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在网络上还是现实生活中,对于“要不要送孩子去寄宿制学校”这个问题,都有持赞成的,也有持反对的。“赞成”寄宿制的家长认为,去寄宿学校可以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集体意识;“反对”寄宿制的家长,认为寄宿制幼儿园缺少家庭的温暖,家长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太少,不利于孩子的情感培养和智力发展。

寄宿对孩子的利弊(寄宿制对孩子的伤害)(1)

不得不承认,部分家长的看法相对片面。但是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

孩子成长早期的情感滋养很重要。

有一些孩子,从小过着集体生活,比如福利院、孤儿院的孩子,他们的自理能力确实比一般孩子要强,但大多数人成年后的状态并不出色。没有歧视的意思。

只是说,他们从小就缺少家庭环境的滋养,没有跟家人之间的情感和语言交流,生命的最开始阶段就是畸形的,那他们长大之后的心理及其他方面就会有无法弥补的缺陷。

寄宿对孩子的利弊(寄宿制对孩子的伤害)(2)

孩子要从自然人成长为一个社会人,就像一颗种子经历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一样。孩子只有在获得温饱、安全感、爱等等这些自然需求之后,才能进一步发展出自律、合作等能力。家庭的温暖,尤其母爱,是一个孩子成长必不可少的心理营养品。

寄宿制下长大的孩子,是半个孤儿院儿童。

来倍赋力咨询的,有一对这样的夫妻,他们的儿子当时6岁。孩子3岁的时候就把他送到了一个很有名的幼儿园,幼儿园的硬件设施、环境都很好,夫妻俩人就给孩子办了全托,一周接一次或两周接一次,就说孩子住在幼儿园比在家里强,自己还会洗袜子了,起床睡觉都很自觉。

寄宿对孩子的利弊(寄宿制对孩子的伤害)(3)

后来有一次,一家人都在吃饭,儿子突然哇一声大哭起来。妈妈一脸懵,赶紧抱起孩子问发生了什么事,孩子哭得不行,妈妈就把孩子抱出去了,爸爸也跟着出去了。

过了一会儿,爸爸进来说没什么事,是孩子一直想吃盘子里的坚果,但妈妈每次在盘子转过来时,总是给他夹盘子里的蔬菜,孩子以为是妈妈故意不让他吃坚果,就哭了起来。

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让他想吃什么就夹什么。但是,孩子还是不说话,抽咽着。也不肯跟旁边的小孩儿去玩儿。

其实,这个孩子是有强烈的委屈和不安全感的。正是寄宿制造成了孩子和爸爸妈妈之间的情感疏离。

孩子和父母感情的建立,必须要有相处时间的长度和频次,不是说仅仅有血缘关系就够了,孩子越小,对父母的爱的要求就越多,这是孩子获取安全感的来源。长期在全托学校寄宿的孩子,尽管表面上看很独立,但潜意识里是害怕的,害怕爸爸妈妈不要自己了。才会出现委屈、抗拒、任性的行为。

寄宿对孩子的利弊(寄宿制对孩子的伤害)(4)

社会生活中,现在还有一种“小留学生现象”。就是家长把刚上小学、初中的孩子送出国去学习,那孩子的监护人就是亲戚或者朋友。尽管孩子的生活会有人照顾好,但是,就孩子整个生命的成长来说,和爸爸妈妈的回忆里,却缺失了太多。这是用金钱和时间,无法换回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