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中华路小南门地铁站的2号出口,往西南方向看去,有一座钢铁结构的建筑,它就是小南门警钟楼,也是上海救火联合会旧址。

东方明珠塔俯瞰上海(它是旧上海的最高点)(1)

说起这座警钟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上海自元代建县后,到晚清时期城区内人口激增,火灾也随之增多,民间士绅纷纷组建救火团体。1907年,上海城厢内外总工程局总董李平书与万家公益会总董毛子及等人联名倡议,将已有的多家救火会联合起来,成立“上海救火联合会”,统一调度救火。当时的上海知县李超琼就拨出小南门内旧粮仓废址2.5亩用于建救火联合会总部。

东方明珠塔俯瞰上海(它是旧上海的最高点)(2)

1909年6月29日,上海救火联合会会长李平书,副会长毛子坚、王引才等人,召集各分散的小规模救火社代表四十余人,召开了一个特别会议,作出了一个决定:以集资和募捐的办法,建造一座火警楼,以便一旦发生火警,可以鸣钟告警,让各分散的救火社在集中指挥下,联合起来统一灭火。此后,建楼筑钟的任务由实业家朱子尧承包,求新机器轮船制造厂设计营造,连设计带施工历时六个月完成,花去白银7250两。火警楼落成典礼于1910年10月30日举行。

东方明珠塔俯瞰上海(它是旧上海的最高点)(3)

建成时的小南门警钟楼

据《上海县续志》记载:“警钟楼高十丈五尺八寸,分作六层。第四层悬警钟,纯用响铜铸成,高三十九寸,下口六十寸,重量四千八百磅,鸣时响振云表,声达数里外。楼全用铁质制造,中为螺旋梯,可迴环拾级而上。”

东方明珠塔俯瞰上海(它是旧上海的最高点)(4)

钟楼结构用钢铁制造,中间有螺旋形扶梯回环,救火会员可拾级而上。警钟用纯铜铸成,一旦鸣响,数里之外清晰可闻。这样的传播范围,应该说差不多可以覆盖当时大半个上海县城了。

东方明珠塔俯瞰上海(它是旧上海的最高点)(5)

《上海县续志》又写道“楼顶又有台,尤足高瞻远瞩。望警四人,日夜轮流驻守,遇灾鸣钟报警,各社得迅赴施救。凡遇灾,先鸣警钟二十五下,旋照各段记数鸣钟。鸣钟时以钟鸣数表示地段,一下为城内肇嘉浜以南,二下为城内肇嘉浜以北,三下为城外十六铺桥至董家渡,四下为城外董家渡至南火车站、放生局,五下为放生局至西区租界止。”

东方明珠塔俯瞰上海(它是旧上海的最高点)(6)

楼顶建有瞭望室,设望警日夜驻守,遇灾鸣钟报警,各方即迅赴施救。警钟的鸣响办法仿照租界,把老城厢划分为几个救火区,一旦发现火情,先击钟25响,稍停顿后,再以击钟次数代表是哪个地区发生火情,一下为城内肇嘉浜以南,二下为城内肇嘉浜以北,三下为城外十六铺桥至董家渡,四下为城外董家渡至南火车站、放生局,五下为放生局至西区租界止。

东方明珠塔俯瞰上海(它是旧上海的最高点)(7)

当初商议建立救火会和警钟楼的民间士绅们一定没有想到,除了日常“救火”,警钟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还起到了特殊作用。就在警钟楼竣工后的第二年,辛亥年农历九月,钟声再次响起,这次不是老城厢内出现了火情,李平书等人领导的商团武装和救火会成员在听到“警钟的召唤”后立刻集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向了清政府控制下的江南机器制造局(后来的江南造船厂),一段新纪元由此展开……

东方明珠塔俯瞰上海(它是旧上海的最高点)(8)

1927年3月21日,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时,警钟楼频频鸣钟,作为起义开始的信号。本来为“救火”而设的“警钟楼”却在不经意间“点燃了两次革命的火种”。

东方明珠塔俯瞰上海(它是旧上海的最高点)(9)

如今,110岁“高龄”的小南门警钟楼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是位于中华路581号的上海救火联合会旧址仍在,附近的乔家路区域正在实施旧区改造,作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救火会旧址和警钟楼被保留了下来。这座旧上海最高点、百年前的“东方明珠”,如同其底座石墩上的雕花一般,安静地掩映在高楼之中,斑驳而又精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