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如何理解和落实文化意识(文化意识的内涵与培育路径)(1)

文化意识的内涵与培育路径

王 芳 陈琳琳

摘要:本研究首先通过文献研究,分析了中学英语教师对于文化意识的重视程度。然后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其背后的深层原因。研究结果显示,中学英语教师对培育文化意识的重视程度不够,其主要原因在于未能深刻理解文化意识的内涵,或缺乏相关的实践知识。随后,文章从一线教学的视角解读了文化意识的基本内涵:文化自信、国际理解和思想升华。其中,国际理解和文化自信分别强调对外来文化和中国文化的态度,思想升华则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审美情趣的提升。最后,笔者重点探究了三条循序渐进的文化意识培育路径:依托课本→延伸课本→超越课本。

关键词:文化意识;内涵;培育路径

一、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明确了高中英语课程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凸显了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提出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这一重要概念,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教育部,2018)。然而,文化意识在平常的教学实践中经常被忽略,笔者的文献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观点。研究结果显示,A刊共有文章279篇,核心素养的文章有80篇,占比28.7%。其中文化意识的文章数量为8,占比10%;B刊共有文章252篇,核心素养的文章有66篇,占比26.2%。其中文化意识的文章数量为14,占比20.9%。由此可见,自新《课标》颁布以来,两份刊物都非常重视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但是对于文化意识的重视程度不足。然而,笔者经研究发现文化意识的重要性正逐渐得到认可。与2018年相比,2019年A、B两刊中关于文化意识的文章数量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增长率分别为66.7%和80%,B刊还开辟了《文化意识》专栏。文化意识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在教学实践中却被严重忽视。笔者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很多教师对于文化意识的内涵与重要性理解不透,认为文化意识的培育与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没有直接关联。另外还有一些教师尽管认识到文化意识的重要意义,却缺乏培育文化意识的实践知识。故此,本文拟从一线教学的视角解读文化意识的内涵,并在教学实践中探究文化意识的培育路径。

如何理解和落实文化意识(文化意识的内涵与培育路径)(2)

二、文化意识的内涵

《课标》将文化意识界定为“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知识素质、人文修养和行为取向,其内容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力、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教育部,2018)。同时,《课标》也指出,文化意识的目标不仅是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沟通和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还包括汲取文化精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形成自尊、自信、自强的良好品格(教育部,2018)。刘道义(2018)归纳了文化意识所涵盖的五个维度,即文化知识(knowledge)、文化意识(awareness)、文化态度(attitudes)、文化品格(character)和跨文化交际能力(competence)。这五个维度体现了文化意识由浅入深的五个纵向层次,强调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从知识到素养的渐进过程。《课标》也强调,“文化意识培养是一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渐进过程,文化意识的培养不仅需要积累文化知识,还需要深入理解其精神内涵,并将优秀文化进一步内化为个人的意识和品行”(教育部,2018)。

基于上述研究,笔者将文化意识的内涵简化为三个维度:文化自信、国际理解和思想升华。首先,学习者个体依次经历文化自信和国际理解这个由内往外的开放过程,在坚定中华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增进国际理解。随后再由学习者内化于心,达到思想升华。最终,将升华的思想化为实际行为。

(一)文化自信

《课标》明确提出了在培养文化意识的过程中要坚定文化自信,向世界积极传播中国的优秀文化。文化自信首先体现在思想层面对中国文化的高度认同感。在接触世界多元文化的过程中,学生要具有批判性思维,积极探究文化现象背后的原因,通过比较、评判、移情等思维活动发展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鉴赏能力,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更重要的是,文化自信应该体现在行动层面对中华文化的积极传承与传播。“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要保护和发展好我们自己的文化,要有文化自信。同时,我们也要向外做好宣传,讲好中国故事”(李新华,2019)。

(二)国际理解

国际理解教育于1946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提出,是指在国际社会组织的倡导下,各国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的以“国际理解”为理念的教育活动(李文晶,2017)。《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国际理解教育的重点是“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能尊重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和价值等”。简言之,国际理解强调向外对待世界文化的态度。首先,学生应具有开放的心态,尊重与包容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其次,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最后,学生还应拥有全球胸怀,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积极参与解决全球难题(教育部,2016)。

(三)思想升华

“内化于心”的过程即思想升华的过程,是“外化于形”的前提条件。怀特海(2002)在《教育的目的地》开篇中也指出,“文化是思想的活动,是对美和高尚情感的接受。支离破碎的信息或知识与文化毫不相干”。另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以往三维目标中的一个重要维度,都与思想升华息息相关。因此,思想升华涵盖的内容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审美情趣,指在坚定文化自信和增进国际理解的过程中,学习者个体通过各种文化学习和文化交流活动,深入了解中国和世界的优秀文化,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审美情趣等方面的提升。

如何理解和落实文化意识(文化意识的内涵与培育路径)(3)

三、文化意识的培育路径

“由于文化意识培养的面和量的局限,高中生文化培养还存在很多不足。多渠道、多路径、多层次培育高中生文化意识迫在眉睫”(范洪亚,2019)。课本是课堂教学实施的主要内容,因此文化意识的培育路径围绕课本展开。根据对课本的依赖程度,培育路径分为三个由高到低的层次:依托课本→延伸课本→超越课本。这三个层次同时也体现出课堂的开放性与挑战性逐渐增强。下文将结合教学案例详细介绍,本文中教学案例涉及课本内容均来自《牛津高中英语》(译林版)。

(一)依托课本,从文化教学的视角实施课堂教学

课本资源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抓手,依托课本从文化教学的视角实施课堂教学无疑是提升文化意识的第一路径。现有的英语课本基本都按照《课标》的要求以主题为单位编写,所有主题语境都包含中外文化的范畴。这些话题既含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利于增强国际理解和文化自信,又隐藏着无穷的可用于思想升华的宝贵资源。在教学课本时,教师不要踏入文化意识点缀性和附属性的教学怪圈,而是“深度剖析文本的文化内涵,突出文本的文化视角,以文化意识为主线设计阅读活动,凸显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的融合,使两者相得益彰”(彭素飞,2018)。课本中的语篇大致可以分为两类:显性的文化知识类和隐性的语言知识类。教师可以根据语篇类别采取以下不同的教学策略:

(1)显性的文化知识类。该类语篇通常以文化差异、旅游、健康、环保、人际交往等为主题,字里行间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育人价值。对于这类文章,可以采用Moran(2009)提出的文化知识学习框架(Cultural Knowings)(见表3.1.1.1),即文化拓展(Knowing About)、文化实践(Knowing How)、文化理解(Knowing Why)和文化自知(Knowing Oneself)(转引自马利,2019)。该文化知识学习框架体现了文化知识学习由低到高、层层推进的渐进过程。Knowing About指浅表层次的文化知识收集,必要时可以进行适度拓展;Knowing How指通过体验实践去内化上一层次所吸收的文化知识;Knowing Why指在知识收集和体验实践的基础上探究文化知识的内涵,促进文化理解;Knowing Oneself指在文化感知和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鉴赏等思维活动发生观点碰撞,形成文化自知。

如何理解和落实文化意识(文化意识的内涵与培育路径)(4)

教学案例 1 M2U3 Reading The curse of the mummy

Step 1 文化拓展(Knowing About)

在此环节,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木乃伊的小视频,激发学生对于木乃伊的原有认知。随后,启发学生根据课题猜测文章主要内容:一些与木乃伊相关的不幸事件。最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文化知识:What terrible things happened related to the mummy? How did Carter discovered the mummy? What caused the terrible things? 这三个关键问题有助于学生收集基本的文化信息,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

Step 2文化实践 (Knowing How)

在此环节,教师提供语言实践机会,让学生扮演社会角色,在目的语语境中按照目的语的文化规范进行文化故事的体演,培养自己在目的语文化中做事的能力,进而内化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知识(秦希贞,2017;转引自马利,2019)。教师设计如下两个自选活动:

活动1 两人一组采访活动。一人扮演记者,另一人扮演主人公卡特(Carter),记者采访卡特发现木乃伊的过程以及对于后续不幸事件的看法。

活动2 多人体演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体演在木乃伊发现之后不幸牺牲的人或动物,旨在加深对离奇死亡事件的科学认识。

Step 3文化理解 (Knowing Why)

此环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文化内涵,对文本加深理解。教师设计讨论活动:What contributed to Carter’s discovery of the mummy? 引导学生研读文本,从字里行间探究主人公卡特的优秀品质。

Step 4文化自知 (Knowing Oneself)

此环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由人推己,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在总结卡特优秀品质的基础上,教师顺势提出探究性问题:“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arter and you? And what else do you still have to improve?”让学生寻找自己和伟人卡特之间的差距,树立远大的理想。

(2)隐性的语言知识类。该类语篇通常承载着教学语言知识的重要任务,从表面看与国际理解、文化自信或思想升华都没有太大的直接关系。但是,如果教师从文化教学的视角解读文本,必然能够根据单元主题、写作意图、编者意图和文本的字里行间挖掘出文本的深刻内涵和育人价值。针对这类文本,教师应在文本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文化意识的提升,层层推进,水到渠成。

教学案例 2 M7U2 Reading Two life-saving medicines

本文为说明文,介绍两种救命药物阿司匹林和盘尼西林的发明和用途。文本内容看起来比较乏味,似乎与育人价值无关,但授课教师却从中挖掘了文本的育人价值。本文节选关于盘尼西林的语篇教学。教师首先展示图3.1.2.1,询问学生两个问题:What problems did he face? How did he solve them? 随后呈现图3.1.2.2,让学生整体把握盘尼西林的发现与推广使用过程。图3.1.2.1和图3.1.2.2涉及文本基本信息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逐步展示图3.1.2.3和图3.1.2.4,引导学生探究哪些因素促进了盘尼西林的发现以及成功的促进因素,达成育人目标。

如何理解和落实文化意识(文化意识的内涵与培育路径)(5)

如何理解和落实文化意识(文化意识的内涵与培育路径)(6)

(二)延伸课本,以课本为主体拓展教学资源

诚然,课本中已经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但是由于受篇幅、时间、地域等因素的制约,教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满足文化教学的需求。因此,在依托课本实施课堂教学的同时,教师还需具备延伸课本的意识。正如高洪德(2017)所言,“未来课程设置应该采用1 X模式。1指一套教科书,学生借以获得知识基础和能力支架;X指根据学生需要和社会发展提供多种课内外学习资源,以拓展语言和文化习得通道,促进学生形成能力和品格”。延伸课本是一种课程开发路径,指以课本资源为主体进行教学内容的延伸,将延伸的内容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根据现行课本的特点,笔者探究了如下两种延伸课本的策略:

(1)单元延伸,整合课本。课本中一些相同主题的内容散落在不同的模块和单元中,教师可以以主题为单位跨模块整合教材。相同主题的阅读材料中必然重复出现一些语言和文化信息,能够促进学生深刻理解主题和习得语言。例如,在教学《牛津高中英语(译林版)》“科学与技术”的主题时,教师可将M4U3, M5U3, M7U1, M7U3和M10U4单元的阅读材料组合到一起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全面地了解先进的科学技术,热爱科学。同时,能够感受到科技带来的正负影响,教师也更容易引导学生对科技形成深刻的理性认识。

(2)补给延伸,弥补课本的不足。受客观条件所限,课本在介绍某种文化现象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往往浅尝辄止,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补给延伸,指从广度和深度上补给课本缺失的相关文化知识。前者指从内容的广度上进行横向延伸,后者则指从内容的深度上进行纵向延伸。例如,在M6U3关于文化差异的单元中,课本中只提到朝鲜、文莱的婚礼习俗,学生往往感觉意犹未尽。这时,教师可以从广度上延伸,补充诸如英国、印度、美国等国的婚礼习俗,或者增加其他的习俗,如问候、送礼、饮食文化等等,以此扩充学生相关的文化知识。再如,在介绍苏格兰的传统节日时,课本中提到“first footing”这一活动,但学生对于此概念缺乏了解,那么教师则可以从深度上补充其相关内容,让学生通过表演参与的方式进行深入了解。

如何理解和落实文化意识(文化意识的内涵与培育路径)(7)

(三)超越课本,提升文化教学的灵活性

超越课本作为前两种路径的提升与补充,可以有效避免前两种路径存在的两个弊端——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方式单调。超越课本的目标是追求教学内容的鲜活性和教学方式的灵活性。

(1)教学内容的鲜活性。教师应该树立“学校教育即生活”的大教育观,借助发达的媒体获取生活中的新鲜素材,将其作为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学习学会更好地生活。例如,在全球新型冠状肺炎疫情肆虐的今天,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集相关的资源,如演讲视频、歌唱视频、采访实况等,将英语学习和文化意识提升融合在一起精心实施教学,告知学生该疫情的症状、传播途径以及防护措施,同时还教育学生关爱生命、敬畏自然、通力合作、积极乐观。

(2)教学方式的灵活性。本杰明·富兰克林曾在一次演讲中说过:“Tell me , and I will forget; show me and I may remember; involve me, and I will learn”(告诉我,我会忘记;展示给我,我可能记住;让我参与,我会学会。)(转引自钟岑岑,2015)。这表明了学生实践的重要性。叶翠玲(2019)也指出,“完整的文化传授流程包括四个基本环节:文化感悟、文化体验、文化实践、文化评价”。因此,教师应该告别传统的静态、单调的文化教学方式,转而使用更为灵活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更多文化实践和感悟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可经常开展体演、演讲、辩论、讨论、采访等实践活动增加学生的文化体验感。在课后,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真实的交际,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并积极传播中国优秀文化。例如,郭翔(2019)利用国际明信片写作增强初中生文化意识的做法非常值得推广,通过抖音、微博等自媒体用英语向世界介绍中国优秀的文化也是不错的选择。在节假日,教师还应按照《课标》的要求“适当开展中外学校、学生之间的联系和联谊活动”(教育部,2018),甚至带领学生走出国门开展修学游。修学游不是以休闲为目的游玩,而是以文化体验和文化交流为目的。例如,范洪亚(2019)提出基于文化意识培育的高中修学游模式,包括三个环节:行前导学;现场学习;行后总结与辐射。该模式中文化提升的目的明确,形式灵活。总之,灵活的教学方式强调教师具有创新意识,采用“做中学”的动态方式而不是空洞的说教方式,组织动态的文化体验活动,促进文化意识的“内化于心”及“外化于形”。

四、结语

文化意识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价值取向,是实现《课标》“立德树人”课程目标的根本保证。基于文献研究和调查研究,文章揭示了文化意识不受重视的现状,并探寻了背后的深层原因:对文化意识的内涵理解不透或缺乏相关的实践知识。本文首先从一线教学的视角解读了文化意识的内涵,认为文化意识的内涵实际上可以简化为三个维度:文化自信、国际理解和思想升华。其中,国际理解强调向外对世界文化具有开放的心态和国际视野;文化自信强调向内对中华文化高度认同,并对中华优秀文化积极传承与传播;思想升华是将中外文化内化于心的过程,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审美情趣的提升。

随后,本文重点介绍了三条文化意识的培育路径:依托课本→延伸课本→超越课本,代表了对课本依赖程度的逐渐减弱。依托课本是文化意识培育的第一路径,根据语篇的内容按照显性的文化知识和隐性的语言知识分类。针对前者,教师可以采用文化知识学习框架进行教学。而针对后者,教师需从文化教学的视角解读文本,根据单元主题、写作意图、编者意图和文本的字里行间挖掘出文本的深刻内涵和育人价值。延伸课本是一种课程开发路径,指以课本资源为主体,从广度和深度上进行教学内容的延伸,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超越课本作为最高层次的路径,是前两种路径的补充,旨在解决前两种路径的弊端,谋求实现教学内容的鲜活性和教学方式的灵活性。总而言之,本文从一线教学的视角解读了文化意识的内涵,通俗易懂。探究的三条文化意识的培育路径,立足课本,层次鲜明,易于操作。

如何理解和落实文化意识(文化意识的内涵与培育路径)(8)

参考文献

[1] 范洪亚. 基于文化意识培育的高中修学游模式探索[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19(11).

[2] 高洪德. 从文化知识到文化品格,英语教学怎么做?[J]. 英语学习, 2017(3).

[3] 郭翔. 利用国际明信片写作增强初中生文化意识的实践研究[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19(4).

[4] 怀特海, 徐汝舟(译) . 教育的目的[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5] 教育部.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6] 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S].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7] 李新华. 基于文化视角的英语文本解读策略—以人教版《新目标英语》(go for it!)阅读教学为例[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19(11).

[8] 李文晶. 英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发展历程、特点及启示[J].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7(2).

[9] 刘道义. 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文化意识[J].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18(6).

[10] 马利. “文化知识学习框架”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19(8).

[11] 彭素飞. 聚焦文化意识培养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18(10).

[12] 叶翠玲. 基于文化自信培育的高中英语教学策略研究[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19(3).

[13] 钟岑岑. 课堂讲解研究[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15(10).

The Connotation and Cultivation Path of Cultural Awareness

Wang Fang Chen Linlin

Abstract: This study first analyzes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knowledge of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awareness through Literature Research. Then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is employed to have insight into the underlying reas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most of them do not pay enough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cultural awareness, which is mainly due to the lack of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notation of cultural awareness, or the lack of corresponding practical knowledge of cultural awareness. Then, the article interprets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cultural consciousn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ont-line teachers: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ideological sublimation. Among them,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and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respectively emphasize the attitude toward foreign culture and Chinese culture, while ideological sublimation emphasizes the promotion of emotion, attitude, values and aesthetic taste. Finally, the article focuses on three gradual ways to cultivate cultural awareness: relying on textbooks → extending textbooks → transcending textbooks.

Key words: cultural awareness; connotation; cultivation path

(本文首次发表在《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20年第9期)

如何理解和落实文化意识(文化意识的内涵与培育路径)(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