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导视】,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和谐家园 美丽田园?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和谐家园 美丽田园(山水田园幸福路)

和谐家园 美丽田园

【节目导视】

远山叠翠、石巷幽长,昔日大山贫困村变身美丽“桃花源”;

稻海渔歌、蔬果飘香,山水田园里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

敬请收看本期节目——《山水田园幸福路》

【正文】

【字幕】天津市蓟州区渔阳镇西井峪村

【解说】西井峪村的热闹从清晨开始。一大早,民宿的经营者们就开始忙碌起来,为住宿的游客准备一顿丰盛的农家饭。

“90后”小伙周云龙和家人经营着这家叫做“两棵银杏树”的民宿,和父母曾经营过的农家院不同,在村里的统一规划下,主打高端民宿的发展路线为他们带来了更高的收入。

【同期】天津市蓟州区西井峪村村民 周云龙

我们这个村发展旅游是依据一个特色的地理环境,包括说它的建筑风格。这个村子叫“西井峪”,但是它有一个别称,也叫“石头村”,就是因为我们这个房子、院子,包括用的这些碾子之类的都是用石头垒砌而成的,建筑风格都比较完整。

【解说】西井峪村位于天津蓟州区府君山北,这里清代成村,因四面环山似在井中,冠以方位而得名,过去因为缺粮缺地,村民以开石采矿为生,山体满是“伤痕”。

【同期】天津市蓟州区西井峪村村民 周云龙

2004年之前,主要是我父亲开车拉石料(养家),晚上很晚才回来,早晨很早就走了,他这车不一定说每次都是挣的,你说车轱辘坏了或者哪坏了,基本上可能这一天两天这钱就白挣了,然后要修车,温饱肯定是解决了,但是说手下也没有什么剩余的钱。

【解说】当地全面关停山区矿山企业后,对生态进行修复,西井峪村也开始探索乡村旅游发展。2015年,当地将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发展结合,向高端民宿转型升级。大学毕业回乡工作的周云龙辞职接手了父亲手中闲置的农家院,借着村里集中管网改造的时机,将自家老房进行了改造。

【同期】天津市蓟州区西井峪村村民 周云龙

2019年,这是我最高兴的一年,这一年的收入大概10多万元,对比来说(和)之前相当于一个天上地下的变化。(2019年)年底又萌生了(想法)把房子再扩建一下,当时申请了贷款,政府对我们农家院都有相对的优惠政策,包括说贴息免息之类的,借了点贷款,村里边有规划公司,把自己的设计图然后交给规划公司,然后审批合格之后逐步上交,镇里边批下来,然后又盖了两间房,包括又盖了一个餐厅、一个厨房。(今年)6月18号到现在可以说基本没有空房,每天都很忙。

【解说】远山叠翠、石巷幽长,一栋栋石屋错落有致。告别过去开山采石的历史,高端民宿逐座落成,配套产业陆续入驻,一年四季游客不断……昔日大山里的贫困村,如今“变身”为白云深处的“桃花源”。2019年,西井峪村旅游收入超过800万元。

【字幕】天津市津南区八里台镇巨葛庄村

【解说】清风徐来,稻浪滚滚。老李夫妻俩看着自家种植的小站稻心生欢喜。

家住天津市津南区八里台镇巨葛庄村的李树增和武问萍相识于20世纪80年代。李树增家里祖祖辈辈种植小站稻。年轻时,李树增肯吃苦、技术好,家里粮食总有盈余,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他想找个田里的好帮手做媳妇,而武问萍心里惦念着嫁个踏实、勤劳的男人,一辈子温饱不愁。相亲的时候,李树增准备了一桌子的菜,当自家种的小站稻米饭端上桌时,这对年轻人一眼就互相相中了。

【同期】天津市津南区巨葛庄村村民 李树增

自己心里边就有点偷着乐,这个人准是种地的好手。

【同期】天津市津南区巨葛庄村村民 武问萍

大米饭端到桌子上,香喷喷的,那种感觉,特别欣慰的那种感觉,哎呀,以后我肯定跟定(他)了。

【解说】幸福的生活始于共同的期望,望着地里的小站稻,俩人畅想着美好的未来。然而,当时间来到20世纪90年代,舒服的小日子却过不下去了。

【同期】天津市津南区巨葛庄村村民 李树增

水过不来了,你知道吗?没有水了,大队就通知了,现在没有水了,人家开会了,没有水了,没水咱得改(种)旱(作物)了,就开始种棒子(玉米)了。

【解说】八里台镇位于天津市津南区的西南部,海河在这里形成多条支流,是稻田的主要灌溉水源。20世纪90年代开始,镇里陆续引入企业,建工业园发展经济,上游的河道改道,水过不来,加上有的企业违法排放污水,水源被破坏了,地种不下去了。

【同期】天津市津南区巨葛庄村村民 武问萍

到地里一看,太可惜了,咱这是碱地啊,水稻长得特别好,真是太可惜了。

【解说】为了生计,李树增和武问萍转了行,干起了农机租赁,这一干就是二十多年。2017年,好消息传来,天津在滨海新区和中心城区之间规划建设736平方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八里台全镇都在其中,企业排放的废水经过处理后排入管道,地上沟渠大规模疏浚,恢复小站稻种植。李树增心活了,通水那天,天蒙蒙亮,两口子就蹲在地头等水来。

【同期】天津市津南区巨葛庄村村民 武问萍

当时来了水,下来捧着水,尝着,告诉我,水太好了,那种激动的心情,眼泪都下来了。真的,眼泪都下来了。

【解说】为了振兴小站稻,天津在育秧、种植、加工、销售、品牌运营等方面都有扶持政策,津南区请来粳稻中心的专家,给大伙组织培训,从育秧到管理都是自动化设备,也有大数据支持,专家一一进行培训。现在的小站稻品种更丰富,根据老李夫妻家农田的实际情况,专家给他们推荐了五个新品种。

【同期】天津市津南区巨葛庄村村民 武问萍

红胭脂米、紫米、黑米、糙米,一共是五样吧,五谷丰登。

【解说】去年十月,老李两口子种的第一批五色小站稻收获了。一过秤,每亩均产达1200斤,红、黑、黄、白、紫五种颜色,色香味俱全。靠五色小站稻米的销售,老李家2019年的纯收入就将近300万元。今年,老李夫妻还要扩大种植,并新建起2700平方米的车间对稻谷进行深加工,村里有近30人跟着老李夫妻一块干,大家平均年收入近6万元。夫妻俩想让更多人知道,是“绿水青山”让小站稻获得了重生。

【字幕】天津市武清区南蔡村镇丁家瞿阝村

【解说】经过一个暑期的采摘和售卖,吴及山家果蔬大棚里的葡萄已经所剩不多,自从7年前,村里大力推进“都市型农业发展”引进葡萄种植技术,村民的收入就一年赛过一年。如今,丁家瞿阝村的葡萄也远近闻名。

【现场声】(葡萄)这就能吃

【同期】丁家瞿阝村“金河滩”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主任 吴及山

这个口碑现在已经宣传出去了,哪都说“一吃(就知道是)丁家瞿阝村葡萄”,一吃这是丁家瞿阝村葡萄,吃出味了现在,都有这个感觉了,现在我们已经(卖)到北京、天津,已经都发到那了这葡萄。

【解说】丁家瞿阝村位于天津市武清区南蔡村镇,过去村民的主要收入是靠种植玉米、小麦等大田作物,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

2013年,村镇反复考察,决定引入适合土地种养、容易产生经济效益的棚栽葡萄。区镇政府投资1000余万元,帮村民盖棚买苗;引进技术专家“手把手”传授技术,一片占地200多亩的葡萄种植园很快现身田间,葡萄产业在村里生了根。

【同期】丁家瞿阝村“金河滩”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主任 吴及山

一亩地(收入)跟大田相比较起来得(多赚)基本上十倍以上了,老百姓现在有钱了,他也乐意种。一亩地在2万多块钱到3万块钱。

【解说】七年来,村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小麦亩产连续提高。村里还依托农业技术,不断提升小麦产值,在天津食品集团的帮扶下成立了天津市第一家石磨面粉厂,并且吸引年轻人加入,开启了直播带货。

【同期】丁家瞿阝村“金河滩”石磨面粉厂厂长 周茂云

方便了,村民可以把收上来的小麦直接卖到面粉厂,面粉厂收小麦的时候比市场价要高7到8分钱(每斤),提高了村民种粮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加了他们的收入,这是一方面。第二方面,也帮助了附近村民就近就业问题。

【同期】丁家瞿阝村党支部书记 村委会主任 张宝军

2013年的时候我们人均收入就是一万六,这几年的奔波我们在两万七左右,集体收入2013年以前不到6万块钱,按今年来说能到百十万(一百万左右)。

【解说】路子宽了产业兴,如今,丁家瞿阝村正在大力提升人居环境,开发“旅游 休闲农业”的致富新路。农业强了、农村美了、农民富了,在这津沽大地的山水田园里,一曲曲乡村振兴和产业致富的新乐章正在奏响。

制片人:李杰

编导:王朝

记者:邵香云 许健 杨子春

配音:王若凡(实习)

统筹:王健

监制:张平锋

出品人:孙志平

新华社音视频部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