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瓦店夏王城遗址开发(禹州瓦店遗址疑为夏代启都阳翟)(1)

启继禹登上帝位,仍然延续了禹将政治重心转移到中原的策略,但把都城迁到了阳翟即今禹州一带。

从文献记载来看,启都是和钧台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左传·昭公四年》说:“夏启有钧台之享,商汤有景亳之会,周武有盟津之誓……”

“钧台之享”“景亳之会”和“盟津之誓”是指夏启、商汤和周武王分别在这些地方和各诸侯国会盟,宣告其已经继任大统,要求天下诸侯拥戴,订立盟约。

《竹书纪年》和《太平御览》也有帝启在钧台召集各诸侯国和酋邦首领举行盛大宴会的类似记载。

从文献资料看,钧台是夏王朝祭祖祀天、享神卜筮、会盟诸侯的重要场所。《吕氏春秋·有始》说:“中央曰钧天。”高诱注:“钧,平也,为四方主,故曰钧天。”《淮南子·天文训》也说:“中央曰钧天,其星角亢氐。”

可见,钧台就是地处中央的“钧天”之台,它为“四方主”,故可观天测星、祭祖祀天、享神卜筮。所以,钧台实际上就是陶寺遗址观象台在新王朝南移中原后的变种,是新王朝“择中以立国”宣威天下的新思想体系的物质体现。

由以上记载可以得知,钧台是启都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所以钧台只能存在于启都或其附近。

《史记·夏本纪》记载:“禹居阳城,启都阳翟。”《史记集解》引徐广话说:“夏居阳城,初在阳城,后在阳翟。”“夏居阳城”是说的禹都阳城,“后在阳翟”说的应该就是启都阳翟,二者说法在此可以互相得到印证。《水经》记载:

颖水“又东南过西北”,注云:颖水又迳上棘城西,又曲迳其城南,《春秋左传》襄公十八年,楚师代郑,城上棘以涉颍者也。县西有故堰,堰石崩褫,颓基尚存,旧遏颍水枝流所出也,其故渎东南径三封山北,今无水。

渠中又有泉流出焉。时人谓之嵎水,东径三封山东,东南历大陵西,《连山》亦曰启筮亭,启享神于大陵之上,即钧台也。《春秋左传》曰夏启有钧台之飨是也。杜预曰:河南阳翟县南有钧台,其水又东南流,水积为陂,陂方十里,俗谓之钧台陂,盖陂指台取名也。又西南流,径夏亭城西,又屈而东南,为郏之靡陂,颍水自堨东径阳翟县故城北。夏禹始封子此,为夏国。故武王至周曰:吾其有夏之居乎?遂营洛邑。徐广曰:河南阳城、阳翟则夏地也。

这段文字不但说明了阳翟具体地理位置就在今禹州颍河下游流域,还说明了钧台位于阳翟县南,同时说明了周武王营建洛邑,与阳翟为“夏居”即夏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前文所言,周人自称夏人之后。

战国阳翟,春秋称“栎”。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记载:“春秋郑宋卫”之钧台在栎南。此与周武王所说“宅兹中国”的“有夏之居”是同一地点。

启都阳翟在考古学上也取得了相应的证据,那就是河南禹州瓦店遗址的发掘。发掘者认为瓦店遗址很有可能就是启都阳翟。

瓦店遗址位居颍河下游禹州火龙乡瓦店村东南部和西北部的台地上,距离位居上游的王城岗遗址大约 37. 6 公里。从地理位置上来说,王城岗遗址所在的登封盆地海拔更高一些,地理空间更局促一些,虽然这里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石料资源,但可拓展的范围并不大,就长远的战略意义而言,不是一个理想的立都之地。

禹州瓦店夏王城遗址开发(禹州瓦店遗址疑为夏代启都阳翟)(2)

相比较而言,禹州境内更为平坦,河面也更为宽阔,可耕地也相对较为充足。因此,对夏王朝未来有着更多期待的启,在“登基”后立即迁都于阳翟即王城岗遗址——即便从 4000 年后的今天看来,此举也不失为一个英明的决策。

从 1979 年发现瓦店遗址起,直至 21 世纪初的多次发掘表明,瓦店遗址是目前所知河南境内的大型龙山文化遗址,也是龙山时代颍河中游地区的中心聚落之一。

该遗址由西北台地和东南台地两部分组成。西北台地面积约 50 万平方米,东南台地面积约 56 万平方米,瓦店遗址现存总面积达 100 余万平方米。其中西北台地发现了大型环壕。环壕的西壕南端与南壕西端呈直角相交于西北台地西南部,由此形成的西南角遗址保存完好。西北台地的北边和东边有颍河环绕。

发掘者据此认为由西壕和南壕构成的人工环壕与流经遗址北部和东部的颍河共同构成了一个完备的防御设施。

环壕范围内,发现两处龙山晚期的大型建筑基址,东西相距约 300米。东部基址平面大致呈回字形。面积近千平方米。西部建筑由三座基址组成,其中一座面积也近千平方米。在这些建筑基址下面、“院落”内和壕沟内还发现了数具被用来奠基或祭祀的“人牲”遗骨,以及疑似猪等动物的骨骼。

另在建筑基址的铺垫中也发现了一些人头骨——这种现象和石峁遗址、王城岗遗址高度相似,表明了该夯土建筑的等级之高,同时也说明了这三个地方的统治者极有可能属于有着共同精神信仰的同一文化系统人群。

在一些聚落遗址中,发现了一些用作卜骨的牛羊肩胛骨。比较大一些的卜骨上,还能看见不规则的烧灼痕迹。使用卜骨占筮的习俗公元前 3000 年前最早流行在西北一带。

禹州瓦店夏王城遗址开发(禹州瓦店遗址疑为夏代启都阳翟)(3)

老虎山文化和石峁文化形成以后,使用卜骨、三袋足器和石城聚落群成为其显著特征。卜骨在瓦店遗址的发现,进一步表明了以大禹为代表的石峁人南下中原不是空穴来风。

能体现瓦店遗址主人至少是贵族级身份的文物,还有以陶列觚,以及白陶或黑陶(蛋壳陶)或灰陶组成的成套酒器如鬶、斝、盉、杯、觚,以及陶塑人头像和长尾鸟、刻划符号或纹饰。

另外,遗址内还出土了玉铲、玉璧和鸟形器等不少玉器品类,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石峁、齐家玉文化同这儿的联系,可惜这方面的工作目前做得还比较少,我们尚无法一窥其中端倪。玉鸟形器与石家河文化流行的鹰首玉笄类同,这大概和禹征三苗有一定关系。

以瓦店遗址为中心形成了一个有 14 处中小型聚落遗址环绕的聚落群,分布在临水地带。表明瓦店遗址处于这个聚落群的核心位置。

从公布的年代来看,瓦店遗址和王城岗遗址大致处于同一个时代。

两个城址的兴盛期大体一致,而且从各方面来观察,瓦店遗址的级别并不在王城岗遗址以下,“至少二者在社会集团中是同一个重量级的”。

这个发现和“禹都阳城”“启都阳翟”的文献记载也是高度一致的。

还有更重要的一个证据是,瓦店遗址以南钧台所处的地理位置在纬度上是 34.05 度,这和《周礼·大司徒》所记载的“建王都”之“地中”位置 34.04 度基本一致。也就是说,钧台北所在的阳翟就是就是西周何尊铭文所说武王“廷告于天”,并打算“宅兹中国”所在之处。

总之,从瓦店遗址的“存活”时间、地望、遗址级别和遗址内出土的相关文物来观察,瓦店遗址很可能就是后人所谓的启都阳翟。但因为该遗址不具备“都邑”的条件,至少没有发现大型宗庙遗址区,《左传》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从这个角度讲,瓦店遗址更有可能是夏启辅都,即其临时的政治、战略中心。

——摘编自李琳之:《元中国时代:公元前2300~前1800年华夏大地场景》,个别地方有改动。因阅读流畅需要,删去了注释部分。

禹州瓦店夏王城遗址开发(禹州瓦店遗址疑为夏代启都阳翟)(4)

李琳之著,商务印书馆,2020年9月版

本书是一部用考古学资料揭示先夏及夏代早中期历史发展脉络的史学著作,曾入选“2020 百道原创好书榜年榜·人文类 ”,同时在 2020 年 “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好书读者投票评选”活动中获得第二名,在“历史的回响”类别中高居榜首。全书主体共分16章80节,近50万言。不同于以往学人关于夏代区域性、碎片性的论述,作者置这段历史于同时期以西亚、中亚为世界文明核心舞台发展的背景下,以其高瞻远瞩的全局性目光、严谨缜密的思维逻辑和通俗明快的语言,用国际国内近几十年所取得考古学成果,第一次系统、完整而清晰地为我们勾勒出了从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800年这500年夏人兴起、迁徙、建城、建国、定都、扩张等一系列发展行为的脉络足迹。

作者简介

李琳之,历史学者,出版有《中华祖脉》《家国往事》《祖先,祖先》《元中国时代》《前中国时代》等十余部著作。其中,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前中国时代:公元前4000~前2300年华夏大地场景》《元中国时代:公元前2300~前1800年华夏大地场景》和由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晚夏殷商八百年:大历史视野下的早中国时代》三部著作,构成了其从公元前4000至前1046年一个完整的上古史体系,是国内外第一套用考古学结合文献学揭示出黄帝至商亡这三千年历史发展脉络的系列图书。

《晚夏殷商八百年》自2022年6月由研究出版社出版后,先后入选了长安街读书会2022年6月第5期好书、百道网2022年7月好书、中国出版集团2022年7月好书,以及中国社会科学网“社科好书”、今日头条好书等推荐榜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