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平和老师发了《应该树立什么样的诗词价值观》一文,认真学习后觉得那些观点和自己的思路是不谋而合的,特摘抄出重要词句汇编一起,大家一起学习。

山水楹联(云水楹联二十三)(1)

扫除新词入诗的障碍。不墨守成规,让新词入诗,融入时代特点,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优化诗词价值观。

诗词创作者应该“坚持与时代同步伐”,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

不能热衷于“为艺术而艺术”,不能只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脱离大众、脱离现实。要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诗词艺术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

“守正创新”,诗词与其他文学体裁的最大不同,在于它有一套严格的韵律要求,这是古人在长期的诗词创作中形成并沿袭下来的。我们写的如果不合韵律要求,就不是中华诗词了。因此,我们必须“守正”。然而,“创新是文艺的生命”。这就要求我们把创新精神贯穿诗词创作全过程,在题材、语言、手法、意境等方面努力创新。也就是在严格的韵律要求下,紧跟时代步伐,融入时代特点,引领时代潮流。

山水楹联(云水楹联二十三)(2)

蕴冰老师:既要遵循诗词创作韵律方面的严格要求,又大量使用现代新词来体现时代特色,诗句中蕴含着严格的格律与深远的意境,这样才是“守正创新”的典范。郭静老师:用诗写生活,才是好诗。

出:恨君不似春江月。标明平仄后,特意指出:对联中,多音字原则:音随意定,韵依音归。普通话里,“不”和“一”不是多音字,但是有变音现象。“不”在四声前发二声,在一、二、三声前发四声。“一”也如此,在四声前发二声,在一、二、三声前发四声。春绪老师:一七八不要变调。我感觉“七八”没有变调啊,默默组了好多词也没发现,问了度娘,才知道“七、八”的变调在逐步消失中,但在实际语言中也就是方言中还时有出现,普通话中已经没有了。法端老师:思友该如菊韵花。静暖老师:怜我如同镜里花。蕴冰老师建议改为:怜我如同秋日花。我建议改为:怜我恰如秋雨花,秋雨中的花才最可怜。她问:“秋”平仄可以吗?答:此处可以遵循“一三五不论”,不能以词害意,规则要给意境让路。

山水楹联(云水楹联二十三)(3)

出:春有百花秋有月。春绪老师:夏有凉风冬有雪。蕴冰老师: 这是对联,不是要求写出下一诗句的。法端老师也指出:第二、六字此处不能是仄声,对:林藏千鸟水藏鱼。

白衣老师:古井无波空有水;今人少志枉多才。指出上联有“井、水”,下联有“人、才”。上联有“有、无”,下联有“多、少”,并一一对应。赶紧附和:这就叫对仗工整。白衣老师在点评大家作品时指出:对联要体现一定的中心思想,也就是表达一个意境。

山水楹联(云水楹联二十三)(4)

出:竹影敲窗,梅香入墨诗心醉;蕴冰老师:水光摇月,雪色拂琴雅意浓。郭静老师:小字成文风月闲。晚上有时间了也对上:曲弦攀柳,眷念依风水月忧。法端老师问:曲弦攀柳,啥意思?曲弦怎么会攀柳呢,肯定是曲弦里流淌出的曲音啊。柳树下,曲音袅袅,风中水中满满的都充盈着忧思。法端老师建议:箫音绕柳,如何?答:上联用了敲,拟人化非常明显的,绕,拟人手法不是很明显。他又指出:梅香,名词;眷念,动词。眷念也是名词,深深的思念,念想,思念这个想法,而不是思念这个动作。刚才写日记时才发现,攀失律了,难得法端老师帮我指出来,我竟然都没发现,还强词夺理,这可真是对自己无语!

山水楹联(云水楹联二十三)(5)

学习,生活中处处皆学问,老师就隐身于我们身边,保持学习的热情,“活到老,学到老”。

山水楹联(云水楹联二十三)(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