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历二月怎么算天数(公历是怎么来的)(1)

我们每天都在使用公历,那么公历是怎么来的呢?

为什么2月的天数比其他月份的天数少?

为什么7月和8月都是大月?

众所周知目前我们在用的公历是这样的:

一年365天,闰年366天。

一年有12个月,有大月和小月,大月是31天,小月是30天,但是最特殊的是2月,一般只有28天,只有闰年的时候才有29天。

公历其实是起源于西方国家的历法,所以民间也把公历叫西历

要了解公历的前世今生,就要先看看它的英文名字。

公历的英文翻译Gregorian calendar,所以公历又称格里高利历

Gregorian 格里高利是欧洲中世纪的一位教皇,就是他颁布使用公历,所以这个历法以他的名字来命名。

一 公历的溯源

但是格里高利历也不是凭空突然出现的,它的前身就是儒略历

儒略历是2000多年前古罗马凯撒大帝颁布的历法。

而儒略历的前身又可以追溯到西方所有文明的起源地:

古埃及文明和古巴比伦文明

公历二月怎么算天数(公历是怎么来的)(2)

古埃及文明起源于尼罗河流域,古巴比伦文明起源于两河流域,儒略历就是混合了古巴比伦历法和古埃及历法。

古埃及的历法起源于公元前4000年前,主要是为了指导农业春耕活动。古埃及人发现天狼星和太阳一同升起的时候,尼罗河就会泛滥,新的农业耕种季节就到来了。所以古埃及就把天狼星和太阳同升的日子作为一年的开始。他们制定的一年的长度是365天。因此,古埃及历法是纯阳历,而古埃及人的一年只有三个季节。

公历二月怎么算天数(公历是怎么来的)(3)

儒略历从古巴比伦人那里继承了一年12个月的习惯以及岁首定为春分日。

在古巴比伦,历法主要是用来确定祭祀的日期。

古巴比伦人把太阳在一年中运行在星空背景上的投影轨迹叫做黄道。他们把黄道等分为12份。这就是黄道十二宫。

太阳每进入一个宫就是一个月,这样下来,一年就是十二个月。

岁首定为春分日。也就是太阳经过春分点的日子。

在古埃及、古巴比伦之后,欧洲进入希腊城邦文明时期,这个时期各个城邦都有自己的历法,而且大部分都是阴历,这跟希腊城邦的航海文化有关。公元前753年罗穆卢斯在罗马建城。西方文明进入古罗马时代。初期,他们继承希腊的历法,但是他们不懂阴历的来由原理,所以使用起来很混乱。一年是十个月,各自有各自的名字。所以这是一个历法混乱时期。

不过后来凯撒大帝在埃及亚历山大的天文学家索西琴尼的帮助下,颁布推行一种新历法,因为凯撒的名字是儒略,所以这个历法又叫儒略历

儒略历中,一年被划分为12个月,大小月交替;四年一闰,平年365日,闰年366日为在当年二月底增加一闰日,年平均长度为365.25日。由于回归年的年长365.2422天,儒略历的误差有点大,大概儒略历每130年相差1天。

凯撒被刺杀后,古罗马人没有人彻底理解儒略历的计算方法,以为是三年一闰,结果导致误差更大了。后来屋大维修订儒略历,改为四年一闰。

由于儒略历每130年误差1天,那么500年后,误差天数就会达到4天。

在西方人的历法,最重要的日子是春分。他们一开始把春分日定为每年的3月25日。公元325年尼西亚宗教会议规定,每年过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天为复活节。

结果500年后,由于岁差,春分日变成3月21日,复活节的日期也在变化。这就引起宗教的纠纷。

公元787年举办的第二次尼西亚公会议改3月21日为春分日,暂时解决了宗教纠纷。

但是岁差依然存在,到了十六世纪,春分又差了10天。

为了把春分日彻底固定下来。公元1581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颁布新的历法。

为了让历法的年长尽量靠近回归年。新改制的历法主要的调整办法是每四百年要取消三次闰年,每年平均长度为365.2425日,与回归年长度每3320年相差一天。这个误差相当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当然教皇改历,也不是一帆风顺。

为了在推行新历法时能够同时校正儒略历的累积误差,格里高利将1582年10月5日至10月14日这10天直接跳过,即当年10月4日后马上会迎来10月15日。

由于当时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推行新教国家对于罗马教廷颁布的这种客观上更加准确的历法表现出了抗拒的态度,没有立即接受这套历法。因此,当时如果一个旅行者从一个天主教国家进入一个新教国家,就会发现日期莫名其妙地被提前了。

意大利、西班牙、法国1582年采用格里高利历;

德国、丹麦、挪威1720年采用格里高利历;

英国1752年采用格里高利历;

日本1873年采用格里高利历;

苏联1919年采用格里高利历;

我国也于1912年改用格里高利历,但是当时是公历和民国纪年法并行;

到了1949年9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用格里高利历。

二 公历相关问答

1、公历为何2月的天数最少?七月和八月为何都是大月?

公元前713年,第二任罗马统治者努马·庞皮里乌斯,决定在十个月后面加上两个月。一年变成十二个月。其中最后那个月只要28天,因为年末是用来审判处决罪犯的。不吉利的月只有28天。这个月就是2月,当时人们把3月当做岁首,2月是年底。

西方历法真正改善是凯撒时期,他颁布的历法成为儒略历。由于凯撒是七月出生,长老院商议,把七月名称改为儒略Julius,彰显他的贡献。

罗马人不懂天文文化,把原定的每三年后闰月一次,误解为每三年一闰。等凯撒被刺杀后,古罗马就按照每三年一闰,历法变得更加不准。

凯撒死后,公元前12年,屋大维继位,恢复每四年一次的闰年。屋大维就是奥古斯都大帝,为了彰显他的贡献,所以八月改为Augustus,同时改为大月31日。于是就把八月后的大小月调整。并且把不吉利的二月再减少一天。这样2月就改为28天,闰年29天。

2、历法的分类,阳历和阴历有啥区别?

从历法分类看,公历属于阳历、而不是阴历。

阳历的特点是根据太阳的规律来制定的历法。

阴历的特点是根据月亮的规律来指定的历法。

因为公历是根据太阳的规律来定的,回归年的长度是公历制定的依据。所以,公历属于阳历。

3、公历是怎么制定规则,尽量靠近回归年长度?

众所周知,回归年的年长365.2422天,那么公历是怎么把一年的年长尽量往回归年的长度靠拢呢?

公历是依靠制闰来调整年长尽量靠拢回归年的长度。

公历制闰的具体规则是:

1)公历的年份的数字能用4整除的,就是闰年

2)在上述的年中,假如年份的数字能被100整除,就不是闰年

3)在上述的年中,假如年份的数字能被100整除,也能被400整除,也是闰年。

在这种规则下,平均每年365.2525日,比较接近365.2422日。3320年的时间才会相差一天,这个精度很高了。这个误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