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当中谁最恨曹操(谁才是三国最悲剧的人物)(1)

荀彧是一个待人率直、讲求原则的人。这一性格,从《三国志·荀彧传》中不难看出。这样的性格使得荀彧能伸展才华,为曹操所重。每当曹操有何疑难之处询求荀彧的意见,或荀彧自己认为有何不妥时,荀彧都直言不讳地向曹操进言。在反对曹操进爵国公之前,荀彧所进之言多未触怒曹操。他也因此排除阻碍,将正确的谋略进达曹操;而曹操也倚重荀彧,屡建奇功,终成霸业。

然而,这样的性格也有极大的负面影响。荀彧在曹操进爵国公、加九锡之事上,仍表现出直率与坚持原则的一面,以“不宜如此”直接回绝董昭,自然招致曹操的嫉恨。如果他能隐忍不发,而像董昭那样与世沉浮、像贾诩那样“权以济事”[13],明哲保身,一味地迎合曹操,兴许还不至于遭此劫难。试想,像荀彧这样聪明的人会不知道曹操的想法吗?肯定不会,况且他还亲眼目睹了曹操是如何对待祢衡、孔融等名士的。但是他那种坚定的信仰和坦诚率直、讲求原则的性格,决定了他不会像董昭、贾诩之流,随波逐流,而是坦率地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这就导致了他被曹操所逼,未能善终。因此,荀彧的这一性格特点是导致其人生悲剧的重要原因。

更为重要的,是荀彧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

当然,这里的“君”自然是指汉朝皇帝,史称荀彧“见汉室崩乱,每怀匡佐之义”[9]。也正是由于有这样一种希望重新振兴汉室的想法,所以荀彧最终选择了弃绍从操。虽然袁绍“待彧以上宾之礼”,但荀彧以为绍不以汉廷为意,多有僭逆之举,并“度绍终不能成大事”[10],故弃而不顾。曹操却在反董斗争中表现出坚定的决心,让荀彧颇为赞许;加上荀彧认为曹有雄略,有拯救汉室之力,所以他最终作出投靠曹操这一重要决择。

在跟随曹操以后,荀彧更是尽忠尽责,为操出谋献策,推荐人才。在他的心目中,助操打败群雄,获得胜利,就是为汉天子扫除乱军,平定天下。也就是说,助操乃是忠汉。但他这一想法错了。曹操最初在讨伐董之时是有匡佑汉室的想法,但随着他对汉廷现状的进一步了解,以及其实力的进一步增强,他的政治野心也就进一步膨胀,并不满足于仅为人臣,而是希望自己也能称王天下。可是荀彧的想法却从未改变过。他认为操兴义兵是为“匡朝宁国”,理应“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11]。所以当董昭等人说曹操应进升爵位为国公,赐予他象征朝廷威仪的九锡时,这位忠实的汉臣便立即说出了“不宜如此”的话。曹操“由是心不能平”[12],二人从此失和。曹操此时已充分地认识到他的这位“子房”与他并不是同道中人。他绝不能让这样一个一心为汉室的人留在自己的身边。可见,荀彧被曹操逼上绝路,正是由于其忠汉思想为曹操所不能容而铸成的悲惨结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