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

在1414年前的今天,605年4月14日(农历605年3月21日),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

隋炀帝修建大运河的工程分4段进行。

公元605年4月14日(隋大业元年三月二十一日)隋炀帝“命尚书右丞皇甫议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通济渠起于洛阳城,西引榖(即涧水)、洛水入黄河;又从极清(今河南荥阳县把水镇东北周黄河水向东到洋州(今河南开封),再顺汴水经商丘,折向东南,接通蕲水,经皖北至淮阴入淮水。第一段工程沟通了洛水、黄河和淮河。

同年,隋扬帝又征发淮南民十几万开邢沟。

608年2月,再次下“诏发河北诸军百余万穿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深郡”。

611年元月,隋炀帝“敕穿江南河油京日至余杭,800余里”。这段工程的告竣,全长4000多里的大运河贯通,成为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2、中国“船运大王”卢作孚出生

在126年前的今天,1893年4月14日(农历1893年2月28日),中国“船运大王”卢作孚出生。

历史上的9月16日(历史上的4月14日)(1)

卢作孚,原名卢魁先,别名卢思,重庆市合川人,近代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民生公司创始人、中国航运业先驱,被誉为“中国船王”、“北碚之父”。

1893年4月14日出生于四川省合川县,幼年家境贫寒,辍学后自学成才,自己编著多本教材;1910年,加入同盟会,从事反清保路运动,投身辛亥革命。1914年,担任合川中学教师,之后先后任报纸编辑、主编、记者。1925年,创办民生公司,陆续统一川江航运,迫使外国航运势力退出长江上游。1938年秋,卢作孚领导民生公司组织指挥宜昌大撤退,用40天时间抢运150万余人、物资100万余吨,挽救了抗战时期整个中国的民族工业,受到国民政府嘉奖。抗战胜利后,在广州、香港等地设立办事处,开始经营远洋航运。1950年6月从香港回四川,任全国政协委员、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并继续担任民生私营轮船公司总经理。1952年2月8日,卢作孚于重庆去世。

卢作孚跨越了“革命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三大领域,并在几方面都各有成就。他青年时提出教育救国并为之奋斗;自学成才后创建学校、图书馆、博物馆,普及文化和教育,并以北碚为基地,从事乡村建设的理论探索和社会实践;抗日期间坐镇宜昌,组织领导宜昌大撤退,保存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命脉,被历史学家评为“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万万不可忘记的人”;蒋介石称他“作孚兄”、“民族英雄”;冯玉祥夸他是“最爱国的,也是最有作为的人”

3、历史学家翦伯赞诞辰

在121年前的今天,1898年4月14日(农历1898年3月24日),历史学家翦伯赞诞辰。

历史上的9月16日(历史上的4月14日)(2)

翦伯赞,1898年4月14日出生,中国历史学家。湖南桃源人,维吾尔族。1919年武昌商业专门学校毕业。1926年参加北伐军政治工作。193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在党的领导下,长期从事统一战线和理论宣传工作。建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历史研究》、《考古学报》编委,并当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多次出国参加国际政治和学术活动。

主要著作有《历史哲学教程》、《中国史纲》(第一、二卷)、《中国史论集》、《历史问题论丛》等,并主编了《中国史纲要》。

4、毛泽东等发起长沙新民学会

在101年前的今天,1918年4月14日(农历1918年3月4日),毛泽东等发起长沙新民学会。

历史上的9月16日(历史上的4月14日)(3)

“新民学会”部分会员合影。二排左四是周世钊;左八是何叔衡;五排左四是毛泽东。

1918年4月14日,新民学会成立大会在长沙岳麓山下刘家台子蔡和森家召开。参加成立大会的有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萧三等13人,未到会的有李维汉、周世钊、陈昌等8人,基本会员共有21人。会议讨论通过了毛泽东、邹彝鼎起草的会章。会章规定,学会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会员纪律为:(1)不虚伪‘(2)不懒惰;(3)不浪费;(4)不赌博;(5)不狎妓。

会议选举萧子升为总干事,毛泽东、陈书农为干事。学会总部设在长沙。会章还规定了严格的入会手续,要求会员生活严肃、人格光明、思想向上,有为国家民族做事的远大志向。学会成立后,陆续在长沙各学校的进步学生和青年教师中发展会员。

在“五四”运动、1919年至1920年驱逐军阀张敬尧运动、1920年9月至12月湖南自治运动及早期宣传马克思主义诸活动中,学会发挥了重大作用。自1918年夏,不少会员参加留学法国勤工俭学活动。1920年5月8日,留沪会员与准备赴法国会员在上海开会,毛泽东主持,提出学会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方针。

1921年元旦在长沙开新年大会,毛泽东重申学会方针,批评社会民主主义与无政府主义,主张“劳农主义”,“用阶级专政的方法”实现“改造中国与世界”的目的。自1920年下半年,不少会员被吸收参加湖南共产主义小组、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学会逐渐停止活动。

5、红军领导人刘志丹牺牲

在83年前的今天,1936年4月14日(农历1936年3月23日),红军领导人刘志丹牺牲。

历史上的9月16日(历史上的4月14日)(4)

刘志丹,名景桂。陕西保安(今志丹)人。1903(清光绪二十九年)10月4日生。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赴黄埔军官学校学习,毕业后回西北在国民革命军第四路军马鸿逵部任党代表兼政治处长。1928年5月与谢子长等领导渭华起义,建立西北工农革命军。同年秋任中共陕北特委军委书记。“九一八”事变后,任西北反帝同盟副总指挥,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支队总指挥,创建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建立陕甘革命根据地,1935年春反“围剿”战争时,任红十五军团副军团长兼参谋长。

由于受王明“左”倾路线打击,被关进监狱,后在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进驻陕北后,在洛甫领导下的以董必武为首的五人委员会迅速查清问题,于11月释放被错捕的刘志丹等人。后会见毛泽东、周恩来,被委任为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任、红二十八军军长、北路军总指挥。1936年春与宋任穷率红二十八军东征抗日进山西,在攻打中阳县三交镇时遭国民党军阻击牺牲。

谨记历史,勿忘前辈们的卓越贡献。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