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杰寻幽问禅(寻幽问禅双峰山)(1)

刘俊杰||寻幽问禅双峰山

为了洗却心中铅华,觅得一份宁静和清幽,冬日,应几位同窗好友之约,来到风景秀美的双峰山。

双峰山,古称黄梅山或破额山,位于黄梅县城西三十余里处,故又名西山。

探幽之旅,从造访灵润桥开始。

刘俊杰寻幽问禅(寻幽问禅双峰山)(2)

灵润桥,又称花桥,建于元朝至正年间,供游人香客避雨乘凉小憩之用。站在桥上,清风徐来,心旷神怡。驻足桥底,碧玉流淌,泉水叮咚。历代文人墨客,莫不在此留下足迹。唐朝诗人柳宗元当年游历此处,诗兴大发,吟诗一首,诗曰:“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书法家柳公权也挥毫泼墨,鱼状石矶上题刻的“碧玉流”三个苍劲大字,至今还散发着淡淡的墨香。

走过灵润桥,就如同穿越了一条深邃的时光隧道,唐风元韵在不同的段落依稀斑驳,却又挥之不去。

刘俊杰寻幽问禅(寻幽问禅双峰山)(3)

出桥,往右行百余步,便是禅宗祖庭,四祖道场正觉寺。寺初名幽居寺,因位于双峰山麓,故又名双峰寺,由道信禅师创建于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干年古刹,木鱼声声,梵音阵阵,召引着参禅向佛的脚步。殿堂楼阁,层层叠叠,古色古香,演绎着定居传法、农禅双修的禅宗历史。殿宇前的那棵古柏,参天入云,苍翠挺拔,见证着寺庙的兴衰与沧桑。它历经千年,饱经风霜却荣辱不惊,已把自己站成一尊佛的模样。那座香炉,青烟缭绕,香火不断,承载着多少善男信女的祈愿和希望。那尊宝鼎,檀香盈袖,禅韵悠悠,容纳着万千慈悲与佛法。踏进佛堂门槛的那一刻,就那么轻易地,原谅了所有人,放下了所有事。无论双手合十,还是静静肃立,心中妄念皆次第泯灭,顿觉神清气爽。

刘俊杰寻幽问禅(寻幽问禅双峰山)(4)

走出寺院的那一刻,是入世,还是出世?其实,入世出世,就在一念之间。深得佛法要义,才能领悟这种转换的玄妙。佛在殿堂,禅居心房,修行并不拘泥于场所和形式。佛即人人,人人即佛,就看你有怎样的境界和悟性。诸恶不作,众善奉行,俨然成为芸芸众生最基本的修行准则。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已成为善男信女们参禅礼佛的不二法门。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用出世的态度或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是所有信众当下最现实的功课。

出了寺院大门,往右,沿青石台阶拾级而上,便是去往毗卢塔的路。台阶沿山势往上铺展,绵延数百级。对于朝圣者来说,每歇一步,都会保持仰望的姿势,每进一尺,就离禅之源头更近一步。这段膜拜之路,说短也长,说长也短,就看你有着怎样的心性与诚意。

刘俊杰寻幽问禅(寻幽问禅双峰山)(5)

蓦然抬头间,毗卢塔就耸立在眼前。塔内静谧安祥,禅机四伏。在冬日暖阳投射的光影里,我似乎看到了道信禅师端坐其间谈经说法的画面。环顾佛塔,深感庄严和古朴。这里的每一块青砖,都被烈火锻烧过,被佛光沐浴过,被风雨洗礼过,以超凡脱俗的姿态叠加在一起,散发着浓浓的禅风与古韵。

毗卢塔后,还是一级一级的台阶。而台阶的每一级,都书写着传奇的某个片断。沿着台阶一步一步往上走,每走一步,脑海中便会闪现四祖传法于五祖的场景。台阶的尽头,就是山峦之颠,颠峰之上便是传法洞。就在这充满传奇色彩的传法洞里,五祖弘忍获得真传和衣钵,东山法门从此露出端倪。

走出传法洞,往左,有一条小径直通院门外。出得门来,便是入世。喧闹与笑语迎面扑来,山路之上已是游人如织。顺着人流,转过一道山梁,十几分钟的时间,就到了芦花庵。

刘俊杰寻幽问禅(寻幽问禅双峰山)(6)

芦花庵,为四祖寺分院,是比丘尼修行场所。它左倚平川瀑布,右凭罗湾河,依山傍水,环境清幽,有着别样的灵动与秀美。殿堂层叠而上,错落有致,与周边山水浑然天成,相映成趣。在国内诸多丛林寺院中独具一格,是不可多得的禅修之所。这里,朝可闻空谷悠钟,夜可睹明月禅影,身处白云青嶂红尘外,心居明月芦花法界中。这里,春来鸟语花香,夏季云雾缭绕,秋日芦花遍地,隆冬银装素裹。若是乍暖还寒之时,池中残荷便以涅槃的姿势,傲立在碧水中央,暗暗积蓄着重生的力量。而殿堂前的几树梅花也寂静盛开,一夜之间绽放成莲的模样。

刘俊杰寻幽问禅(寻幽问禅双峰山)(7)

站在赵州亭前,掠过波光潋滟的水面,遥望碧水青山之间的红墙黛瓦,芦花庵就象一株出水芙蓉,摇曳在红尘最深处,不惹一丝尘埃。我静静地看着她,她静静地看着我,我们成了彼此眼中唯一的风景。不用说话,也十分美好。

出芦花庵,走完赵州亭前的那段长堤,往上望,便是充满传奇色彩的观音古寨。

刘俊杰寻幽问禅(寻幽问禅双峰山)(8)

观音古寨建在悬崖峭壁之上,地势十分险要。去往那里,需爬完一段崎岖不平的山路。刚上山的路比较陡,行至半山腰则较为平缓,再往上去,山势又渐陡。绕过几道山梁,青石垒成的古寨门便进入视野。寨门有两道,一南一北,一前一后。南为“长寿门”,是前门;北为“拱宸门”,是后门。

过了两道寨门,观音寨就在眼前。

观音寨的名字很有意思。既然是寨子,怎么供奉着观音?既然是道观,为何又不见道人?这些问题后面,有着一个个至今仍被当地百姓津津乐道的传说和故事。

相传,西晋名道罗致福在此地建道观,初名“凤桑观”,后因治愈晋惠帝顽疾有功,被御封为“泰源观”。可是,怎么后来又改称“观音岩”了呢?这里面又有一桩神奇的传说。

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公元856年),日本僧人慧锷从五台山恭迎观音菩萨金像回日本供奉,取道巴蜀,沿江而下,途经寻阳,慕名朝拜四祖正觉寺。行至泰源观附近,突遇狂风暴雨,情急之下,便将观音菩萨金像护藏于观中。数日后风停雨住,准备启程时,才发现金像竟牢牢嵌入岩壁之中,任凭怎样搬抬牵拉,亦纹丝不动。慧锷无可奈何之下,忙向四祖寺方丈讨教良策。方丈随慧锷进入道观,见此情状,也禁不住啧啧称奇。沉思片刻之后,对道长和慧锷说道:“既然此洞与观音有缘,何不在此给菩萨安身?”于是,泰源观从此就有了观音菩萨金像。之后,泰源观经过扩建,规模越来越大,来拜佛的人也越来越多,逐渐演变成佛教活动的场所。因为这里供奉着观音菩萨,从此便改称为“观音岩”。

刘俊杰寻幽问禅(寻幽问禅双峰山)(9)

再后来,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王仙芝兵败南下时,在此处筑城建寨。后被曾元裕率领的官军重重包围,激战数日,义军死伤5万余人,王仙芝在突围中也不幸战死。为了纪念这段历史,后人习惯把此地称为“观音寨”。

立于寨前,耳畔响起一首熟悉的歌:

暗淡了刀光剑影

远去了鼓角争鸣

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

湮没了荒城古道

荒芜了烽火边城

岁月啊

……

此歌正合此地此境。

抬头凝视古洞门楣上的题刻,俯首触摸带着余温的香炉,再远望山崖上冰冷的岩石,不由得心生无限感慨。

出观音寨,有两条路。一条于寨前,可就此下山。一条于寨后,可继续上山。若想探得双峰山全貌,需选取后者。退回到两道寨门之外,沿山脊向上走,景致变得越来越美。往山路左边俯瞰,远处山峰连绵起伏,层峦叠嶂,谷底阡陌纵横,农舍散落其间,似有鸡犬之声隐约传来,疑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越往大山深处走,就越清幽。此时虽听不见鸟鸣,闻不到花香,但空气格外清新,一路上也少不了寻幽者的惊呼与欢笑。山间树木密密匝匝遮天蔽日,沿途荆棘密布杂草丛生,纵然如此,也挡不住寻幽者前行的脚步。

刘俊杰寻幽问禅(寻幽问禅双峰山)(10)

越过一座又一座山峦,峰回路转处,松柏掩映间,两道寨门映入眼帘。想必是到了当年双峰寨的地盘吧!此处地势甚为凶险,易守难攻,而寨门是通往顶峰的唯一通道,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寨门由几块青石条搭建而成,孤零零地立在岗峦之上。其中一侧倚着两块岩石,大的在上,状若蘑茹,小的在下,形如玉盘,浑然一体,巧夺天工,远望犹如飞来之石。一阵山风吹来,寨门呜呜作响,那声音里分明透着无尽的苍凉和落寞。枯黄的野草也在风中不停地招摇,好像要告诉人们发生在这里的繁华往事。我想,这里一定也有传奇吧,只是它们被深深地尘封在岁月的长河里,然后被人渐渐遗忘。

过了寨门,继续往上攀爬,但闻耳边山风呼啸,只见周遭悬崖绝壁,脚边万丈深渊,竟有高处不胜寒之感。

近了,近了,可以望见双峰山的两个峰尖了。那,便是我战胜艰难险阻一定要到达的高度。脚下的步子越来越快,情绪也变得激动起来。我用力挥舞着开路的棍杖,一路披荆斩棘,一路奋勇攀登。

终于到达双峰尖。这里便是双峰山的至高点,也是探幽揽胜的最佳位置。只见峰顶怪石嶙峋,形状各异,有的似金龟探头,有的似神龙回首,有的似玉树临风,有的似雄鹰振翅,真是干姿百态,令人遐想。最特别的,当属耸立在蘑菇石不远处的一根石柱,只见它傲然屹立,直插云天。顶部为圆形平台,中间一条裂缝,似被刀砍剑劈,可谓鬼斧神工。凝视这块石头越久,心中冒出来的奇思妙想就越多,只是这些妙想不可言说,也不必言说。

站在双峰山之巅,一览众山小。放眼远望,岗峦起伏,壑深谷幽,云蒸霞蔚。情不自禁临风放歌,其喜洋洋,宠辱皆忘。驻足双峰尖,多种景象尽收眼底,一边是碧波荡漾、渔舟点点的考田水库,一边是梵音绕梁、木鱼声传的禅宗祖庭,一边是鸡鸣狗吠、炊烟袅袅的村庄,一边是饱经风霜充满传奇的古寨。身在双峰山,我的思绪在古今之间来回穿梭,灵魂也在出世与入世间轮回转换。下得山来,我已身似菩提,心如明镜。

有人说,双峰山清幽秀丽,有小桥,有飞瀑,有奇石,浓缩了黄梅山水的精华;还有人说,双峰山充满底蕴,有寺庙,有道观,有山寨,包容着异彩纷呈的各种文化。是啊!在这里,你可以和山水耳语,可以与自己对话,可以遥想扑朔迷离的传说,也可以在晨钟暮鼓声中静静感受一份禅意。

刘俊杰寻幽问禅(寻幽问禅双峰山)(11)

探幽双峰山的路,很长很长。那其实是一条心路,且行且吟,且悟且珍惜。

在双峰山游走,是我的一次转经。离开双峰山,心中竟生出再来几次的念头。

作者简介:刘俊杰,笔名心路行吟,文学摄影爱好者,县作协会员。

执行主 编:魏鲜红

主 编:曹锦军

刘俊杰寻幽问禅(寻幽问禅双峰山)(12)

征稿启事

围炉广泛征集黄梅稿件,自然风光、民风民俗,家乡故事都可,要求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投稿信箱:297235310@qq.com caojingjun19731216

刘俊杰寻幽问禅(寻幽问禅双峰山)(13)

《大美黄梅》(暂定名) 新书出版预订公告

3月1日起,曹锦军围炉继2016年出版《穿越时空赏黄梅》一书后,再推力作《大美黄梅》(暂定名)一书,将对2015.7——2017.6期间的围炉优秀作品进行编辑成册。主要内容是湖北黄梅的厚重文化、风土人情以及美丽风光。体裁有散文、游记、摄影、美术、书法、诗词、楹联等。版面为彩印,价格在55元一本左右,印数2000本。作者有国家级作协会员、省市县作协会员、文学博士、文学爱好者以及摄影家、美术家、书法家、诗词楹联会员。欢迎企业、商家、个人提供赞助。新书征订已全面启动!

支付宝:15072733961.请购书者一定要将自己的详细地址、姓名、邮编、手机号码以及交易截图发到15072733961曹锦军。或者在围炉文章下面赞赏,详细留言即可,谢谢!

刘俊杰寻幽问禅(寻幽问禅双峰山)(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