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润的中原(走在希望的中原)(1)

昨天中午,看到了“广州两位路人勇救晕倒老人”的新闻,心里颇觉温暖。

而到了晚上,才从杨桐处得知,出手相救的两位路人,正是豫记成员:《国际商报》的王冰和《广州日报》的乔军伟!瞬间激动起来,激动的原因是两位都是我的老乡。而上个月底,我们才在郑州相见,“厚重中原,豫记十年”的大会上,大家把酒言欢,推心置腹。所以,今天必须写一些话,也算自己做些改变。

余 德| © 撰文

WUDIAN| © 版式

谈 谈 家 乡

又是一年一度的“豫记回家”时候,但今年,有些特殊。

一面是豫记十周年,从最早的“豫记胡辣汤”到今日之豫记,全国2000多位省外河南籍媒体人已有1000多位相互联通;而另一面,则是疫情不消,各地严阵以待。

机运很是给力,在11月的月底,豫记十年大会成功召开,近百名豫记成员出席参加大会。

更重要的是,由豫记主办的河南形象全球化“这就是河南”启动仪式,得到了省委宣传部、省委网信办、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郑州市委宣传部和郑州市委网信办的助力指导,全省主流媒体协同豫记共同完成这一重大传播任务。

会议期间,豫记成员们踊跃行动,不仅仅是把酒言欢,更多的是建言献策,积极行动。

郑州市委网信办主任卢士海亲自陪着大伙儿去了黄河边,昔日的荒芜黄河滩,今天的幸福河;去了平安街,老旧小区改造得焕然一新;去了商都故城,历史重回到3600年前;去了文庙,去了更多的地方……

湿润的中原(走在希望的中原)(2)

湿润的中原(走在希望的中原)(3)

湿润的中原(走在希望的中原)(4)

湿润的中原(走在希望的中原)(5)

左右滑动浏览图片

魏勤英大姐感慨变化太大了, “回来都找不到家了!”在《人民日报》工作多年的魏大姐原本就是管城人,而站在自己家门口,引发了太多的感慨。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欲问归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不知荥阳人李商隐写下《夕阳楼》一诗时,是否知道此楼之下,乃是商都故城的城墙?与好友萧侍郎一起愁情四起之时,可曾想到沧海桑田,我辈复登临怀念?

留惑润生。

今日之我们却是豪气干云。生逢盛世,我们不仅是归鸿,而且是雁阵,四面而来,为中原的山河巨变,家乡的幸福生活叫好、喝彩!

大伙儿似乎全都放下了心中的事儿,手上的活儿,不远千里而来,语境突变,中原官话重上席面,大美家乡面前,严肃的话题,但却是轻松的心情。

是的,行走中原,轻松是最重要的感受之一。

但,光轻松不够,豫记们为精神而来。

我们骄傲于历史:八大古都独占其四,炎黄之根、河图洛书、天下粮仓、道家元点、禅宗祖庭、理学起源、英杰辈出……

我们骄傲于现在:国家中心城市、全国GDP第五、黄河经济带崛起核心城市、米字型高铁……

我们当然更骄傲于未来,我们依然相信,得中原者得天下,厚重中原,值得期待。

因为,这里是家乡。

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对于这片土地的热爱,不能将就与凑合,更不能逢场作戏。

湿润的中原(走在希望的中原)(6)

记得多年以前,我还在《经济观察报》,当年年会排了一个节目,大抵是以卓别林式喜剧讽刺各种文化,其间有个桥段是“郑州票贩子”,而饰演者就是在下。

那时正流行“嘲讽河南人”,倒也并未在意,但真正演出之时,我临时将“郑州票贩子”改成了“阜阳票贩子”,一是剧本主要作者,正是阜阳人;二是我对彼时阜阳火车站的看法,恶劣于郑州多倍。

这位阜阳人,是我当时的顶头上司,亦师亦友的老领导,只记得当时丫气得,“你,你,你真是个河南人!”

骨子里是不接受对河南的诋毁的,哪怕是善意的,也不行。

这正如别人评价自己的家人一样,不是非要说他(她)好,而是听不得别人说他(她)坏。这种感情,大抵就是一种亲情,而推而远之,便是乡情。

年岁渐长,每一番回来,此种感情便再增一层。

谈 谈 文 化

十四世纪中期,元末的那场罕见的“黑死病”,以及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的天下纷争,中原人口丧失迨尽,十失其三。最终得了江山的朱元璋,定下两条政策,一是移民实边;二是从山西、苏州、江西等战火涂炭较轻之地移民以实中原。

这便有了“洪洞大槐树”的说法。如果按照余家族谱,我们则是从江西而来,没有考证是不是那个时候被移民而来。

正是带着这种疑惑,作为“楚人”的我,年轻时如果别人只提黄河,其实我是有意见的。因为,我的老家在豫南大别山下,属于河南另一大河——淮河的上游。

江河淮济,古之四渎。为何只是黄河文明,而不提淮河灿烂呢?

信阳亦有楚王城,有春申君,有孙叔敖,有何景明,有开漳圣王陈元光……

随着年岁渐长,渐渐生出敬畏来,能与黄河同域,与有荣焉。

此番站在黄河岸边,四望之地,有野花烂漫,有飞鸿四起,水流并不湍急,河岸已开始渐高出陆地,有悬河气象。

这是一条母亲河,不但孕育了“天下人家,根在河南”的炎黄文明,也令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不远处的花园口,造就了千里黄泛区。

很难想像,2700年前的李白,如何在这里写下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诗句?

想必是心中有黄河,笔底自然有黄河。

这是一条精彩的大河,也是一条多难的大河。

湿润的中原(走在希望的中原)(7)

河北便是牧野之战、姜太公卫河垂钓、围魏救赵、张良刺秦、官渡之战、陈桥兵变的大平原,这里也是陈平、周亚夫、吕大防、贺铸、柏杨、刘震云的故里。

向西百里,便是“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的十三朝古都洛阳,河洛文化起源地,不仅有白云山、老君山等优美的自然风光,不仅是洛阳牡丹甲天下,更是生长了诸如苏秦、杨素、元结、祖咏、吕蒙正、赵普、陈与义等英豪;而开启宋代理学的大家程颐、程灏兄弟。

遥想程颐、程灏向老师周敦颐学习“无极为本原,圣人主静”的场景,而他们的表叔张载又如何教他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二兄弟又如何与表兄邵雍一起争得面红脖子粗?又怎样一怒之下弃王安石而去,洛学大盛时杨时又怎样“程门立雪”?未曾当面受教的朱熹又如何写出《伊洛渊源录》……

往东不远处,水淹开封城。七朝古都开封,俊杰辈出,伊尹、张仪、蔡邕、阮籍、崔颢、史可法、周亮工……

哦,对了,还有“貌似潘安”的美男子,名妓李师师。

往南走二步便是商都古城,省会郑州,中岳嵩山,天下少林;韩王陵、后周皇陵、北宋皇陵;黄帝、大禹、管仲、韩非、张良、陈胜、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李诫……

一样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如果过河西北行,将会经过王维的故乡,关公的故里,继续向前,则是有名的“问我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鸦窝。”

从来英雄不问来处,风光只在家乡。

广论文化,一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论不得的。我只是从稍熟悉的文学和思想史角度简单回顾。

湿润的中原(走在希望的中原)(8)

这样的一个中原,居然曾经一度沦为“笑柄”,笑从何来?

读研时的第一篇论文,我写的是《河南省外部形象与河南籍媒体人之关系》,大意是河南的诸多“负面新闻”,基本都是由河南籍媒体人报道出来,个中原因,河南是出产媒体人的第一大省。

柏杨说,专门谈优点是救不了自己的,只有认清缺点,才可以自救。

我想很多豫籍媒体人是这么想的,吾爱吾乡,吾更爱真理。

所以,谈几点探索性的想法:

一是河南向来重视根文化,尤重炎黄文化拜祖大典,禅宗祖庭少林文化也天下尽知。只是对于中国哲学的真正源头,道家文化,似乎宣传得并不够。一部《道德经》,全球出版、影响得比《圣经》都要多,为何不多多加力呢?

二是王师偏重的“根文化”,似乎太过久远,很难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而作为唐宋都城,唐诗宋词(尤其是北宋)的主要作者,河南占天下大半,但却鲜见宣传发力。

比如郑州巩义,这里有北宋皇陵、杜甫故里,还有“少林共祖,白马同乡”的青龙山慈云寺;再比如郑州新郑,这里有韩王陵、明朝首辅高拱的“阁老坟”,欧阳修墓、李诫墓均在其处……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而四处游走之后的我,却发现成都的杜甫草堂、徐州的潘安湖、青州的范公亭、顾炎武故居、鲁迅故居、沈从文故居等均平地起高楼,生平与思想一应俱全。

最夸张的是柳州的柳侯祠、柳侯公园,柳宗元只是几百年之后位列封侯,但其排场可谓“大而不当”,但人文旅游两相益彰;而河南则基本是只呼其名,大半未见修缮,甚至人去台荒、草埋荒冢……

三是在网路上,且不论人文IP的营造,即便是最简单的百度百科,可谓做得极烂,比如洛阳,大量的人文景点、古今名人,大部分居然没有活链,只是简单罗列。

湿润的中原(走在希望的中原)(9)

◎ 隋唐洛阳城

也许是中原大地,名人太多,但如果论及人文传播,文化传承,不能只偏重史前文明而忽略唐宋文章;更至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本事,河南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谈 谈 希 望

如果提到一个地方,不能老谈历史,也得谈谈现在和将来,因为,这是希望所在。

柏杨先生在《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中,提出了中国人脏乱吵、窝里斗、明哲保身等系列问题,并为此开出了药方:

“只有中国人自己才能救中国。只有我们自己认识到我们文化里面的渣滓,才能对症下药,解决我们文化中存在的问题。”

我想,杨桐所坚持的“豫记”社群,正是在按着药方抓药施治,作为全国最早成立的“乡土媒体人联合体”,也只有河南人才能救河南。

柏杨先生亦说过,中国人一旦到了荣华富贵的层面,就再也上不去了。

豫记这群人,也许大都没到荣华富贵的层面,但却最讨厌“俗”,“天下只有一种东西不能忍耐,那就是‘俗’焉,故世有‘俗不可耐’成语……俗者,境界太低也。”

也许正是不愿意沦落到俗,豫记近年来惨淡经营,一路坚持,杨桐不易。

豫记立志要生产“全球河南人的文化食粮”。我和杨桐说,豫记就是联系优秀河南人的那根线!

但做线不易,光情怀不行,却又非情怀不可。

但这次,我看到了希望,不仅是豫记经营上的巨大改观,更是大河能容,故成其大的故事。

建业集团已多次实质支持“豫记回家”活动,建业集团董事长胡葆森更是亲自出席大会,谈到26年死撑河南建业足球俱乐部,谈到电影小镇,谈到《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今日河南之于中国,正如昨日中国之于世界!”

天明集团董事长姜明亦亲自上阵,将继续支持豫记,与豫记一道,共铸“厚重中原”!

在建业电影小镇,豫记们有幸观看了《穿越德化街》大型实景剧,厚重中原、实业救国、守信重义的剧情,让人几度泪花流。

一如豫记,优秀的河南企业家们,一样情怀深重,实业救国!

湿润的中原(走在希望的中原)(10)

◎ 《穿越德化街》剧照

湿润的中原(走在希望的中原)(11)

◎ 《穿越德化街》剧照

湿润的中原(走在希望的中原)(12)

◎ 《穿越德化街》剧照

“我们兑现了诺言!”郑州市委网信办领导一见面便如是和我说,去年的豫记回家,他约了杨桐及我们几个人吃饭,表示“将大力支持豫记成为河南文化的民间输出窗口。”

此番大会,如果只简单看成是豫记十年的庆典,显然愧对家乡父老,它的深层次意义,应该是:国内首个以民间窗口作为主阵地,宣传一个地域文化的典范!

在我们目所能及的范畴内,这是国内第一次,也是第一个以“民间文化平台”领头,与省内主要主流媒体协同,共同参与河南形象全球化传播平台——“这就是河南”的打造。

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肖建中副理事长说,“在我的印象中,一个政府引导的民间媒体机构打包联盟介入省域形象的提升,这恐怕是第一次,这需要气魄,我们看到了河南对民间媒体的信任,看到了宣传系统领导的开放、自信、还有强大。”

豫记十年大会,河南省、郑州市二级政府,给予了豫记大力的支持与推动,有目共睹。

湿润的中原(走在希望的中原)(13)

湿润的中原(走在希望的中原)(14)

湿润的中原(走在希望的中原)(15)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时逢盛世,岁值庚子,河南省,敢为天下先。

显然,父母官不需要我们的表扬,但凡事皆有规律,这是一种“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清正风气,这也是一种科学施策,按规律办事的方法论。

显然,效果不错!

“这就是河南”系列报道,喊出了声量,秀出了力量。

原《人民日报》张永恒的《我就是那个河南人》,原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副总编丁永勋的《不辞长做河南人》,一代豫籍名记江华手书的《河南人讲给河南人的话》以及媒体人孙旭阳的《河南人已不屑解释》、扫地小生的《啥是河南人》等文章,篇篇刷屏……

所谓吾道不孤,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官民同心,媒企联动,这是清醒的河南,这是希望的中原!

同样也相信,“河南模式”将会成为优秀的案例,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信息灵通的豫记人,已经接到了不少信息,询问信息、探讨经验、学习前进的人不少,我们希望,这样的好案例,这样的好规律,遍地生花,知花知果。

黑格尔说,爱是精神对自身统一的感觉。

厚重中原,自有大爱。


后记:

人皆有家乡,提起家乡,除了最早的味觉,第一眼看到的风景以及意识或潜意识中最早形成的那个系统,还给了我们永远的念想。

也许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但却是归宿。所谓此心安处是故乡,不过是一种回不去的无奈与妥协后的豁达。

有时候,我也会感到悲哀,如果,我的家乡也像北上广深这般发达,我是不是就不会走得这么远,而常饱受思乡之苦了。但有时候又想,如果真的如此,我会不会变得懈怠,而变成最近网路上所流行的段子,“离开家乡是我对家乡最大的贡献。”

今天看到王冰、乔军伟二人见义勇为的事迹,相信诸君能够明白,不管身在何处,在哪里贡献,都是为老家做贡献。毕竟,争自己的自由,便是争老家的自由,便是争国家的自由。

//// 作者简介 ////

余 德

信阳人,前经济观察报记者

IT老友记、掌会创始人

地歌网CE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