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上市房企(武汉民营房企很久没拿地了)(1)

2022年4月26日,杭州首轮土拍火爆开场。

推出60宗地,成交达59宗,仅1宗流拍。

收金827亿,问鼎全国第一轮供地出让金最高的城市。

而最大的亮点,莫过于本土民营房企,成为绝对主角。

滨江集团及其联合体共拿地11宗,总金额超184亿元,占到本轮杭州供地总金额的22%。

对比之下,早于2022年3月31日,完成首轮土拍的武汉,

交出的成交10宗,总金额约89.35亿元的答卷,的确逊色不少。

而对标杭州滨江,武汉已经很久没有本土民营房企,在土地市场崭露头角了。

01

首先,滨江为什么这么牛?

谈及杭州滨江集团,很多人还停留在去年5月,其董事长戚金兴表示,努力做到1%-2%净利润水平的无奈预期。

时隔一年不到,却又如此大规模的逆势扩张,态度简直判若两人,

为什么?

其一,有钱。

据克而瑞数据,2021年全年杭州楼市,滨江集团以销售额1691亿、销售面积216.2万方的绝对优势夺冠,成为销售金额榜上唯一的“千亿规模”房企。

简单点说,滨江,有钱。

其二,抄底。

今年杭州首场土拍,0溢价成交的有25宗,占比为69%。

伴随着狂热、冷清、回暖,

经历过杭州去年土拍轮回的外资、央企、国企、相对冷静,

房企终于能够以便宜的价格买到面粉了。

滨江去年拿地有点贵。

2021年,滨江杭州拿地金额为298.86 亿元。

其中,萧山区五块土地,平均拿地成本3.5万/平;与融信联合拿的江干区地块,地价已达5.37万/平,而销售限价为6万元/平。

而今年,看似猛砸184亿,却已吃进11宗地。

且不乏上城区、拱墅区、萧山区以及未来科技城等优质地块。

武汉上市房企(武汉民营房企很久没拿地了)(2)

其三,宏观环境。

滨江的融资利率,由2020年的5.2%降至2021年的4.9%,今年有望进一步下探。

无论是央行的货币政策,还是房地产调控导向,都以放松、刺激为主。

放水养鱼的态度下,房企的生存环境,持续向好。

02

其次,谁成就了滨江?

作为千亿阵营中的一员,滨江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

别人是走出去,滨江是收回来。

复盘滨江集团的发展史,有这么几个节点:

1992年,创立于杭州;

2008年,深交所上市;

2016年,进军深圳与上海,双双失利;

同年,确立重仓杭州,辐射浙江的战略。

某种意义上说,专注杭州,收缩战线,

让滨江集团在近几年的调整周期中,反而愈发壮大起来。

于是乎,杭州成就了滨江。

谈及杭州楼市,有如下特点:

第一,极具活力。

2021年,杭州新房总成交量为18.7万套,为近五年新高。

同时,成交金额达6200亿元,创下历史天量,力压北上广深,又是全国第一。

第二,门槛很高。

“宁可为价格解释一阵子,也不愿意为质量道歉一辈子”。

这是绿城创始人宋卫平先生的经营座右铭。

有宋老把关,杭州楼市的起点很高。

老秦去杭州媒体行,最大的感受是——

武汉豪宅大肆宣传的铝板,在杭州是标准配置。

武汉上市房企(武汉民营房企很久没拿地了)(3)

第三,产业优势。

2021年,杭州GDP达1.8万亿,排全国第八。

既有阿里巴巴、网易这样的互联网总部聚能,又有江浙强大的民营经济底子,

网红、私营业主、创业先锋……可以说是藏富于民。

第四,会讲故事。

论面积,西湖没有东湖大;

论名气,西湖却比东湖大很多。

杭州,天生会讲“许仙与白娘子”的故事。

2014年,阿里巴巴上市,

马云的创业神话,带火了湖畔花园及杭州楼市。

2016年,G20峰会,

二十位顶级大BOSS,集团为杭州站台。

2022年,亚运会,

乘着楼市政策暖风,无疑又为楼市添一把火。

老秦来捋一捋,

杭州会讲故事,听了故事的杭州人特喜欢买房,把杭州楼市买成了全国第一。

关键是,杭州房地产的技术壁垒很高,竞争者不敢轻易进来。

所以,杭州成了滋养本土房企最为肥沃的土壤。

除滨江外,德信、保亿、众安、宋都……

个个活得,歌舞升平。

03

再次,武汉本土民营房企,为什么不拿地了?

杭州,有钱塘江、西湖、未来科技城……

武汉,有长江、东湖、光谷……不分伯仲。

为什么杭州民营房企抬头挺胸,武汉民营房企缩手缩脚?

作为武汉地产媒体人,难免不这样拷问?

以2021年武汉土拍为例,

累计成交325宗地,成交总金额为1945.24亿元。

拿地房企基本是大型民营房企集团、央企、国企,武汉民营房企,属于躺平状态。

仅有恺德、美联等极少数武汉民营房企出手,刷着存在感。

武汉上市房企(武汉民营房企很久没拿地了)(4)

土地储备,是房企的重要生命线,不可或缺。

武汉民营房企,过去也不乏拿地的高光时刻。

2020年,天纵拿下硚口宜家旁地块;

2019年,奥山集团连续拿下光谷、经开、东西湖大宗地块,规划冰雪小镇;

2018年,新港拿地小军山;

再往前一点,

2014年,美好53.4亿拿地硚口长丰村;

2013年,福星惠誉40亿拿下江岸区红桥村3宗城中村地块;

2012年,美联16亿底价吃进江岸区石桥村地块;

……

哪怕追溯到20年前,福星惠誉8亿天价,鲸吞沙湖地块,开创了武汉第一个地王。

无需怀疑,武汉民营房企拿地的决心与魄力。

只是,民企游刃有余的城中村改造领域,渐入尾声。

发力并不擅长的新区拓荒项目,换来的是骑虎难下的现状。

停工、逾期、亏损、被并购……

目前,还能在武汉发声的民营房企,

要么是选对了区域,要么是早年囤积了土地、要么就是专注于小众的远郊市场。

为什么不拿地,心有余而力不足。

04

然后,谁把武汉民营房企推向困境?

房企,看似霸道总裁,实则带着镣铐跳舞。

特别是没有背景与资本的民营房企,市场风险、政策风险、管理风险、财务风险,

长期的经营过程中,随便碰上哪一项,都是重伤。

更重要的是,民营房企不得不面对二代接班的事。

含着金钥匙长大的二代,有没有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有没有居者有其屋的行业情怀,都是绕不过的命题。

敲黑板,武汉民营房企碰到的难题,杭州民营房企一样不会少,

但是,为什么杭州民营房企都挺了过来,还迎来了二次发展呢,

症结在哪里?

武汉楼市。

一来,武汉有钱,武汉人没钱。

论GDP,武汉仅比杭州少3000亿,紧随其后。

但是,武汉的产业集中在大型央企、国企、合资企业身上。

武钢、武重、武烟、城建集团、东风汽车……

民营经济较弱,老百姓购买力有限。

二来,房子没少卖,房企不赚钱。

2021年全年,武汉新建商品住房成交超20万套,销售面积约为2334万方,同比增长6.30%,再次登顶全国成交面积第一。

可是,老百姓手上没钱,导致房价涨不动。

去年全年,武汉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均价约为16945元/平,同比小幅上涨5%左右。

尴尬的是,地价涨幅,实为大步流星。

以光谷中心城为例,从2019年到2021年,地价从12362元/平涨到了20799元/平。

结果就是,房企跟土地打了工。

三来,武汉高度依赖土地财政,又缺乏本土房企保护意识。

武汉GDP中,土地出让金,功不可没。

为了招商引资,武汉对于外来房企的资金、技术等软硬实力,要求相对宽松,

可以说是,有钱就能玩。

举个例子,房地产野蛮生长那几年,搞教育的、做电器的、卖保险的,齐聚武汉,集体玩耍。

类似郑州,有意识保护本土房企的做法,武汉并不适用。

武汉上市房企(武汉民营房企很久没拿地了)(5)

四来,武汉是华中地区头部城市。

作为九省通衢,又是中部地区特大城市,大房企自然把区域总部设立于此。

所以,武汉顺理成章的成为行业TOP100,聚集最多的城市之一。

老秦来顺一顺,

武汉购买力,导致房价较低。

虽然卖得还行,但是房企太多,推高了地价,生存空间狭窄。

严重内卷的武汉楼市,已经不太适合本土民营房企了。

05

最后,武汉民营房企的出路在哪里?

是不是说,在不久的将来,武汉民营房企会退出历史舞台,那也未必。

讲真的,民企与其冒险、激进拿地,倒不如不拿地。

房地产行业天花板效应显现,洗牌加剧,竞争惨烈。

这时,容错成本,会非常高。

拿错一块地,公司就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相对于规模房企的停不下来,民企船小好调头的特点,反倒成为优势。

苦练内功、整合资源、锤炼产品、等待机会,

才是武汉民营房企唯一的出路。

此外,老秦也弱弱的呼吁一声,

希望有关部门,能够从资源、资金、技术等方面帮扶武汉本土民营房企,渡过难关。

这才是,武汉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