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中华,五千年的文脉,无不留有厚重印记。我国的百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大多是一些文化底蕴深厚,因发生过重大历史事件而青史留名的城市,它们代表的是中华历史文化最为厚重的部分。

洛阳,立洛河之阳,居天下之中,因此古称为“中国”。既有中原大地雄伟浩瀚的气质,又有江南水乡温柔婉约的味道。从开天辟地之后,自三皇五帝以来,洛阳以其天地造化之美,成为了天人公奉的神都,也成为了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洛阳是十三朝古都还是九朝古都(洛阳十三朝古都)(1)

确切的说,洛阳至少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夏朝、商朝、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个王朝在洛阳建都,是是坐实的十三朝古都,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洛阳与西安、南京、北京并称为中国四大古都

其厚重的历史文化,成为每一个国人不可不看,不可不走一回的文化名城。十三朝古都的洛阳,承载着久远的岁月,饱含着历史的沧桑,称为老城的地方,也许更有历史镜头感,走进洛阳老城,一条条街巷流淌着古老的传说,一座座斑驳的古建筑讲述着久远的故事。这是时光的积淀,是河洛文化的传承,更承载着洛阳人的生活记忆。

洛阳是十三朝古都还是九朝古都(洛阳十三朝古都)(2)

"千年帝都,牡丹花城",“崤函帝宅,河洛王国”,洛阳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曾经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亦是道路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

史学考证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均诞生于洛阳。在这里,文明首萌,道学肇始;在这里,儒学起源,经学兴盛。自古就有“天下之中”、“十省通衢”之誉,洛阳先后有105位帝王在此定鼎九州,排场十分强悍,其他城市几乎没有可比性。

洛阳是十三朝古都还是九朝古都(洛阳十三朝古都)(3)

洛阳名山老君山,因太上老君李耳在此归隐修炼而得名,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悠久道教文化历史。这里圣贤云集,群英荟萃,有太多的文人墨客曾隐居于此,白居易、杜甫、范仲淹、武则天、刘禹锡、蔡文姬、颜真卿、欧阳修、狄仁杰、赵匡胤……许多文人墨客都曾在这里留下千古绝唱

三国时期曹植的《洛神赋》,唐代刘禹锡说“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宋代欧阳修叹“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还有司马光书“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洛阳是十三朝古都还是九朝古都(洛阳十三朝古都)(4)

除此之外,洛阳也是一个有着诸多美景的地方,“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娇艳欲滴的牡丹,适合全家大小游乐观光的农家田园,都成为近几年旅游洛阳的新选项。

鼓楼,是一座古都洛阳的保存完整的古建筑。据洛阳市文物管理局信息中心公布的资料:“洛阳老城鼓楼,正名“谯楼”,位于老城东大街的中段

洛阳是十三朝古都还是九朝古都(洛阳十三朝古都)(5)

据《洛阳县志》记载,鼓楼原建于府前街的福王府(即现在青年宫广场前的中州路)。在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建福王府时移建于东大街。清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和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曾两次重修。鼓楼距今已有350年的历史。”

丽景门最早始建于隋代,是洛阳古城的西大门。2002年丽景门由洛阳市政府在原址新建,被评为洛阳市新八大景,为古都第一门,有着“不到丽景门,枉来洛阳城”的美誉

洛阳是十三朝古都还是九朝古都(洛阳十三朝古都)(6)

特别要一提的是,在洛阳东关大街,有一鲜为人知的“孔子入周问礼乐至此碑”,此碑立于清朝雍正五年,记载着两千多年前孔子千里迢迢来到洛阳,学习西周礼乐制度的历史事件。

“洛阳牡丹甲天下,菜中也生牡丹花”。这花儿就是洛阳水席中的“牡丹燕菜”。“洛阳水席”始于唐代,是中国保留历史最悠久的名宴之一,与洛阳牡丹、龙门石窟并称洛阳三绝

洛阳是十三朝古都还是九朝古都(洛阳十三朝古都)(7)

洛阳唐三彩经受了时间老人的无情考验。千年一梦,岁月的风雨无法褪去三彩的美丽容颜,唐三彩之美,恰似长夜的星空,穿越时光,令人迷醉,充满韵味。

龙门石窟的鬼斧神工,让你不得不赞叹古人技艺的出神入化,震撼人心。历经岁月更迭的白马寺,依然在古城中静默如初,散发着她的光芒。在老街闲庭信步,细细品味她的内涵与风韵,让历史诉说,让时间停驻

洛阳是十三朝古都还是九朝古都(洛阳十三朝古都)(8)

古都圣城处处充满神奇,洛阳老城,就像一位重情念旧的故人,依依收藏着遥远的过去,古旧、甚至破败的砖墙,留住了那些已然走远的岁月,留住了这片土地特有的古韵和灵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