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的我们打开记忆的匣子(我们曾被当作砖搬来搬去)(1)

网民十分熟悉的网络用语"搬砖",形容工作辛苦而且赚钱不多,但却必须要做。据百度解释,在不同的语境,"搬砖"有不同的含义。最常见的是网络聊天时不方便透露自己的职业,就以说"去搬砖"表示去工作,要暂离而不能聊天。由此我联想到,在几十年前,不是人搬砖,而是被当作砖搬来搬去。

把人当砖搬?现今的年轻人闻此难免诧异:人乃万物之灵长,岂可以砖石视之?但年长者却不以为怪,因为经历过"文革"那荒唐的年代,人们啥"新鲜事物"没见过呢,不少人都曾像砖头一样被搬来搬去,而且还是心甘情愿!

许多口号一样,"我做革命一块砖,东西南北任你搬"在六七十年代是被大多数国人奉为做人的基本准则的。无论是学生毕业,军人退伍,还是干部调动工作,每个人都无师自通地用这口号来表明态度,以示无条件地服从组织分配,至于被分配的人是否有兴趣能否发挥专长,是不容商量的。于是乎,"乱点鸳鸯谱"之类的事情普遍发生,学化学的当了秘书,搞工业的去抓农业,而种田的却"进驻"上层建筑去管教育,乃至硬把纺织女工推上卫生工作的最高领导岗位……这样儆的结果,当然无法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尽其才就更无从谈起了。

俗话说:"龙生九子,九子各别"。是说龙的九子或善负重,或喜远望,或长于游水,或惯于杀生,各有各的特长。龙原本是中国人想象出的动物,只不过寄托了一种愿望而已。但是自称是龙的子孙的中国人却是活生生的存在,且世世代代生息不绝。人们造出"龙生九子,九子各别"的说法,谁说不是对人的写照昵?人的能力有大小,学业各有所长,是不容争辩的事实。能用其所长,便会发挥其最大能力,便会使其对社会做出最大贡献。倘若把人视为一个模子的砖头,随意搬来搬去,说到底是无视人的个性,也即无视人的价值与尊严,谈何调动其主观积极性呢?

写到此,必须声明:笔者绝对无意鼓吹不服从组织分配,煽动人们搞无政府主义。客观地说,提倡"党叫干啥就干啥",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曾起到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比如在建国初期,我们的事业百废待兴,而各类人才奇缺。在这种情况下,许多驰骋疆场的将士都是毫无条件地走上各行各业,干起极为陌生的工作。为此,我们付出了几十年的时间为学费,那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是,到了六七十年代,新中国已培养了大批各类专业人才,仍然僵化地实行"人事部门包分配",不管专业对口不对口、爱干不爱于,就称不上明智之举了。

幸好,改革之风劲吹,不仅吹得经济之船破痕前进,也吹散了人们思想观念上的迷雾。随着观念的转变与更新,我们回头审视曾经高喊过的某些口号,不能不在头脑中画个问号:是否还合时宜?其实,最早在特区,继之在内地,人们已用行动做出了回答。时下人们已不再对"炒鱿鱼"、"跳槽"等惊讶;而对那些因分配专业不对口毅然辞职者也大都报以赞许的目光。这些便是明证。

进入21世纪,我国劳动制度和人事制度进行了大力改革。其最突出的特点即:不再把人当砖搬。这获得社会普遍好评。其结果就是,出现了"学一行干一行"、"爱哪行干哪行"的喜人局面,我们的事业也因人尽其才、人尽其力,更加迅速地莲勃发展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