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技巧六 选好角度 赏析品味 ,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记叙文赏析技巧?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记叙文赏析技巧(记叙文阅读技巧六)

记叙文赏析技巧

阅读技巧六 选好角度 赏析品味

技巧点拨

在记叙文阅读中,词句是一个大的考点,可以包括解释、理解、赏析三种形式。

1、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

(1)从词语的准确性上分析。

在对文中某个凝炼准确的词语进行分析时,一定要注意词语蕴含的丰富内涵,运用换一换、比一比的方法,体会某个词义的妙处。如:朱自清《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一句中,“偷偷地”和“钻”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而换成“长”字就表达不出这层意思。

(2)从词语的感情色彩或语言风格上分析。

有的语言运用反语或者贬词褒用,在特定语言环境中表达特殊的情感。如《我的老师》中“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狡猾”一词就是贬词褒用,表达出“我”的调皮、天真的性格。

答题思路: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来回答,答出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

2、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

(1)写景句——从修辞角度赏析。格式:用了……修辞,……(修辞特点)地描写了……(景物特点),表达了……之情。(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表达、表现什么)。如:在朱自清的《春》中,“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一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春花竞相开放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春回大地的欣喜之情。

常见修辞及特点:比喻、拟人——生动形象;排比——句式整齐有气势;夸张——突出事物本质,引起起联想;反问——加强语气;反语——增强讽刺意味。

此外,写景句还可以从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调动多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角度进行分析。

(2)写人句——从描写方法角度进行赏析。格式: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写出了……(人)……(特点),表现了……(中心)(写了谁做什么,表现什么)。如:在朱自清的《背影》中,在描写父亲为我买橘子时写到:“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通过对人物的动作描写,写出了父亲动作的艰难吃力,更表现出父爱的深沉。

总而言之,品析句子,关键在于找准切入点:词语、修辞、描写手法等。

例文演练

父亲的斧头

一把斧头完成的最后一道工序是淬火

父亲的习惯是把一把刚刚淬火的新斧头钳起来,将斧头对准砧子后的尖角,在那上面用力啃一啃,看这把斧头的钢口如何,它能否吃得动这铁。

正因为这样,那只砧子的尖角斧痕累累,刚刚削过的新痕泛着银白。而那把父亲才试过后用力地抛在地上的斧头还很烫手,新斧头发着蓝光。

这时候,父亲瞅一眼躺在眼前的斧头,一只脚踩在砧墩上,端起那只水烟锅,咕嘟咕嘟抽起烟来。而此时,我就能歇歇手,赶快离开打铁铺,跑到大门外面去。我始终想要离开这叮当作响的日子,跑到外面的世界闯荡。那时候我像一把刚刚打造好的斧头,准备磨快刃子,等待机会,狠狠砍生活两斧头。

一次,放了暑假,父亲让我给他搭下手,打造一批镰刀。满山遍野的庄稼都黄了,都在等待镰刀来收割。人们需要镰刀,庄稼更需要镰刀,金黄的麦子都张了口,几乎要叫出声来。父亲心里很着急。我不在乎这些,我想我的事。

我对父亲说,我不想打镰刀,我想去采药。我想象着采到了一大麻袋药。那时候我们那里秦艽正在卖着好价钱,我想自己挣回自己的学费。我觉得打镰刀挺费事的。

父亲并没有反对我去采药。他说,去吧,去干你爱干的事。

其实,我不知道什么是我爱干的事。比如说父亲,打一把斧头,打一张镰刀,然后抽一锅水烟,临睡时喝二两烧酒。这些他都肯定爱干,而且每样都干得从容不迫。我呢?截止那个秋天,还没干成一件事。我总是喜欢想入非非。

我打定了主意去采药。我在离家二十里外的山上转悠了三天就没有耐心了。别人总是在低头工作,而我却怎么也找不到药,那些长在灌木中的药材总是与我擦肩而过。

二十里外的我似乎听到父亲锻打镰刀的声音。我想,那些刚刚打好的镰刀正被它的主人磨得锋利无比,一张张镰刀正伸向成熟的麦子。

父亲打完了镰刀,紧接着又开始打造斧头。父亲的斧头总是供不应求。

我垂头丧气地站在父亲面前,父亲一声不吭,他钳起一把刚淬过火的斧头,在砧子上狠狠地啃了两下。

这时候,我确实该为我自己羞愧了。我不能眼看着自己这把刚出炉的斧头就这样白白地锈掉,然后当作废品处理掉。我总得好好用上两下子,砍出两道新印子。父亲打造了大半辈子钢口很硬的斧头,不能败在我这把斧头上。

注:(1)淬火:把金属工件加热到一定温度,然后浸入冷却剂(油、水等)急速冷却,以增加硬度。(2)秦艽:草本植物,可入药。

1、文章标题“父亲的斧头”在文中有哪两层含义?(2分)

2、文中的“父亲”给人印象很深。结合全文,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3、文中的语言富有表现力,结合上下文简要品析以下两句。(4分)

(1)金黄的麦子都张了口,几乎要叫出声来。

(2)父亲一声不吭,他钳起一把刚淬过火的斧头,在砧子上狠狠地啃了两下。

4、文章结尾说“我确实该为我自己羞愧了”,“我”为什么羞愧?“我”今后会怎么做?(2分)

向一棵树鞠躬

我突然被一棵榆树惊呆了。说突然,是因为我在这条小巷的尽头住了十年,日日里从它跟前走过,竟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那天早晨,我无意识地朝路边的砖垛上扫了一眼,一下子就看到了这棵树。

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

它长在一堆码起来的砖垛上。周围是林林总总的大树小树。砖垛有两米多高,我不知道它在那里堆了多少年,表层的砖被一层青苔覆盖着。砖们不规则地排列在一起,好像训练累了的老兵,歪歪斜斜地站在那里,勉强保持着一种队形。

它其实只有一米来高。稀稀疏疏的枝杈恣意地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它站在高高的砖垛上作俯视状,鸟瞰着这个喧闹的世界。它小心地经营着自己。它当然喜欢玉树临风般的躯体,哪怕是小家碧玉的亭亭玉立也可以呀!但命运却把它交付给一堆砖。当初,它选择了砖垛前面的那一片阳光地带,准备唱着歌儿向老榆树告别。可是就在瞬间,一阵微微的风,把它飘到砖垛上,它的命运因此而改变。它知道,非分的妄想只能毁灭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顺势而生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它只能压抑着蓬勃向上的内驱力,让饱满的激情化作一段朴实——它长成了灌木丛。

即便如此,它也肯定受过不尽的苦痛。雷电轰击过它,狂风摧残过它,风雪侵蚀过它。最难耐的还是干旱和贫瘠。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脚下那座高原似的砖垛,却贫瘠得难以供应它起码的养料。它只得打自己的主意。让主干变粗变矮,让枝叶变小变多,尽量节衣缩食,减少消耗。尽可能挽留住雨露,拼命把根往下扎,这是它生存的策略。厄运使得它青筋突暴,浑身疤痂,身体佝偻,它没有屈服。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我久久地站在那里,为一颗榆树而感动。

一天傍晚,我下班回来,发现那砖垛已经不见了。一个老人默默地站在那棵树旁。老人告诉我,这垛砖垛了十八年。当初准备盖房子用,儿子突然得病死了。媳妇改嫁,他领着孙子孙女艰难度日,房子就耽搁了。现在孙子孙女已长大成人,会挣钱了,政府又补贴了一部分钱,房子终于可以翻修了。在老人平静的叙述中,丝毫不见其悲凉,仿佛生活就是如此。

我怔在那里。十八年,我不知老人是如何度过的。老人边走边自言自语道:“你看这棵树,咋就恁耐活呢?缺水少土的,竟活了十八年,真要活成精呢!” 蓦地,我仿佛觉得眼前的这颗榆树,就是老人的翻版。蓬蓬松松的枝叶,是老人稀疏的乱发;褶褶皱皱的干,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几十条柔柔细细的根,是老人冉冉飘飞的胡须!

望着老人步履艰辛地走了,走在那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上。于是,那条被晚霞映红了的小巷,行走着一个永恒的雕塑。眼泪模糊了我的双眼。我默默地伫立,向老人、向那棵榆树深深地鞠了一躬。

1、第2段说:“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这棵树的“不同寻常”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6分)

2.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

①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

②于是,那条被晚霞映红了的小巷,行走着一个永恒的雕塑。

13.文章写榆树,却为什么要花较多笔墨去写“老人”?请简要分析。(3分)

14.第四段中说:“躲避现实只能毁灭自己,安于命运,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对这种观点.你是否认同?请简述理由。(3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