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文言词语“绝”的用法。

“绝”的金文字形,像是在两组丝线之间加一把刀,表示用刀割断丝线。《说文解字》中也说:“绝,断丝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绝”的本义是“把丝弄断”。

由本义可以引申出它的常用义“断”。比如《史记·刺客列传》中有一句“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

这里的“绝”就是“断”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秦王非常惊骇,自己伸直身子站起来,挣断了袖子”。

由具体的“断丝线”,可以泛指其他事物的“终止,消失”。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就是“忽然抚尺响了一下,各种声响都消失了”,这里“绝”就是“消失”的意思。

事物的终止就意味着“断绝,绝尽”。《论语·卫灵公》中就写到“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这里“绝”就是“断绝,绝尽”的意思,“兴”是“起”的意思,所以这句话翻译出来就是“(孔子)在陈国断了粮,跟随的人都饿病了,不能起身”。

此外,“绝”还有“超过,超越”的意思。比如“博见强志,过绝于人”,这里的“绝”就是“超过”的意思,这句话是说“(刘歆)父子见识广博,知识丰富,远远超过其他人”。

“绝”还可以指“横渡,越过”。“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这句话的意思是“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比常人更)善于游水,却能横渡江河”,这里“绝”就是“横渡”的意思。

以上这些都是“绝”的动词义,接下来我们看看“绝”的形容词义。

能让人断了联系的地方,通常都是“僻远的,偏远的”。比如这句“远在绝域,不知死生”,这里的“绝”就是“僻远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亲人)在僻远的地方,不知道是死了还是活着”。

走到僻远的地方,也就意味着“到了尽头,到了极点”,《口技》“以为妙绝”就是“认为妙极了”。

到了极点的东西,通常都是“绝妙的,独一无二的”,《三国志·华佗传》中说“佗之绝技,凡此类也”,这句话中的“绝”就是“绝妙的”意思,这句话是说“华佗绝妙的医技,大都像这样”。

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绝”的副词义,由“到了极点”,可以虚化为“极,非常”。“佛印绝类弥勒”就指的是“佛印非常像弥勒佛”,这里的“绝”就可以翻译为“极,非常”。

说了这么多,你是否都记住了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吧。

“绝”的本义是“把丝弄断”,在文言文中经常用作动词。

由“绝”的本义可以引申出它的常用义“断”;

由具体的“断丝线”,可以泛指其他事物的“终止,消失”;

事物的终止就意味着“断绝,绝尽”;

此外,“绝”还有“超过,超越”的意思;

“绝”还可以指“横渡,越过”。

“绝”做形容词时,可以指“僻远的,偏远的”;

走到僻远的地方,也就意味着“到了尽头,到了极点”;

到了极点的东西,通常都是“绝妙的,独一无二的”。

最后,“绝”还可以做副词,可翻译为“极,非常”。

怎么样,你都掌握了吗?我们下节课再见。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所有古诗考点(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1)

往期精彩回顾:

中考语文古诗词必考知识总结(1)

中考语文古诗词必考知识总结(2)

中考语文古诗词必考知识总结(3)

中考语文古诗词必考知识总结(4)

中考语文古诗词必考知识总结(5)

中考语文古诗词必考知识总结(6)

中考语文必考知识:文言实词/虚词超详尽讲解(7)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8)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9)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10)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11)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12)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13)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14)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15)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16)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17)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18)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19)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20)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21)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22)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23)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24)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25)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26)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27)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