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赤壁之战中有个很搞笑的片段,就是曹操把船都连到了一起,然后被黄盖一把火全烧了,那么曹操为什么这么傻?他脑子是瓦特了吗?想出这么一个馊主意来,通常的解释是曹操的军队不擅坐船,船体一颠簸就晕船呕吐法作战,因此就想到把船连到一起,然后保持稳定,很多讲三国历史的书也都是这么说的,但是稍微有点儿生活常识,就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别的不说,赤壁之战持续的时间从双方隔江对峙到曹操兵败退军,满打满算只有2~3个月时间,有的说是从农历9月~11月,有的说是从10月~12月,还有的甚至认为从10月~11月的,总之最短只有一个多月,最长不过三个月,打造那么多铁锁,时间够不够呢?人数够不够呢?有没有那么多铁呢?曹操怎么能带着一大堆铁和铁匠去打仗吧?而且有过坐船经历的人都知道,长江上面又不是大海上,怎么可能大规模晕船,就算晕船也不是绑个铁链子就能解决的,该晃还是晃风大了还有可能让船撞到一起,而且北方虽然没有大规模的水军,但是荆州有啊,曹操当时占领了荆州才东进的,怎么可能不带荆州的水军?所以三国之中压根儿就没有提晕船和铁索的事情,黄盖的原话叫做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第一没有铁索,第二不是《三国演义》那种把船并排相见而是首尾相连这个首尾相接,可以有两种解释,第一是形容曹操的战船非常密集,比如我们形容人多叫摩肩接踵,肩挨着肩,脚挨着脚,而不是说真的拿绳子把手脚都给绑了起来,堵车的时候,汽车大排长龙,也可以叫首尾相接,第二首尾相接是一种停船模式,船特别多的情况下,就先在岸边打一个桩,然后用大粗绳将船一个套一个,一个套一个首尾这两种情况都满足火攻的条件,第一种船太密集,就算不绑到一起,着火了也没地儿跑,第二种情况就更简单了,孙、刘连军盯上的不是曹操当时正在使用的船只,而是他的停船库,所以三国志孙权传记载,叫公烧其余船隐退,江表转甚至有孤烧船自退的说法,也就说火其实是烧了两次,第一次是黄盖把曹操停船库也烧了,因为不是作战状态所以正在使用而逃过一劫的船不多,曹操眼看大势已去,就把剩下的船也给烧了,这证明第一次放火之后,曹操还比较从容,还能安排撤退的事宜,所以曹操压根儿没傻到那个份儿上,认为铁索连环就可以防止晕船,还真的就那么干了,那曹操铁索连环的说法是哪儿来的呢?其实原本的三国小说,比如元代的《三国志平话》,也没有铁索连环这一说,直到明朝的三国演义才出现这一情节,为啥明代出现这一情节呢?因为当时真的有人这么干过,这个人大家也很熟悉,就是陈友谅,陈友谅和朱元璋鄱阳湖,大战的时候,就把船用铁索连到了一起,史书上叫连锁为阵,陈友谅这么干,也不是为了防止晕船,而是利用船大又多的优势,抵御朱元璋的冲锋,这么做的确也很好使,朱元璋连战三日不克,几近溃败,史书上叫几殆,这时候突然改变了方向,刮起了东北风,朱元璋趁机就放了一把火,打败了陈友谅,所以有人说陈友谅不熟悉三国,才最终导致了失败,但实际情况是,先有的陈友谅才有的赤壁铁索连舟的故事其实陈友谅也不是第一个这么干的,宋末涯山之战中,张世杰一把船并排连到了一起,而且张世杰也想到了敌人会用火攻,事先在船身上涂满了污泥,还准备了设施,防止敌军的火船靠近最后张世杰不是被击败而是被元军围困,弹尽粮绝,张世杰不得已突围最终战死,所以第一曹操没有有意的铁索连舟,他只是被钻了个空子而已,第二题是铁索连舟,也不是这么愚蠢行为,而是一种效果明显的战阵,张世杰,陈友谅都因此取得过优势,没有任何一种军事手段是万无一失的,有一利必然有一弊,区别就在于有没有事先想到,张世杰就是先想到了而陈友谅事先就没有想到,第三陈友谅的失败跟运气也有关系,如果不是风向突然改变,或者朱元璋没有想到用火攻,那么失败的就是朱元璋,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赤壁之战中曹操为何失败了?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赤壁之战中曹操为何失败了(赤壁之战曹操为什么要铁索连环)

赤壁之战中曹操为何失败了

我们都知道赤壁之战中有个很搞笑的片段,就是曹操把船都连到了一起,然后被黄盖一把火全烧了,那么曹操为什么这么傻?他脑子是瓦特了吗?想出这么一个馊主意来,通常的解释是曹操的军队不擅坐船,船体一颠簸就晕船呕吐法作战,因此就想到把船连到一起,然后保持稳定,很多讲三国历史的书也都是这么说的,但是稍微有点儿生活常识,就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别的不说,赤壁之战持续的时间。从双方隔江对峙到曹操兵败退军,满打满算只有2~3个月时间,有的说是从农历9月~11月,有的说是从10月~12月,还有的甚至认为从10月~11月的,总之最短只有一个多月,最长不过三个月,打造那么多铁锁,时间够不够呢?人数够不够呢?有没有那么多铁呢?曹操怎么能带着一大堆铁和铁匠去打仗吧?而且有过坐船经历的人都知道,长江上面又不是大海上,怎么可能大规模晕船,就算晕船也不是绑个铁链子就能解决的,该晃还是晃风大了还有可能让船撞到一起,而且北方虽然没有大规模的水军,但是荆州有啊,曹操当时占领了荆州才东进的,怎么可能不带荆州的水军?所以三国之中压根儿就没有提晕船和铁索的事情,黄盖的原话叫做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第一没有铁索,第二不是《三国演义》那种把船并排相见。而是首尾相连。这个首尾相接,可以有两种解释,第一是形容曹操的战船非常密集,比如我们形容人多叫摩肩接踵,肩挨着肩,脚挨着脚,而不是说真的拿绳子把手脚都给绑了起来,堵车的时候,汽车大排长龙,也可以叫首尾相接,第二首尾相接是一种停船模式,船特别多的情况下,就先在岸边打一个桩,然后用大粗绳将船一个套一个,一个套一个首尾。这两种情况都满足火攻的条件,第一种船太密集,就算不绑到一起,着火了也没地儿跑,第二种情况就更简单了,孙、刘连军盯上的不是曹操当时正在使用的船只,而是他的停船库,所以三国志孙权传记载,叫公烧其余船隐退,江表转甚至有孤烧船自退的说法,也就说火其实是烧了两次,第一次是黄盖把曹操停船库也烧了,因为不是作战状态。所以正在使用而逃过一劫的船不多,曹操眼看大势已去,就把剩下的船也给烧了,这证明第一次放火之后,曹操还比较从容,还能安排撤退的事宜,所以曹操压根儿没傻到那个份儿上,认为铁索连环就可以防止晕船,还真的就那么干了,那曹操铁索连环的说法是哪儿来的呢?其实原本的三国小说,比如元代的《三国志平话》,也没有铁索连环这一说,直到明朝的三国演义才出现这一情节,为啥明代出现这一情节呢?因为当时真的有人这么干过,这个人大家也很熟悉,就是陈友谅,陈友谅和朱元璋鄱阳湖,大战的时候,就把船用铁索连到了一起,史书上叫连锁为阵,陈友谅这么干,也不是为了防止晕船,而是利用船大又多的优势,抵御朱元璋的冲锋,这么做的确也很好使,朱元璋连战三日不克,几近溃败,史书上叫几殆,这时候突然改变了方向,刮起了东北风,朱元璋趁机就放了一把火,打败了陈友谅,所以有人说陈友谅不熟悉三国,才最终导致了失败,但实际情况是,先有的陈友谅才有的赤壁铁索连舟的故事。其实陈友谅也不是第一个这么干的,宋末涯山之战中,张世杰一把船并排连到了一起,而且张世杰也想到了敌人会用火攻,事先在船身上涂满了污泥,还准备了设施,防止敌军的火船靠近。最后张世杰不是被击败而是被元军围困,弹尽粮绝,张世杰不得已突围最终战死,所以第一曹操没有有意的铁索连舟,他只是被钻了个空子而已,第二题是铁索连舟,也不是这么愚蠢行为,而是一种效果明显的战阵,张世杰,陈友谅都因此取得过优势,没有任何一种军事手段是万无一失的,有一利必然有一弊,区别就在于有没有事先想到,张世杰就是先想到了而陈友谅事先就没有想到,第三陈友谅的失败跟运气也有关系,如果不是风向突然改变,或者朱元璋没有想到用火攻,那么失败的就是朱元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