷则和她的内在美贴合无缝。

薛宝钗一方面品味清高,淡雅脱俗,另一方面却善解人意,乐于助人,这不正是“若教解语应倾国,纵是无情也动人”的精义所在吗?

宝钗之清高脱俗主要在于两点,其一,她“从来不爱这些花儿粉儿的”,她的着装也是“不觉奢华,惟觉淡雅”,其二,她居住的蘅芜苑则“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

薛宝钗最出名的一首诗(1200年前的一首唐诗仿佛恰好预言了薛宝钗的一生)(5)

薛宝钗的无情在金钏之死上体现得最明显,但也并非完全不可理解。

金钏被王夫人逐出荣国府后,羞愤难当,投井身亡,得到消息的王夫人伤心不已,宝钗作为外甥女是这样安慰她的:“姨娘是慈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他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顽顽逛逛,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

薛宝钗首先推断金钏坠井应属意外,然后表明如果不是意外那就是太过糊涂,作为王夫人嫡亲的外甥女,她如此帮助姨妈解除负罪感固然是可以理解的,但眼见一个熟稔的如花生命忽然逝去而能冷静如斯,的确是无情得有点冷血。

但在和姐妹们的相处上,薛宝钗好像又不是那种无情无义,铁石心肠的女子,这一点,因“醉眠芍药裀”而著名的史湘云可以作证,而《牡丹花》一诗的第五句“芍药与君为近侍”恰好适宜用来解读薛史二姑娘的亲密关系。

史湘云“襁褓之间父母违”,跟着叔父婶母过活,虽是小姐身份,经济上却不那么自由,当她一时兴起提出做东举办诗社联谊会后,却在如何筹措资金上犯了愁,这时,宝钗主动提出提供螃蟹作为美食解了她的燃眉之急,另外,宝钗对湘云的生活境遇也非常关心,像亲姐姐一样体谅她,心疼她,以至于让史湘云说出了这样打动人心的话语::“我天天在家里想着,这些姐姐们再没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么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

薛宝钗最出名的一首诗(1200年前的一首唐诗仿佛恰好预言了薛宝钗的一生)(6)

为什么薛宝钗对史湘云这么好呢?一是她们身份相似,都是暂居贾府的亲戚;二是宝钗同情湘云自幼无父无母,少人疼爱,三是她俩都对宝玉钟情黛玉有些醋意,自然而然结成了统一战线。

“芙蓉何处避芳尘”此时就可以飘飘登场了。林黛玉在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时掣到的是芙蓉花签,所以,这句诗可以理解为写的是薛宝钗和林黛玉若即若离的神秘关系。

虽然薛宝钗是怀着选秀女的目的来到京城的,但当他见到玉树临风,蕴藉多情的贾宝玉时,心底肯定也会情不自禁地激起怀春的波澜,尽管她品格端方,谨言慎语,有时还是会不自觉地流露出对宝玉的爱意,而林黛玉比她更钟情于贾宝玉,又“心比比干多一窍”,极为敏感,自然对宝钗宝玉间偶尔的小暧昧颇为不爽,不管是“探宝钗黛玉半含酸”还是“宝钗借扇机带双敲”,体现的都是女孩儿家醋意微澜的小心思。

薛宝钗最出名的一首诗(1200年前的一首唐诗仿佛恰好预言了薛宝钗的一生)(7)

可是,黛玉怎么也避不开宝钗待人接物的成熟、周到、用心,终于在“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一回对宝钗说出了这样深情的表白: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象你前日的话教导我。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

笔者推测,按照曹公的原意,虽然贾母和王夫人各自支持木石前萌和金玉良缘,但其实宝钗和黛玉最终是达成和解了的,黛玉认可了宝钗的成熟旷达,宝钗则从心底接受了宝玉对黛玉的情有独钟。关于这一点,文学大师巴金应该体会得更深,所以他在他的代表作《家春秋》里塑造了心心相印,同病相怜的梅表妹和瑞珏,她俩都深爱着男主人公觉新,却先后含恨离开了人世。在曹雪芹的《红楼梦》后四十回中,很可能黛玉和宝钗也都永远地离开了宝玉,然后才有了湘云与宝玉的结合,正好和他俩当年的青梅竹马前后呼应,而且这个安排好像在告诉我们从宝黛初会开始,宝玉的生活就进入了红楼之梦的状态,直到宝钗病逝。也就是说,湘云是宝玉现实中的妻子,黛玉宝钗是宝玉梦中的情人伴侣,而秦可卿的化身兼美则是“红楼梦中梦”里宝玉的最爱。

罗隐《牡丹花》的最后两句是“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生。”可谓薛宝钗婚后生活的确切写照。

“韩令功成”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唐宪宗元和末年,因为平定淮西吴元济叛乱有功,节度使韩弘入京任相,皇帝特地赏给他一座豪华宅第。韩弘出身武将,对花花草草的不感兴趣,当他看到新家中有成片的牡丹花时,不禁怒气冲冲地说“吾岂效儿女子耶!(我怎么能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呢)”,于是就命人把院里的说牡丹花都铲除了。

大唐是牡丹的国度,“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写的就是唐人对牡丹的喜爱,当人们听说了韩弘府里发生的事情后,都认为韩老粗辜负了国色天香的牡丹花,同时为牡丹深感遗憾和痛心。

薛宝钗最出名的一首诗(1200年前的一首唐诗仿佛恰好预言了薛宝钗的一生)(8)

无独有偶,艳冠群芳的大观园第一美女薛宝钗也被辜负了,而且辜负她的不是韩弘那样的纠纠武夫,而是多情公子贾宝玉,请听《红楼梦》十二支曲的第一曲《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想一想宝钗也真是可怜,虽然和黛玉同为金陵十二钗之首,竟没有一首完全属于自己的曲子,《枉凝眉》、《恨无常》、《分骨肉》、《乐中悲》、《世难容》分别是为黛玉、元春、探春、湘云和妙玉而作的;《喜冤家》、《虚花悟》、《聪明累》、《留余庆》、《晚韶华》《好事终》则分别是写给迎春、惜春、王熙凤、巧姐、李纨和秦可卿的,但《终身误》却不能算作为薛宝钗而作的曲子,因为从歌词看,它的主人公明显是贾宝玉,尽管薛宝钗和贾宝玉一样深感“美中不足”,“到底已难平”……

薛宝钗最出名的一首诗(1200年前的一首唐诗仿佛恰好预言了薛宝钗的一生)(9)

在《红楼梦》现行本的后四十回中,贾宝玉对薛宝钗有两重辜负,第一重当然是“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第二重则是高中举人后弃家出走,出世为僧,把已为人妇甚至已经身怀有孕的宝钗抛在了身后。八七版电视剧《红楼梦》是根据学者们推断出的曹雪芹原意拍摄的,在这部剧中,贾家“忽喇喇似大厦倾后”,落魄的宝玉更不愿和宝钗见面,在蒋玉菡把宝钗请来之前悄悄地离开了,他面前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而宝钗则只能“可怜金玉良缘后,辜负秾华过此身”了......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忆江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