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们聊聊道家思想家庄子一个看似比较偏激,但也非常有名的观点: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01

这个观点是在《庄子·胠箧》中提出的,这一篇是《庄子》一书的第十篇,“胠箧”这两字个可能很多人都不认识,拼音是qū qiè,就是撬开箱子,打开箱子,也就是“盗窃”的意思。

庄子说过的三大定律(道家思想家庄子说)(1)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很多人认为,这句话并非是庄子本人的意思,看似非常消极,也跟之前庄子在很多地方推崇“圣人”的说法并不相符。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圣人如果不死,盗贼就不会消失。咋一看起来很偏激,认为是庄子是在反对“圣人”,但实际上,这正是庄子以及道家思想伟大的地方,为什么庄子呢?让我们慢慢聊。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庄子在《庄子》中也说过:“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可以说,在道家思想中“无为”是道家思想中“圣人”的典型特点。不管是庄子,还是老子都非常推崇这种“无为而无所不为”,那这和这一篇《庄子·胠箧》所提出的“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有关系呢?

庄子说过的三大定律(道家思想家庄子说)(2)

02

我们来看另外一句话就明白了,庄子在《庄子·胠箧》这一篇中,还说了另外一句话:

“故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已善者,是以大乱”。

这句话很难理解,非常绕,但正是这句话,才是理解“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关键,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说:天下人都知道要追逐他所不知道的,却不知道要探索他所已经知道的;都知道要责怪他所认为不好的,却不知道要责怪他所认为好的。

在结合前面“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这句话,其实庄子在这里要告诉我们三个道理:

第一个道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而且这两面是相对相生,必可分离的。有“圣人”就有“大盗”,这正是事物的正反两面,就像硬币的正反两面一样。庄子提醒我们追求“圣人”的同时,也要不忘“盗贼”。我们认为“盗贼”是不好的,会去责怪;我们认为“圣人”是好的,所以不会去责怪。但为什么我们没有反过来思考呢?这正是道家思想伟大的地方,善于反思和反省,随时看到事物的另外一面。

庄子说过的三大定律(道家思想家庄子说)(3)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意思是,天下人都知道了“美”,所以也就有了“恶”,天下人都知道的“善”,所以才有了“不善”,善恶美丑都是相对相生的,不仅如此,“有无”、“难易”、“长短”、“高下”等等都是相对出现的。所以,我们就可以理解庄子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圣人和大盗其实也是相对相生的,事物的正反两面。

庄子说,为了防备那些撬箱子、掏袋子、开柜子的盗贼,一定要绑好绳索,关紧锁钮,我们认为这样做很聪明。但是盗贼来了之后,背着柜子、举起箱子、挑起袋子就跑,唯恐绳索和锁钮不牢靠。你以为的聪明的做法,在这个时候看来,其实很愚蠢的做法,其实方便甚至助涨了盗贼的行为。庄子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聪明和愚笨其实也是事物的两面,就像你以为自己是聪明的圣人,反而愚蠢地为盗贼做了嫁衣裳一样。

03

第二个道理:物极必反,随时关注事物的运动变化,意识到一个极端之后,就是另外一个极端,过分追求“圣人”,就无法避免“大盗”。

庄子说过的三大定律(道家思想家庄子说)(4)

关于物极必反的思想,在道家思想中可谓比比皆是,在老子《道德经》中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意思是说:过分追求色彩的享受,终致视觉迟钝,视而不见;过分追求声音的享受,终致听觉不灵,听而不闻;过分追求味道的享受,终致味觉丧失,食不知味;过分纵情于骑马打猎,追逐鸟兽,终致心神不宁,放荡不安;过分追求金银珍宝,终致行伤德坏,身败名裂。所以圣人的生活,只求饱腹,不求享受,宁取质朴宁静,而不取奢侈浮华。主张摒弃一切外物的引诱,以确保固有天真纯正的本性。

懂得事物的“物极必反”的道理是道家思想的一大精髓,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意思是说,事物都是在好坏两级来回往返运动变化。一方面,体现了世间万物都是运动变化的;另外一方面,也体现了世间万物都会相互转化的。

04

第三个道理:“圣人”和“大盗”都是来自人性的两面,都受人性欲望的驱使。

庄子说过的三大定律(道家思想家庄子说)(5)

这其实是我读庄子这篇《胠箧》感受到的一个更为深刻的道理,庄子在这一篇内容中说:

“子独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 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戏氏、神农氏 ,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 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若此之时,则至治已 。今遂至使民延颈举踵,曰“某所有贤者”,赢粮而趣之,则内弃其 亲而外去其主之事,足迹接乎诸侯之境,车轨结乎千里之外。则是上 好知之过也!”

说的是,在上古的至德的时代,也就是在伏羲氏、神农氏那个年代,百姓以结绳记事,饮食香甜,服饰美好,习俗欢乐,安居乐业,邻国彼此相安无事,鸡鸣狗叫的声音也相互能听到,而百姓活到老死却不相往来。在那个时代,才有真正的太平。但圣人出现后,百姓就会伸长脖子踮起脚尖说“某地有个贤人”,于是担起粮食前往投奔,甚至为了追随圣人而遗弃双亲,也不管国家大事,这些都是喜欢追随圣贤的欲望,所导致的错事。

在上古的自由平等的社会,人与人、国与国之间没有等级差别,人们没有多余的欲望,国家也没有更多的企图,这是庄子所推崇的美好社会。一旦人与人之间有了差别,欲望就会让我无止境、不理性地去追求它,导致国家的战争和人民的痛苦。

05

庄子说过的三大定律(道家思想家庄子说)(6)

叔本华

在西方哲学家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本书中,对人的欲望和人的幸福也进行了精彩的论述。他说,人都有追求幸福和快乐的本能,但我们绝大部分人生都是不快乐和不幸福的,甚至是在痛苦中度过。而人类一切的痛苦都来自于所要求、所期望的东西和实际得到的东西之间不成比例。也就是,我们的欲望和现实的不匹配,是痛苦的根源。而增加快乐和幸福只有两个方法:一个减少欲望,一个是增加获得。

而在道家思想中,其实也表达了类似的思想。老子在《道德经》中说: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庄子说过的三大定律(道家思想家庄子说)(7)

老子认为,不标榜贤名,使人民不起争心;不珍惜难得的财货,使人民不起盗心;不显现名利的可贪,能使人民的心思不被惑乱。因此,圣人为政,净化人民的心思,就没有什么自作聪明的主张;满足人民的安饱,就不会有更大的贪求;减损人民的心智,便没有刚愎自用的行为;增强人民的体魄,就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哪里还会与人相争呢?

若使人民常保有这样无知无欲的天真状态,没有伪诈的心智,没有争盗的欲望,纵然有诡计多端的阴谋家,也不敢妄施伎俩。在这样的情况下,以“无为”的态度来治世,哪里还有治理不好的国家?

06

其实不管是老子还是庄子,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古人对于人性的理解都非常深刻,也都非常清晰地意识到,人的欲望是瓶子的魔鬼,一旦放出来之后,就带来了永无止境的追求,要懂得控制本能的欲望,才能获得幸福快乐的人生,才能带来国家的长治久安,这是一个简单而朴实的道理。

庄子说过的三大定律(道家思想家庄子说)(8)

欲望既可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驱动力,也是人性的“魔鬼”,它可能让我们成为“圣人”,也可能让我们成为“大盗”。所以,庄子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但更重要的是要知道“故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已善者,是以大乱”。也就是说,看到事物好的一面的同时,也要看到其不好的一面;追求自己不知道的同时,也要时刻审视自己的已知。“圣人”和“大盗”其实正是人性不可分割的正反两面,这是一种思辨思维,也是一种对人性的反思。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小播读书”或分享给您的朋友,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