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为什么要开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姓名是什么?姓校即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难道不是为了学校吗?有但不全是更要体现国家意志的普适性、目的性,即要塑造什么样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我们现在强调核心素养,强调五育并举,强调立德树人,家国情怀地方课程要体现地方特点,传承发扬地方文化,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学校课程与校本课程是什么关系?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学校课程与校本课程是什么关系(中小学为什么要开校本课程)

学校课程与校本课程是什么关系

中小学为什么要开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的姓名是什么?姓校。即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难道不是为了学校吗?有但不全是。更要体现国家意志的普适性、目的性,即要塑造什么样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我们现在强调核心素养,强调五育并举,强调立德树人,家国情怀。地方课程要体现地方特点,传承发扬地方文化。

国家课程是我们的主食,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是辅食。主食好不好吃,合不合口胃?这里就有一个适应性问题。有的学生觉得吃不饱,所以要拓展加深,有的学生消化不良,要降高减量,这就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对国家课程进行适当的调整丶改编等。但在主食之外,学校还可以自己独立开发一点有益的辅食和零食,与主食调和一下,这是校本课程的第二种情况。但都是从本校实际出发,为了学校,为了学生。所以校本课程它姓校。

既然姓校,那么校本课程就应该有学校特色,就应是满足本校学生的需要与个性发展。要培养的是我们国家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搞建设,除要有一定文化知识与技能之外,重要的一点,要有一个好身体,好体魄、好品德。因此在尝试对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同时,我们更注意开发特色化,自编自创校本课程。

因此,校本课程应具备学校的特色性,越鲜明越好。

从营养的角度看问题,校本课程应注意营养的全面性,食材的安全性,即校本课程要体现知识的综合性,要跨越学科的鸿沟,打破学科的壁垒。国家现在重提德体劳五育并举,更要实现五育的融合发展。要跨界,要有多维意识。手机原来是只打电话的,后来不断跨界发展,功能越来越多,手机也越来越重要,离开它我们感觉活不下去了。柯达原来是专业做胶卷,后来就倒闭了。小米主业是做手机的,现在要跨界做汽车了。在强调综合性的同时,也要注意食材的安全性问题。比如不同专业知识背景跨界后,有可能传达不准确不正确的知识,特别是意识形态上问题不能犯错误。例如,我们学外语不是崇洋,它是交流的工具,学习的工具。我们不应传达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我们可以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

另外我注意到校本课程体系、完整性问题,既然是课程,是选修课程,在注意学生的兴趣趣味性的同时,应该是有学校规划设计之内,有方案,有计划,有纲要,有课时,成系列的,而不是随意的。

技术是为内容服务,是辅助作用,为五育并举融合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但教学改革的方向不是技术。技术运用的好,确实能够增强交互效果,确实能够提高课堂效率,确实能够改进教与学的方式。我认为不能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不是走向技术主义,重点不在教学形式,教学程序,教与学的时间分配上,重点应该是通过技术辅助教学,更好地促进知识的价值转化、意义的达成及其所引起的学生的变化,学生的成长。

做一个好厨师,用好食材,做好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